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辅助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的效果分析

2022-01-07 12:29朱震石豪屹茅腾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出血量病灶肺癌

朱震,石豪屹,茅腾

(昆山市中医医院 胸外科,江苏 昆山 215300)

肺癌是全球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中国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吸烟等呈迅速发展趋势[1]。目前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SPVATS)因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且能在胸腔镜监视下操作等优势成为现阶段常用的手术方法,但该手术操作技术复杂,若术前无法准确掌握患者病灶区及病灶毗连区的关系,容易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增加手术出血量并延长手术时间[2]。3D打印技术是以三维模型数据为基础,运用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新技术[3],经该技术将病肺模型实体化,辅助用于SP-VATS中或许能提高手术效果,故本研究对此展开探讨,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41例肺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肺癌的诊断标准[4]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②术前分期Ⅰ~Ⅱ期;③肿瘤最大径不超过10 mm;④预计生存期6个月以上。排除标准:①全肺切除术者;②存在手术禁忌者;③术前接受放化疗者;④实性、多发结节者;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⑥病灶远处转移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1)。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49.36±6.20)岁;肿瘤分期:Ⅱ期8例,Ⅰ期12例;病变部位:左上、下叶10例,右上、下叶10例;病理类型:腺癌13例,鳞癌6例,腺鳞癌1例。观察组男15例,女6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0.42±6.01)岁;肿瘤分期:Ⅱ期7例,Ⅰ期14例;病变部位:左上、下叶12例,右上、下叶9例;病理类型:腺癌13例,鳞癌6例,腺鳞癌2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SP-VATS治疗:患者仰侧卧位,常规实施麻醉,麻醉成功后,以腋前线第4肋间作为手术切口,切开3~4 cm,将腔镜镜头及手术器械以30°斜面经该切口置入,对胸腔内肿物进行探查,然后使用内镜切割缝合器对肿物进行楔形切除,将切除的病理组织送检,待病检结果回报后予以肺叶切除术,手术过程中采用超声刀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彻底止血,留置引流管关闭手术窗。观察组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SP-VATS治疗:入院后先采用CT机扫描全肺,处理扫描数据并重建数字模型,然后将数据导入优客多维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UDo光敏树脂打印机对3D模型进行打印重建。术前,施术者在肺模型导航下行SP-VATS治疗模拟,明确手术切除具体部位、范围等参数,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和具体步骤,依照3D模型特征确定具体的手术方案及路径,术中步骤同对照组。两组术后均随访观察3个月,期间无1例失访。

1.3 观察指标①手术质控指标:记录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切除淋巴结个数。②术后生存质量:术后3个月,采用生存质量评分(KPS,总分100分)评价生存质量,分数越高则生存质量越高。③术后并发症:记录两组的肺不张、肺部感染、肺漏气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质控指标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切除淋巴结个数多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手术质控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的手术质控指标比较(±s)

组别 n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h)切除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时间(d)术后引流量(mL)观察组 21 112.18±30.02 2.01±0.11 12.23±1.11 5.24±1.36 571.18±40.25对照组 20 160.19±31.05 2.36±0.23 11.01±1.02 7.26±1.45 725.54±50.14 t 5.030 6.167 3.667 4.596 10.838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 生存质量观察组的术后KPS评分为(79.01±10.02)分,高于对照组的(72.51±9.11)分(t=2.175,P=0.036)。

2.3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比较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35.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目前,手术仍是治疗肺癌的关键,SP-VATS成为现阶段治疗肺癌的主要方法[5],SP-VATS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周密的规划,术中准确定位病灶。但由于肺段解剖变异较多,SPVATS仅为二维成像,精准估计肿瘤及肿瘤周围的性质、形态等特征较为困难,这无疑增加了施术者的操作难度,且在手术过程中,仅通过腔镜传导显示二维视野,无触觉反馈,施术者只能根据既往经验判断,进一步增加手术难度,甚至发生过度切除情况,增加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近年来,医学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研究、医学诊断、模拟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基于三维重建的3D打印技术是以三维重建数字模型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操作打印出实体模型,辅助用于SP-VATS中,以期能协助病灶切除,提高治疗效果。

董庆等[7]的研究结果显示,术中肺血管与3D打印的符合程度高达95.00%以上;郭宁等[8]的研究显示,与单纯予以SP-VATS相比,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SP-VATS能显著改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切除淋巴结个数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3D打印技术辅助SP-VATS治疗肺癌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快速恢复。3D打印技术是利用光固化和纸层叠等技术的快速成型装置,利用医疗信息和影像学资料构建患者肺部3D模型,经3D打印技术处理后,有利于施术者更直观有效地观察手术区及毗连区特征,了解肺段解剖结构和肺血管细微情况,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术前进行实体建模,对手术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分离肺血管的熟练程度,降低手术过程中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引流时间。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3D打印技术辅助SP-VATS治疗肺癌患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存质量。基于影像学数据建立的3D肺模型原型,能360°全方位自由旋转,可提供多方位视觉,纵览肺血管走形与支气管树的解剖位置和分布情况,利于施术者掌握局部病灶与邻近结构之间的关系,降低手术风险;同时将模型用于术前模拟,选择最佳手术路径,可减轻对邻近组织的损伤,避免大出血的发生,进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3D打印技术辅助SP-VATS治疗肺癌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快速恢复,提高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出血量病灶肺癌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长链非编码RNA APTR、HEIH、FAS-ASA1、FAM83H-AS1、DICER1-AS1、PR-lncRNA在肺癌中的表达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CXCL-1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