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意义、困境与对策

2022-01-01 13:45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焕珂
区域治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群众建设文化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焕珂

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目前所处的新的时代方位。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其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任何社会主义建设者都不容忽视。

一、我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本质的特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美好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中国共产党现阶段工作的重点,体现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是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

中共十九大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状况做了全面深刻的总结,对我国当前所处的时代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全新的判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从而也会影响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中心任务。现阶段,党和国家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要推动国家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补齐各种短板,实现国家的均衡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多样性、高层次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重要理念,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这一思想的深化认识及高度概括,更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心与决心。

新时代,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努力满足其多样化、高层次需要,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是组成国家发展的内部要素,缺一不可,只有将其全面提升,做到物质财富源泉充分涌流、政治清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多样化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过上健康幸福地生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其获得者和享用者,究其而言,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为其自身的发展所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面临的主要困境

当前我们国家的生产力高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对于满足其美好生活需要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

(一)发展不平衡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首先,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指区域之间存在着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地区、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从整体上看,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好,发展迅速,科技创新发展水平高。据统计,“201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超过73.35%集中在东部地区”[1]。相反,我国的中西部,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在福利待遇、社会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与东部地区相差较大,显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存在着差距。与此同时,城市与农村也存在着较大差别,虽然我们国家这几年一直促进农村建设,助力农村发展,但仍不可否认的是城乡之间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发展有所差异,人们享有的资源不均等,制约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其次,群体发展不平衡,即不同社会群体不能均等地享有社会资源和社会服务。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一直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处理好发展与共享之间的关系,不容置疑的是,我国民生领域还存在着不少短板,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据估算2018年我国的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54,显而易见,我们国家居民的收入存在着分配不均。社会的发展成果不能由全体人民共享,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制约因素之一。

最后,领域发展不平衡。领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大领域发展不平衡。只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发展经济,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党中央也强调精神文明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但是文化领域还存在着文化生产力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生态环境建设也一直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总体而言,我们国家在文化领域、生态文明领域、社会领域等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制约着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二)发展不充分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首先,发展方式有待充分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绿色发展是党中央在领导我国经济工作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但是总体来看,粗放的发展格局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落后过剩产能不断增加。[2]所以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更为严峻的情况下,为了给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走上节约型、高新型发展道路尤其重要。

其次,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增强。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民族风貌及素质的体现,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满足了其对物质方面的需要,更加要求与之相辅相成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近年来,由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社会中开始出现一些贪赃枉法、老人跌倒不扶等不良社会现象。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会导致人们民族文化意识淡薄,影响社会安定,制约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最后,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雾霾天数逐渐减少,天空越来越蓝等。但生态环境问题仍不可忽视,比如,水环境恶化;资源不合理利用、浪费严重,重要的资源出现短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等等。生态环境直接关乎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保障人民群众更好地生存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美丽中国的建设。

三、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化解对策

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想提高物质水平,而且还想追求更广泛的民主、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等等,为了实现人民群众这些要求,需要着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个难题。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经济导向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正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党和国家在面临新的时代要求时提出了符合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发展,明确提升国家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注重协调发展,要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追求绿色发展,强调资源的节约利用,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鼓励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参与到世界全球化之中;重视共享发展,强调不同群体都能享用共有的社会资源。因此,只有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精神文化在人民的生活中也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人们也想要追求更加多彩斑斓的精神生活。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向往,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引领文化建设方向,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激发企业活力与创造力,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繁荣文艺创作,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创造出一大批形式多样且富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同时,还要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加强市民活动中心、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以及在全社会开展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等等。实现社会主义文化欣欣向荣,为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文化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质量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民群众不能在脏乱差的环境中获得幸福,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美好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坏境保护法,从法律上约束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建立健全环境监管制度,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监管,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坚持源头治理与污染防治相结合,推行产业的绿色发展,开采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对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科学治理等等。建设好两型社会,打造清洁美丽的社会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

猜你喜欢
群众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