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CT对比分析

2022-01-25 04:17孙倩茹谌业荣唐志洋吴荧荧朱云倩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3期
关键词:浅叶多形性腮腺

孙倩茹,谌业荣,唐志洋,吴荧荧,朱云倩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镇江 212002)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腮腺上皮性肿瘤,国内外报道较少,缺乏特异的临床特点,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较为常见,分别占腮腺良性肿瘤的80%和10%[1],临床上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易误诊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征象,以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影像学特点,与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相鉴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20年3月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0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5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45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图像。10例基底细胞腺瘤患者的年龄为40~70岁,平均(56.38±11.29)岁,男女比例为4:6;多形性腺瘤患者51例,年龄36~61岁,平均(49.21±10.13)岁,男女比例为30:21;腺淋巴瘤患者45例,年龄43~77岁,平均(59.86±13.52)岁,男女比例为23:22。基底细胞腺瘤横断位病灶最大径为(2.05±0.45)cm,多形性腺瘤为(2.16±0.79)cm,腺淋巴瘤为(2.35±0.27)cm。纳入标准:①均行CT轴位平扫及动脉早期扫描,且在CT检查后8周内经手术病理证实者;②检查前未进行穿刺活检、手术者;③患者对试验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基底细胞腺瘤伴腺样囊性癌2例,多形性腺瘤伴恶变1例。

1.2 方法

CT检查:采用西门子公司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及飞利浦Brilliance iCT 256层螺旋CT,常规行轴位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进行冠状位重建。扫描参数设定为电压120 kV,电流120 mA,矩阵512×512,层厚与层间距均为3 mm。

病理检查:所有腮腺肿瘤病灶均行手术切除,所有手术切除标本均经10%中性甲醛固定,经脱水、浸蜡、包埋、切片HE染色处理。

1.3 图像分析

由2位放射科医师双盲对CT图像进行分析。病变的CT图像评估内容为:病变分布(单侧或双侧腮腺,浅叶或深叶,单发或多发);病变形态(规则形、不规则形);病变密度(平扫期密度为均匀或不均匀,是否含囊变,增强后强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高度强化);腮腺浅叶与深叶的分界标准:肿块主体向内、后推移下颌后静脉,为浅叶,向外、前推移下颌后静脉,为深叶;以病变实性成分平扫CT值<20 HU为低密度肿块,20~60 HU为等密度肿块,>60 HU为高密度肿块;以肿块实性成分的强化程度,动脉早期肿块平均CT值与平扫期平均CT值的差值<20 HU为轻度强化,20~40 HU为中度强化,>40 HU为高度强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表示为率(%),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变分布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10例均发生于单侧,为单发病灶,8例发生于浅叶,2例发生于深叶;多形性腺瘤有48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病灶,50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病灶,46例发生于浅叶,5例发生于深叶,与基底细胞腺瘤病变分布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腺淋巴瘤有38例为单侧,7例为双侧病灶,36例为单发,9例为多发病灶,41例发生于浅叶,4例发生于深叶,与基底细胞腺瘤病变分布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病变形态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9例为规则形,仅1例为不规则形;多形性腺瘤中规则形为44例,不规则形为7例;腺淋巴瘤中规则形为39例,不规则形为6例,基底细胞腺瘤病变形态与两者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3 病变平扫密度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平扫期密度均匀者4例,不均匀者6例;多形性腺瘤平扫期密度均匀者29例,不均匀者22例;腺淋巴瘤平扫期密度均匀者25例,不均匀者20例;基底细胞腺瘤CT平扫密度均匀程度与其他两者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2。基底细胞腺瘤中CT平扫为低密度者1例,等密度者6例,高密度者3例;多形性腺瘤低密度者12例,等密度者37例,高密度者2例;腺淋巴瘤中低密度者5例,等密度者26例,高密度者14例,基底细胞腺瘤平扫期CT值高低的分布与多形性腺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与腺淋巴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基底细胞腺瘤中3例伴囊变,其中1例为完全性囊变,多形性腺瘤中4例囊变,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腺淋巴瘤中5例囊变(图3),两者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2.4 病变早期强化特征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增强后轻度强化者1例,中度强化者8例(图1),高度强化者1例,部分强化不均匀(图1);多形性腺瘤中轻度强化者30例(图2),中度强化者20例,高度强化者1例,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腺淋巴瘤中轻度强化者3例,中度强化者40例(图3),高度强化者2例,两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基底细胞腺瘤中血管贴边征有6例(图1),多形性腺瘤有1例,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腺淋巴瘤有2例,两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图3 右侧腮腺腺淋巴瘤CT图

表1 比较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和多形性腺瘤[n(%)]

表2 比较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和腺淋巴瘤[n(%)]

图1 右侧腮腺基底细胞腺瘤CT图

图2 左侧腮腺多形性腺瘤CT图

3 讨论

大约88%的唾液腺肿瘤是上皮性来源,其中良性肿瘤占65.5%。基底细胞腺瘤是较罕见的良性上皮性肿瘤,最常发生于腮腺,占所有腮腺肿瘤的1%~3%[2]。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目前治疗主要是切除肿瘤及周围腺体组织,而膜性型基底细胞腺瘤可发生恶变[3],多为灶性生长,不易彻底切除,因此膜性型均应行全腮腺切除术。JOO等[4]研究认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多发生于老年患者,但分布无明显性别差异,本研究中老年患者占绝大多数,男女比例为4:6,女性占大多数,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本组研究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主要位于浅叶,具备一般腮腺良性肿瘤的特征,大体形态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清,孙厚长等[5]研究认为大多数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直径<3 cm,与本组研究结果相符。

本组研究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在平扫期多为中高密度肿块,实性区域与肌肉等软组织密度相仿,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大致相仿,其原因可能与肿块的组成成分相关,多形性腺瘤主要由黏液组织、涎腺组织、软骨组织等成分构成[6]。本研究中基底细胞腺瘤3例伴囊变,其中1例几乎完全囊变,囊变病例占多数,与邝平定等[7]的研究符合。基底细胞腺瘤为早期明显强化,与腮腺腺淋巴瘤强化方式相仿,多形性腺瘤早期强化不明显或者轻度强化。胡祥华等[8]研究认为基底细胞腺瘤血供丰富,CT增强后实质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病灶中央强化较低,周边强化较明显,静脉期强化相对均匀。本组研究中并未出现,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腺淋巴瘤的肿瘤血管丰富,动脉早期强化明显,晚期则迅速下降,呈“快进快出”的表现[9],曾向廷等[10]认为腺淋巴瘤具有较高的微血管密度,使其有较大的表面积,是其增强早期快速强化的主要原因。本组研究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增强后见血管贴边征者有6例,动脉早期见裂隙样低密度区者有1例;主要表现为肿块周围或者内部有小血管影包绕、穿行,该征象提示肿块血管十分丰富。

综上所述,腮腺基底细胞腺瘤C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囊变较多见,增强早期明显强化,若出现血管贴边征的CT征象,则更加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与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鉴别并不困难。

猜你喜欢
浅叶多形性腮腺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区域性切除术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观察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60例手术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