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复兴视阈下胶东传统藤编器具的活化机制研究

2022-01-26 11:32潘泽华
天工 2022年5期
关键词:藤编胶东器具

潘泽华 韩 鹏

1.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青岛黄海学院

胶东地区素有“朝舞之地”之称,秦皇汉武皆来此观海,其临海而居、依海为生的生活特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胶东海洋民俗文化,也造就了具有胶东地区特色的传统民间器具。“藤编器具”作为胶东地区常见的传统器具,被人们广泛运用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曾在胶东地区随处可见的藤编器具以及传统藤编工艺也开始慢慢消失,因此本文将结合胶东地区的地域生态、藤编制作工艺、特色藤编产品、乡村文旅市场等方面,对胶东藤编器具的活化转型进行研究。

一、胶东地理环境与藤编器具的互动

胶东地区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使胶东先民选择了一种“海洋捕捞+农耕”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催生了胶东地区的各种民间器具。且胶东地区多以丘陵地貌为主,其特有的动植物提供给胶东先民生活必需品的制作材料。而胶东地区的藤编器具的材料是就地取材,采用当地特有的藤、草制作而成(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胶东先民对其周围生长的植物特性具有深刻的了解,并能够因材施用。其中葛藤与柳藤因其材质柔韧性强,且生长周期短被广泛用于藤编器具中。而高粱秆一般用于制作蒸箅等器具。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讲,这也是胶东藤编器具的特点之一。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制作器具所需的材料,同时环境也受到人类与器具的影响。自然与人的交往过程向来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循环、互相适应的。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环境给人提供了制作器具的材料,而人又利用这些器具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使自然生态变成人为生态。

表1 胶东藤编器具材质及其特性、适用范围

二、胶东藤编器具的功能性

胶东藤编器具主要是胶东先民为生活所需而制作出来的生活生产用具,其用材方便、质地结实耐用,曾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传统的藤编器具体现的不仅是胶东地区的生活习俗,同时器具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代表着胶东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

(一)实用性

器具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为满足以家庭或族群为单位的群体的日常生活所用而被创造出来的。胶东地区的生活生产方式自古便以“农耕+海洋捕捞”为主,生活方式较为单一,因此胶东藤编器具最基础的功能特性是实用性功能。常见的胶东藤编器具主要包括厨炊类用具“箅”“蒸盖”;生活类用具“扫帚”“藤编蒲团”;生产类用具“簸箕”(如图1)、“篓”(如图2)等。上述在生活中使用的藤编器具都是随着生活生产所需而创造出来供人们使用的,这些传统藤编器具不仅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实用功能,同时也蕴含着浓厚的民俗特性,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寄托着胶东先民淳朴而勤劳的生活向往。

图1 簸箕

图2 篓

(二)科学性

从现有传统藤编器具来看,藤编器具的形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首先,胶东地区的先民一直遵循人与自然的交往是相互循环、互相适应的自然规律,因此能够较充分地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材料来制作器具,发挥材料本身的物质优势,而胶东地区的藤编器具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常见的藤草进行编制。其次,胶东藤编器具与人之间的互动又是非常合理的。例如,高粱秆制作的“蒸箅”透气性好且不易与面团黏合;采用竹梢制作的扫帚,其形制为顶部小且向下逐渐变大直至尾部为扇形的结构,这种设计形式有利于节省使用者的体力,更加方便挥动扫帚。这都体现了胶东藤编器具与人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完成基本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帮助使用者减轻劳动的强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三)艺术性

胶东藤编器具的制作者皆是当地普通的农民和渔民,他们制作藤编器具最初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但随着基础问题得到解决,制作者们也会在藤编的花式、纹样上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增添了更多的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同时,胶东藤编器具的造型、线条、比例等方面还具有传统造物的韵律之美,例如,“胶东拐篓”编制手法主要包括穿、缉、拧、系、编、缠、绞等方式。拐篓主体两侧编制拱门形提手,提手由多根柳条拧扎(麻花状)在一起并进行捆扎。使用方式主要有“提”和“挎”两种形式,“提”主要为手握拐篓提手进行搬运(如图3);“挎”主要将手穿过拐篓拱门形提手并握住同侧篓边,其形状主要以元宝形或者圆形两种居多(如图4),没有多余的装饰与复杂的纹饰,更多的是一种解决生活生产中问题的朴实感,给人一种“简洁至上”的视觉效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图3 提篓

