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的儿科护理学课程改革对高职护生职业能力的影响

2022-01-20 08:16郑良芬何晓秋王艺艺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护理学儿科实验组

郑良芬,高 娟,何晓秋,王艺艺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25)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9年国务院和教育部一系列关于“1+X”证书制度的政策相继出台,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1]。随着二胎政策的实行,社会对母婴护理、幼儿照护等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我院2020年7月成功获批成为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具备包括母婴护理和幼儿照护等5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鉴定资格。如何使护理专业知识精准对接专业技能标准、高职学历证书有机衔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护理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对照幼儿照护技能标准进行儿科护理学课程改革,在提高护生职业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整群抽样法,在学生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在我院2019级护理专业9个班中随机选取4个班共23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120人,其中女生119人、男生1人,平均年龄(20.24±0.89)岁,基础课平均成绩(79.37±8.06)分,授课前职业能力评分(62.69±5.15)分;对照组117人,女生115人、男生 2人,平均年龄(20.28±0.79)岁,基础课平均成绩(79.31±8.35)分,授课前职业能力评分(62.77±5.00)分。两组护生在性别、年龄、基础课平均成绩、授课前职业能力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研究以儿科护理学为例进行课程改革,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护生具备从事幼儿照护工作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儿科护理学对护生职业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2]。我院高职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选用的教材是由臧伟红和王敬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护理学》。2019级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共66学时,其中理论50学时,实训16学时。授课时间为2020年9月到2021年1月。

1.2.1 实验组 儿科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幼儿照护工作内容为中心,让护生在模拟工作情景时,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促进护理职业能力的发展。本课程理论知识包括健康幼儿的照护需求及患病幼儿的照护需求,并融合护士执业资格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实训内容结合幼儿照护技能标准以及实际工作需要选取具体操作项目。教学过程均以实际工作情景为主,理论知识采取讲解、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训内容采取示教、练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护生具有参与医院及社区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良好的幼儿护理专业素养,建立“以幼儿家庭为中心”身心整体护理的服务理念,使护生具有对幼儿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帮助个体、家庭、社区幼儿取得最大程度身心健康的能力,能基本胜任医院、社区儿科护士以及幼儿照护岗位工作。具体授课计划见表1。

表1 实验组及对照组授课计划

1.2.2 对照组 按照原有授课内容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与教学任务与实验组一致。具体授课计划见表1。

1.3 评价方法

1.3.1 理论、操作考核 课程结束后,组织两组护生同时进行理论、操作考核。理论考核实行教考分离,由教务处统一命题,总分100分,主要考核护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幼儿照护问题的能力。操作考核由儿科教研室组织,护生在所学8个实训项目中抽签决定考核项目,总分100分,主要考核护生能否根据幼儿情况合理准备用物、能否为幼儿提供合适的照护服务、能否有针对性地给予健康指导。

1.3.2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编制的高职护生职业能力测量表展开调查。该量表包括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职业认同4个维度,每个维度5个条目,共20个条目,各条目采用5级计分法,差、较差、一般、较好、好5个选项分别记1~5分。该量表最低得分20分,最高得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生职业能力越强。授课前后发放调查问卷,均由护生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授课前发放问卷237份,回收有效问卷237份,有效回收率100%;授课后发放问卷237份,回收有效问卷237份,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考察数据分布情况及特点,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实验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生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 理论考核成绩85.78±6.50 79.68±9.42 5.779 0.000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操作考核成绩86.28±4.85 76.89±10.59 8.793 0.000

2.2 两组护生职业能力评分比较

实验组授课后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职业认同以及职业能力总分均高于授课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授课后沟通能力、职业认同评分以及职业能力总分均高于授课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授课后实验组各项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生职业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护生职业能力评分比较(±s,分)

注:t①、P①为授课前两组比较结果,t②、P②为授课后两组比较结果

组别 时间实验组 授课前授课后t值P值对照组 授课前授课后t值P值t①P①t②P②沟通能力16.36±1.67 18.39±2.54 10.362 0.000 16.02±2.24 17.16±2.27 8.985 0.000 1.332 0.184 3.929 0.000协作能力16.23±1.94 17.05±2.40 7.576 0.000 16.15±2.51 16.18±2.53 1.747 0.083 0.244 0.807 2.717 0.007应变能力15.07±2.38 16.27±2.70 9.775 0.000 15.42±2.53 15.45±2.55 1.645 0.103 1.105 0.270 2.383 0.018职业认同15.04±1.88 18.62±2.30 17.307 0.000 15.18±2.18 17.87±3.24 13.315 0.000 0.522 0.602 2.035 0.043总分62.69±5.15 70.33±6.86 21.151 0.000 62.77±5.00 66.67±5.41 16.638 0.000 0.118 0.907 4.564 0.000

3 讨论

3.1 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高职护生的理论、操作成绩

本次课程改革在原有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融合了幼儿照护技能考核中的大部分内容,部分内容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利于提高护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以及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理论考核包括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幼儿照护问题能力的考查。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理论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课程改革有效提高了护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操作考核包括对小儿的评估、照护工作操作的实施以及健康指导。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课程改革能有效提高护生对儿科护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2 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高职护生的职业能力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3]。“1+X”证书制度的出台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4]。学历证书加技能证书是个人职业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高职院校要重新制订教学标准,完善教学体系,深化课程改革,注重培养护生实践能力。本研究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最大限度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强护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本研究调查对象为高职护生,结果显示其职业能力水平较低,授课前实验组职业能力总分为(62.69±5.15)分,对照组职业能力总分为(62.77±5.00)分,均处在及格水平,具体表现为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自我意识强,协作能力较差;学习被动、机械模仿操作,根据工作实际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足;对护理以及小儿照护工作了解不深,职业认同度不高。

本研究以儿科护理学为试点,对接幼儿照护核心技能,对高职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课程进行改革,结果显示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有利于提高高职护生的职业能力。沟通能力是护理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护患沟通时,护理人员语言要通俗易懂并且有一定的艺术性[5]。本研究均在模拟日常工作的环境下开展教学,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分角色扮演患者、家属、医生或护士,使护生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注重患者的感受,提高了护生的沟通能力。在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与其他医务人员合作,因此协作能力对护理人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6],本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小组为单位,大部分病例讨论汇报和实训工作任务需要小组成员间合作完成,此过程对提高护生的协作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变能力也是护理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7],在授课过程中实验组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将理论内容融合在实训操作过程中,这种授课环境有利于提高护生临床应变能力。在职业认同方面,实验组护生不同程度感受到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了对护理工作的信心和职业认同感。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换位思考,使护生体会到护理人员不仅仅是提供护理服务,更重要的是对幼儿的关怀。通过本次课程改革显著提高了护生的职业能力,为进一步深化我院“1+X”证书制度的实施和开展奠定了基础,为其他课程和专业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

3.3 课程改革的经验总结

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我院首批申报获批的“1+X”证书之一,儿科教研室全体教师在深入学习技能考核标准后,兼顾常规教学需要和技能考核需要,最终制订出授课计划。120名学生于12月19日进行了幼儿照护理论及操作考试,通过率为100%。但由于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和时间限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研究对象调查范围局限,仅涉及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尚未纳入中职护生和助产等其他专业护生;(2)课程内容局限,仅涉及儿科护理学;(3)技能培训单一,仅结合幼儿照护技能,对母婴护理等其他技能没有进行研讨。今后将从扩大研究对象范围、拓宽课程内容以及增加技能培训3方面进一步落实“1+X”证书制度在我院的实施,以此提高护生职业能力,提升护生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护理学儿科实验组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中山大学《康复护理学》幕课上线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