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角色定位与实践系统建构

2022-01-19 15:18吴红刘取芝
高教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

吴红 刘取芝

摘  要:高校辅导员具有开展广泛的心理支持、发现和识别心理健康问题、帮扶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适应和康复三方面的心理育人角色和功能。以学生援助计划、问题管理加和教练技术为理论依据,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应包含识别和评估系统、支持和干预系统、管理和协同系统、培训和督导系统等要素。在辅导员招聘考核中注重考查辅导员的心理育人潜质、进一步厘清辅导员的工作边界、形成专家-教练-辅导员相结合的工作梯队,保障辅导员心理育人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角色定位;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2-0165-04

Abstract: University counselors have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arrying out extensive psychological support, identify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helping students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o adapt and recov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udent Assistance Plan, problem management and coaching technology, the practice model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counselors should include evaluation system, support and intervention system,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ion system,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 system and so 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unselor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xamination of counselor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otential, further clarify the counselors' working boundary, and form an expert-coach-counselor working echelon.

Keywords: university counselor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role positioning; practice patterns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第43号令”)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高校辅导员九项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据作者对河海大学100名辅导员的调查,心理问题学生工作平均占据辅导员40.1%的工作精力,说明心理育人已成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研究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心理知识“先天不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力不从心”[1]。因此,提高辅导员角色胜任力,迫切需要加强对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的理论探讨,特别是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制导模式。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的角色定位

虽然“第43号令”明确辅导员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工作职责,但由于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性特点,对于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具体角色定位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明确。

21世纪以来,国外对普通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討论。一方面,研究者认为普通教师比专业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有更多的和学生长期相处的机会,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深和巩固专业心理干预项目的效果,因此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方面具有重要性和优越性[2]。有研究者甚至认为,由于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实质上接触学生的机会不够多,因此没有教师的合作,学校几乎不可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3]。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发现,除非受到过广泛的创伤、自杀、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训练,否则教师难以胜任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咨询工作[4];英国一些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由于缺乏对实施者的持续督导而导致失败的结果[5]。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教师和专业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别和角色差异,两者应该分工合作形成心理健康工作团队,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连续统一的学校心理健康促进服务。在我国,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心理育人工作体系中,辅导员的角色较普通教师更为明确和重要,但又区别于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二者各有分工又彼此合作开展工作。

具体而言,辅导员在心理育人工作体系中有三个方面的角色和功能:一是成为覆盖面广泛的、非正式的学生心理支持工作力量。辅导员需要在接受一定专业训练的基础上,提供非唯一和非正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宣传、或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互动过程中给学生以积极心理影响,以及班团和组织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集体环境。二是识别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并帮助其尽早获得专业心理卫生服务。促进提早发现心理相关问题对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价值。辅导员心理育人角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中识别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的早期征兆,帮助其尽早获得专业服务以减少伤害。三是与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协同合作,帮助心理异常学生适应和康复。在学生接受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在专业的学校心理卫生工作者的指导下协同工作,通过日常学生的教育管理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个人生活事件、改善心理行为功能。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的理论基础

基于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的角色定位,辅导员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而是作为一种非专业力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识别、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和心理问题学生管理与康复工作。但无论什么角色,仍需要具备相关理论基础,才能保障工作的有效性。结合心理育人领域相关理论和辅导员的角色特征,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可以以下列理论为基础:

(一)学生援助计划(SAP)

SAP是Students Assistant Plan的简称,其目的和结构来源于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t Plan,简称EAP)。与EAP类似,SAP以帮助学生增强内外部的资源、降低心理行为问题风险及其对学业表现产生的消极影响为基本目标,重视对学校领导、学校心理咨询师、家长等内外部力量的整合,从宏观上对学生心理服务进行规划。完整的学生援助计划包括九个部分[6]:(1)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2)为学校所有工作人员开展降低学生风险、促进学生复原力的基本态度和技巧培训;(3)宣传学校SAP政策和项目;(4)建立识别和内部转介制度;(5)建立问题解决小组和实施个案管理;(6)开展SAP评估以确保质量;(7)建立学生支持小组;(8)与学校、家长和其他资源机构合作;(9)将SAP与校内其他计划的整合。

(二)问题管理加(PM+)

问题管理加(Problem Management Plus,PM+)是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健康差距行动方案(Mental Health Gap Action Program, mhGAP)的一部分,其初衷是解决部分地区精神卫生系统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因此,PM+属于一种低强度的心理干预策略,可以供非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快速学习。在实施方面,PM+可分为三个体系[7]:一是评估体系。采用标准化工具,在干预前、干预中和干预后分别开展评估,以筛选出合适的干预对象,判断后续干预是否需要调整并了解干预效果。二是干预体系。以认知行为疗法和问题解决疗法为基础,在整体介绍干预方案后,开展压力管理、问题管理、行为激活、社会支持4个模块的干预,共计持续5周。三是培训督导体系。PM+实施团队通常由高级培训师、精神卫生专家和非专业人员构成。由受过训练的精神卫生专家开展师资培训,一般精神心理专家担任督导者,非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担任实施者。

