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及优化对策*

2022-01-01 13:45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翔洪芳芳
区域治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大学生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陈翔,洪芳芳

党和国家多次提出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1]伴随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已逐步完成自“法制教育”通往“法治教育”的深刻转变,[2]亦愈加重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大学生必须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新时代法治观,在行动中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为更好地推进高校法治教育以及国家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需要在新时期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在新时代背景下优化法治教育方式,有效提升法治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法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中作为基础性工作长期持续推进。纵观高校的法治教育工作,在法治教育载体上,根据大学课程体系安排,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基本以必修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载体,为大学新生上好法治教育第一课。按照该课程体例的编排,仅在全书第六章部分对法治内容进行专题学习,且在课程内容上偏重对法治精神、法治理念与法治成就的介绍,具体部门法内容涉及较少。有学者和高校在学科属性上将其与法律教育的法学学科属性作出区别,把法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定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因此在法治教育的主体上,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承担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的工作,并以大班的组班形式进行授课,欠缺对学科特色与学生心理需求的把握,在内容上缺乏专业特点与个人特色。但从法治教育的实施路径来看,法治教育不仅需要高校增强对法治理论知识的讲解,引导大学生学法懂法,更应该将法治精神与法治理论融入到大学生的法治实践当中,指引学生守法用法。从“辣笔小球诋毁戍边英雄”事件可以看出,即便拥有法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背景,法治观念的培养与塑造亦应当坚持长期性与持续性,特别是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不仅缺乏对法治理论系统的、深入的学习,亦鲜少有机会参与法治实践,更应该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反观现今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局面,法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较多问题。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一)法治教育课程简单,专业性有待增强

法治教育课程作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其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现行的教育课程体系下,除个别专业需要学习相应领域的部门法之外,高校仅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设置为公共必修课要求大学生修习,暂无其他适用于全体大学生共同学习的法治教育课程。而在本科四年的学制当中,大学生只需研习一个学期即可修得相应的学分,如此的课程设置明显过于短暂和单一,与法治教育的系统性、长期性特征偏离,且法治教育内容篇幅在该门课程体系中仅占据一章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此外,法律基础更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法治精神、法治理念与法治成就的介绍,原理性和抽象性较强,且对部门法具体法律知识的渗透较少,对现实生活的回应和关心较弱,呈现出教师单向灌输式教学的样态。除课程设置简单、课程内容枯燥之外,教师的法治素养与专业性也有待增强。大部分高校将法治教育基础性课程划归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进行讲授,这样的做法既源于法学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交互性,亦由于法律基础课程在该门课程中的比重较轻,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难度相较于思想道德修养理论知识的难度稍弱,但这样一刀切的做法明显影响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由于法律需要及时回应社会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特别是已经大大超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专业领域的部门法和实体法的更新速度较快,这样的势态一方面将倒逼教师对于法学理论体系需要常学常新,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致使照本宣科成为该部分课程研习的常态,教师对于法律变化的关注程度和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与运用水平也都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与法治教育效果,极可能与法治教育的理想效果相距甚远。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理念与现代法治精神不符

人治传统成为影响我国法治建设的巨大阻碍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高校大环境中仍然存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情况,与现代法治精神背道而驰,难免使大学生对法治产生怀疑;另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理念的滞后。现代法治精神倡导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要求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限制公权力机关主体行使法律未赋予的权力,而高校过往的法治教育理念是基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的出发点考量的,教导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缺乏对学生用法和维权的教育与引导,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法治精神要求高校适时转变大学生法治教育理念。一些网上事件反映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仍需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政治立场需要继续强化,确保大学生法治教育下输送的人才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在准确认知基本事实之上鼓励思想和观点的多元化。

(三)新媒体平台的法治宣传作用有待提升

大学生法治教育事业不能仅以法治教育课程为阵地,法治教育事业亦需要在日常点滴中进行渗透。高校新媒体平台作为法治教育工作的另一个阵地,或多或少都会参与制作和传播法治宣传教育信息,新媒体平台与技术的介入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育、防疫告示与辟谣等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的高效性与广泛性,使得信息传播得以打破时空限制。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亦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优势,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到相关法律知识。但从阅读量的数据可以看出,新媒体平台的法治宣传效果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既是因为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人员较少,也是因为新媒体平台宣传的千篇一律。并且,高校新媒体平台基本上由学生负责运营,法治教育宣传工作容易陷入宣传技能与学科专业化无法兼顾的情形,加上缺乏法学教师的专业指导,特别是未开设有法学学科的高校,致使法治宣传内容无法得到保证,新媒体平台的普法工作更容易陷入模板化和形式化。

三、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的对策分析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4]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将法治教育工作做细落实。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必须保证政治导向正确,建立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抓好法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确保高校大环境内各主体“依法”办事;必须讲好“法治故事”,引导各主体“尊法”和“信法”;必须宣传好法治文化,助力大学生“懂法”;必须要加强法治实践,鼓励大学生“守法”和“用法”,多方合力之下共同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顺利推进。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营造法治氛围

为实现高校治理法治化,必须加强党对法治教育宣传工作和法治教育工作者的领导,使高校行政人员及教师带头遵守、信仰法律,以增强大学生对法治道路的信心。一方面,高校教师与行政人员必须以宪法、法律法规为行动准则,守好法治底线,党员还必须以更为严格的党内法规衡量自身行为;另一方面,法治监督体系作为贯穿各个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能否得到严密有效的实施将直接影响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效果,因此还要加强对法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教育、考核和监督,建立多维度考核机制,确保法治教育工作责任主体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求。

(二)调整法治教育体系,增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可以适当探索将《法律基础》和《法治教育》设立为独立的公共必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需求分学期授课,并通过适当增加课时增强理论知识的体系化与深度,确保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法律基础》可以沿用当前体例安排,作为基础性原理课程供大学一年级学生修读,主要介绍法治历史、法律基础原理,法治成就等通识内容。《法治教育》作为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紧跟法治发展方向,突出学生需求与社会需要,承担部门法的入门介绍作用,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在法治教育责任主体方面,应当由法学专业教师承担法治教育类课程或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确保法治教育内容的准确性与系统性,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另外,法治教育工作要先在法治教育工作者群体中展开,加强对承担该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的教育与再教育,促进法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加强教师对宪法、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其正确理解法律内涵,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高校行政人员与教师应带头守法,真正起到“领头羊”作用。高校可以加强与法治工作部门的合作交流,借鉴中小学聘请“法治副校长”的合作模式,借助司法机关力量开展普法教育工作,让法治教育工作走深走实。[5]

(三)加强法治教育阵地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宣传效果

从人治传统转向现代法治,是思想领域的根本转变,要实现这种根本转变,就必须要建设好法治宣传引导机制。第一,要抓好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坚持多平台、多载体、多渠道联合建设,选拔和培养具备法治素养的宣传工作者,将“两微一端”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注重普法内容的准确性与实用性,提升法治教育作品的美感,灵活多样地宣传法律知识,如采取真实庭审进校园、模拟法庭等行式;第二,加强上级部门与相关新媒体平台的指导和监督,使法治宣传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正确开展,避免流于形式化,使大学生真正做到崇尚法治,信仰法律。

四、结语

法治教育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其实现和完成过程具有长期性和艰难性,需要高校及时整治工作作风与工作环境,探索和完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与布局,积极调整法治教育载体与平台,以更为科学的教育模式教导学生逐步树立法治信仰,用法治信仰引领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从而不断提升我国社会治理整体水平,最终实现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大学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人死亡的法律
让法律做主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