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理论模型在手术患者术前访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1-20 08:31柳玉林于飞飞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规范

柳玉林,于飞飞

(烟台毓璜顶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0)

术前访视作为围手术期护理的一部分,已成为衡量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有效的术前访视可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应激反应造成的血压升高及心率加快,提高手术患者满意度[1-2]。目前,术前访视的内容、方法及形式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跨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ol of Change,TTM)作为心理学一体化研究方法,已在健康行为改变的研究中取得一些成绩,被认为是近10年最重要的健康促进发展模式[3-4],为改变人力不足、访视效果未达预期的现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手术室管理者指明了方向。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访视有效模式,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服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8年3月选择本院N2级及N3级手术室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行为阶段评估,并对其负责的28个住院病区进行手术患者术前访视效果调查。4月份开始实施干预,为期6个月,纳入的人员共64名,男12名,女52名;年龄28~45岁;学历层次:大专9名,本科49名,研究生6名;工作年限:>20年6名,15~20年19名,10~<15年31名,5~<10年8名。

1.2 方法

1.2.1 成立干预小组 干预小组包括手术部科护士长(1名)、手术室护士长(3名)、副护士长(3名)、质量控制小组成员(16人),共23名成员。手术部科护士长主导,全程参与并进行过程控制;6名护士长负责对小组成员及手术室护理人员集中培训,进行术前访视的检查、督导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其他成员负责本科室病区的过程控制、分期行为评估、随机抽样、数据统计分析等。

1.2.2 TTM定位分期(1)无意图期。手术室护理人员未认识到不规范行为带来的风险,且6个月内未想过要改变行为。(2)意图期。手术室护理人员已经认识到自身问题,并且愿意在6个月内改变。(3)准备期。手术室护理人员已确定目标,但行为改变尚不规律。(4)行动期。手术室护理人员形成规律的行为改变,但时间在6个月内。(5)维持期。手术室护理人员有持续的行为改变,且维持时间已超过6个月[5]。

1.2.3 干预措施(1)无意图期(术前访视必要性宣教):手术室护理人员未认识到术前规范访视的重要性,普遍认为通过电子病历了解病情即可。为此进行慎独精神培训,使其知晓全面了解病情的重要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周一次,每次20~30 min,由质控小组进行个性化培养。(2)意图期(思想到行动的转变):护理人员意识到术前访视的重要性,但是目标、计划不明确。质控小组与其进行结构式访谈,深入探究未规范进行术前访视的原因,分析改变行为的重要性。(3)准备期(制订、实施计划):此时,护理人员目标清晰,应及时跟进,了解其心理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进方法,给予指导,使其明确方向。(4)行动期(提供方法、技巧):为干预的主要时期,手术部制定规范的术前访视流程及制度,设计访视情况需求及反馈表,要求巡回护士根据电子病历了解病情,登记访视需求,机动护士访视完毕后填写患者情况。小组成员和手术室护理人员共同探讨,听取建议。完善术前宣教材料,采取漫画形式,浅显易懂,降低难度,并将术前访视宣教材料上传到科室微信公众平台,患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宣教材料两种途径了解相关知识。科室成立督导检查小组,每周、每月检查工作完成情况,列入质控内容。(5)维持期(巩固行为、持续改进):手术室护理人员术前访视行为已改变,但易受干扰且不易维持,干预小组成员对其进行鼓励,使其保持该工作模式。

1.3 评价方法

1.3.1 行为阶段性改变评估问卷[6]采用该问卷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行为进行评价,问卷只有一个条目,即“请根据选项内容如实告知您的实际情况”,测评前向受测人员说明各个阶段的含义。针对手术室护理人员所处时期将其分为5组,分别给予相应指导。每期结束后评估其行为特点,视具体情况进入下一阶段或保留在本阶段。

1.3.2 评价指标 (1)手术室护理人员行为阶段分布情况。(2)术前访视规范率。主要评价手术室护理人员术前访视是否规范。单位时间内术前规范访视患者的数量÷单位时间内需要术前访视患者的总数×100%。干预小组因地制宜,制订调查计划,通过PDA移动终端了解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手术方式及手术相关用物需求的掌握情况,要求各科室在某个时间点达到计划要求的术前访视规范率。(3)手术患者满意度。用于评价手术室护理人员术前访视工作质量是否达到要求。通过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和微信公众平台患者满意度调查电子表格两种方法进行数据汇总。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手术室护理人员行为阶段分布(见表1)

表1 手术室护理人员行为阶段分布情况[n(%)]

2.2 干预前后术前访视规范率比较(见图1)

图1 干预前后术前访视规范率比较

2.3 干预前后手术患者满意度比较(见图2)

图2 干预前后手术患者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1 部分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术前访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国内外均有研究证实,术前访视可以明显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患者满意度[7-12]。虽然护理人员通过电子病历能够掌握患者的部分病情,但不能全面了解,无法预见性地做好术中风险防控、相关并发症预防,如手术体位并发症、皮肤压力性损伤等。

3.2 TTM可明显改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行为

TTM认为每个人都愿意改变自身不良行为,阐明手术室护理人员意识到术前访视的重要性。准备期和行动期采用多模式培训,使术前访视流程标准化,设计访视情况需求及反馈表,要求巡回护士根据电子病历了解病情,提前登记访视需求,机动护士访视后对患者情况进行记录。小组成员和手术室护理人员共同探讨,完善术前宣教材料,使患者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术前宣教知识。科室成立督导小组,并将检查情况列入质控内容。干预6个月后,行动期和维持期人员比例占71.88%,无意图期人员数量为0。

3.3 手术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干预前,术前访视规范率为75.23%,干预后上升至95.12%,说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依从性大大提高。干预前手术患者满意度仅为71.04%,干预后提高到91.23%,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干预前手术医生满意度为89.90%,干预后上升至99.20%。这些都与TTM客观评估护理人员所处行为阶段,给予相应的、渐进的、行之有效的干预有关[13]。说明全面的术前评估、充分的术前准备能够提高手术配合质量,使医护配合更加默契。

3.4 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术前宣教及健康指导是必然趋势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或网络进行健康宣教有利于手术患者了解围术期注意事项,针对个性化的问题还可以进行网上问诊,由专人回复。这一系列措施可以消除患者术前焦虑情绪,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人力资源不足是大多数医院存在的问题,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工作,就需要借助高科技这个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应用TTM规范手术室护理人员术前访视行为,使术前访视规范率明显提高,手术患者及手术医生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但是,术前访视可能会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长有一定影响,因此,日常工作中要进行有效监管,保证效果的持续性。术前访视规范率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术中护理措施有效率以及手术效率,其产生的有形和无形成果均不能被忽视。

猜你喜欢
手术室护理人员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精益管理工具在手术室耗材管理中的应用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来稿规范
手术室优质护理实践分析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