(三)教练技术

教练技术起源于体育领域,由于其对如何帮助他人发挥潜能的重要价值,逐渐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领域,成为一种问题解决取向、结果取向的结构化助人技术。教练技术相信当事人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重视与当事人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教练的角色定位常常被形象地比作“指南针”“镜子”“催化剂”“钥匙”,而不是教师或者顾问,因此教练技术重在提问,促进当事人觉察和行动。教练技术领域最常见通用模型是GROW模型[8],包含四个部分:(1)理清目标(Goal),即通过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当事人自己找到真正期望的发展目标。(2)了解现实(Reality),即通过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当事人对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把握境况、当前的信念和局限以及现有的资源和技能。(3)明确选择(Options),即帮助当事人认识现状和目标之间可能的选择。(4)行动计划(Will),即促进当事人做出决定并承诺行动。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的系统建构

以学生援助计划、问题管理加和教练技术为理论依据,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模式应包含识别和评估系统、支持和干预系统、管理和协同系统、培训和督导系统等要素,通过要素内的规范和要素间的互动合作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才能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心理育人实效。

(一)识别和评估系统

前文已述,识别和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辅导员心理育人角色与功能的内容之一。辅导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基本知识及识别能力,尤其能及时发现学生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风险和行为。评估和识别的目的是让可能存在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的学生尽早获得专业帮助,减少伤害自己和傷害他人的风险。

为尽早发现、识别和评估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风险,辅导员需要建立多元工作体系:一是建立学生骨干网络。通过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对其进行基本职责和相关知识培训,提供其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识别风险的能力。二是建立定期谈话制度。根据心理危机风险因素相关理论知识,对高风险学生如遭遇学业困难、人际冲突、恋爱挫折等问题的学生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的情绪和社会功能状态,并开展初步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评估。三是适当运用标准化评估工具。辅导员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适当运用专业评估工具进行心理异常和心理危机风险评估,以更加准确地识别可能的风险。

(二)支持和干预系统

作为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力量,辅导员是学生求助的重要对象,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初步干预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和专业背景,可以以问题管理加和教练技术为基本参考,建立适合于辅导员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基本框架,甚至形成半结构化工作手册,以指导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支持和干预。

结合问题管理加和教练技术,辅导员可以参考以下框架为相关学生提供支持和干预:(1)是什么。即通过谈话沟通明确学生面临的现实困境是什么,学生的感受、想法等内在心理状态是什么。这一步看似简单却非常重要,能帮助学生在整理思维和表达情绪的基础上,更加理性地观察自己的处境。(2)要什么。即和学生共同讨论厘清目标,尤其注意从内在成长和心理需要层面寻找目标,避免过度向外寻求。厘清目标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向未来看的过程,可能帮助学生激活积极情绪和内在成长动力。(3)有什么。即帮助学生挖掘资源,包括来源于自身的生理心理资源、来自他人或机构的社会支持资源。挖掘资源的过程可能帮助学生增强力量感,从而提高抵御困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做什么。即聚焦于压力管理、问题解决和行为激活。在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压力和情绪管理以减少达成目标阻碍的基础上,和学生共同讨论问题解决技巧和具体行为计划。做什么的部分往往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辅导员持续支持和陪伴。

(三)管理和协同系统

由相关理论分析可见,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机构等多元量合作参与。辅导员心理育人不是辅导员一个人的独立工作,而是一个调动系统内外力量以达成协同育人状态的过程。

具体来说,辅导员需要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学生心理成长的宏观性、整体性规划:(1)与家长合作。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家校协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9]。辅导员不仅需要定期和家长沟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且需要对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形成良性合作。(2)与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或精神科医生合作。对于存在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辅导员需要转介至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或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与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或精神科医生合作。(3)构建学生朋辈支持小组。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构建朋辈支持小组,提供情绪情感和学业支持。(4)开展资源整合性个案管理。将心理健康工作与其他教育管理活动整合,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介绍其他支持性校园资源或介绍其参加有助于适应和康复的项目,形成系统性、针对性个案管理模式。

(四)培训和督导系统

前文已述,如果缺乏相关训练或持续督导,有可能导致教师难以胜任心理健康相关工作。可以说,辅导员能否有效实施识别、干预和管理,与其心理育人的相关知识、态度和技能水平密切相关;要构建系统的培训和督导体系,以保障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模式的有效实施。

根据辅导员心理育人胜任力提升的要求,可以分以下三个部分开展辅导员心理育人知识、态度和技能训练:一是岗前培训。在辅导员入职之前,开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危机基本原理培训,帮助辅导员掌握心理育人基本知识,初步形成科学心理育人态度。二是进阶培训。对已经上岗的辅导员,定期开展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管理、问题解决、资源寻求、心理异常处理等专题性培训,帮助辅导员形成更加深入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体系。三是个案督导。定期开展个案督导,从辅导员工作的角度探讨个案,结合具体个案帮助辅导员更加深入地提升理解学生、帮助学生的能力。有研究发现,教师普遍期待结合具体个案进行培训,注重培训的实际应用[10];在开展辅导员培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结合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实际、采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避免过度理论化或者完全按照心理咨询师的要求开展培训。

四、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的条件保障

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有效实施不仅需要明确角色定位,掌握系统知识、态度和技能,而且需要一系列条件保障,才能最终真正影响学生。

(一)在辅导员招聘考核中注重考查辅导员心理育人潜质

心理育人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者专业,而且是一种人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相关研究显示,心理育人工作者应具备系列重要的人格特征,如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良好的人际理解和人际影响力、自信和共情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自我成长的意愿和能力、尊重和关心他人等[11]。因此,辅导员心理育人模式有效实施不仅需要通过系统培训和督导提升辅导员专业技能,而且需要辅导员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基礎。这就需要在辅导员招聘中进行深入考察,确保进入辅导员队伍的人员具备心理育人潜质。

(二)进一步厘清辅导员工作边界

不少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工作边界不清的现象较为严重,在现实工作环境中承担了较多主要工作职责之外的工作,其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人生发展的导师等角色的形象在逐渐淡化[12];有的辅导员还身兼数职,行政事务庞杂,难以静下心来提升专业水平[13]。因此,发挥辅导员的心理育人作用需要重视辅导员群体面临的困境,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进一步厘清辅导员工作边界,尽量减少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去除辅导员的隐形负担,使得辅导员有精力钻研心理育人的专业知识,深入开展心理育人实践。

(三)形成专家-教练-辅导员相结合的工作梯队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特定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定经历和问题成因,心理育人没有完全可以照搬的工作模式。即使经过系统培训,辅导员到具体工作实践中仍需要具体的指导和专业帮助。因此,借鉴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经验[14],可以建立专家-教练-辅导员相结合的工作梯队为辅导员心理育人实践需要提供保障。具体做法为:(1)为每位辅导员配备心理育人工作教练,在辅导员日常心理育人工作中为辅导员提供专业的参考建议和相关资源,同时为身处一线的辅导员提供心理支持;(2)由专家负责对辅导员开展系统培训和个案督导,也负责对教练进行指导和培训;(3)辅导员在教练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日常心理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一飞,沈艳红.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的困境与解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13(2):76-80.

[2]Franklin C G S, Kim J S, Ryan T N, et al. Teacher involvement in school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12,34(5):973-982.

[3]Feinstein N R, Fielding K, Udvari-Solner A, et al. The supporting alliance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treatment: enhancing collaboration among therapists, parents, and teachers[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2009,63(4):319-344.

[4]Shelemy L, Harvey K, Waite P.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experiences of supporting mental health[J].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Training, 2019,14(5):372-383.

[5]Lendrum, A., Humphrey, N., Wigelsworth, M.. 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learning(SEAL) for secondary schools: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promotion[J].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2013,18(3):158-164.

[6]林崇德,伍新春,侯志瑾,等.灾后中小学生的长期心理援助模式——基于TAT和SAP的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8-53.

[7]侯坤华,邵勤文,赵海平.“问题管理+”用于心理障碍人群的范围综述[J].护理学杂志,2021,36(8):102-105.

[8]高艳,王瑞敏.教练技术GROW模型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应用[J].社科纵横,2019,34(10):137-140.

[9]赵吉庆.新媒體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27):50-52.

[10]Shelemy L, Harvey K, Waite P. Support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 schools: what do teachers want and need?[J].Emotional & Behavioural Difficulties,2019:1-17.

[11]沈洁,吴正言.国内心理治疗师胜任力评估研究述评[J].医学与哲学,2021,42(2):50-53.

[12]韩春红.亦师亦友之惑:高校辅导员影响力提升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30-35.

[13]王洛忠,陈江华.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97-100.

[14]林崇德,伍新春,陈秋燕,等.专家-教练-教师相结合的创伤干预模式的建构——基于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的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6(2):33-41.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探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