图4 挎篓

三、胶东藤编器具的活化转型

传统藤编器具一般注重器具的实用性,审美方面相对较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藤编器具的种类、规模、工艺已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有必要对传统藤编器具进行针对性的活化转型:一方面传统藤编器具需符合现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审美观念,突出器具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另一方面传统藤编器具需要与民俗活动、文旅产业发展相融合,发挥自身传统文化特质,将藤编工艺进行活化传承。

(一)藤编工艺活化传承

胶东传统藤编工艺是在胶东传统农耕与捕捞多元文化融合下产生的,其起源与发展、形制与功能均与当时社会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藤编工艺的发展土壤已不复存在。从民俗角度讲,一些曾经在农耕时代的具有特殊含义的传统藤编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具备当时的特殊含义或特殊功能,已经失去了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从现在社会文化生态来看,更多地被作为展示胶东传统民间文化的载体。因此,传统藤编工艺的活化传承,其根本在于社会发展与社会文化生态相适应,目的在于为传统藤编工艺的活化传承营造具有创新价值的社会文化生态,促进传统藤编工艺的活化传承,形成良性的文化生态循环链,从而促进胶东传统藤编工艺的传承与文化延续。

(二)深化传统藤编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与人的交往过程向来是相互循环、互相适应的。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环境提供给人类生产生活所必备的物质资料,而人又利用这些物质资源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使自然生态变成人文生态。人文生态是一种融合自然、社会、经济的社会生态链,传统藤编器具以及藤编工艺有其赖以维系的人为生态环境,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替代品不断出现,这种人文生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传统手工艺也再次得到重视,因此胶东藤编器具以及工艺将通过对其人文生态文化的重塑,而非回到传统农耕文化生态中去。在此背景下,胶东传统藤编工艺虽然在环境演替中不断变化、兴替,但始终与文化生态环境互相平衡。从人文生态的视角梳理和建构胶东传统藤编器具以及工艺,通过赋予胶东藤编器具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新内涵,构建胶东藤编器具新的业态,从而创造新的藤编器具活化产业链,促进传统藤编的工艺活化转型,让更多年轻人自觉地使用藤编器具,从而学习传统藤编工艺。

(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藤编文旅产品

胶东藤编器具曾广泛用于胶东地区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其用材质地结实,藤编编花形式多样。因此,器具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代表着胶东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胶东传统藤编器具造型中也包含现代产品设计所需要学习的元素,只有将胶东传统藤编器具以及工艺研究透彻,才能更好地将传统元素与现在审美运用到藤编文旅产品的设计中。此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藤编器具的造型、结构也需要进行创新,使其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与审美观念。胶东藤编器具在创新的过程中应当保留传统藤编独有的造型特征和传统寓意,同时,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将其融入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藤编文旅产品中,从而使胶东藤编器具得到进一步推广。

从目前来看,在传统手工艺传承、文旅产品开发与销售上,政府已开始转变理念,不再仅仅以单纯经济发展为目的导向,而是以文化传承、保护为主要目的。同时,在民俗文旅市场引导、政府后勤保障、搭建平台等方面进行优化,积极整理、收集、研究相关藤编器具的工艺和创作实践,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民俗文旅市场。

四、结语

传统民间器具曾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和生产用具,同时也是传统民俗和民间造物的重要物质化载体。通过对胶东地区藤编器具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胶东地区藤编器具不仅是一种生活生产用具,也是一种体现民间造物技艺的艺术品,器具造型上多以圆润光滑的线条为主,工艺上比例协调,穿、缉、拧、系、编、缠、绞等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器具不仅能够适用于生活生产中,同时也具有很高的造物韵律之美。除此之外,胶东地区藤编器具也体现了传统民间器具的一般造物规律。“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所有用材皆采用当地植物;“简洁至上”,没有多余的装饰与复杂的纹饰,更多的是一种解决生活生产中问题的朴实感。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胶东地区传统藤编器具的设计造型简洁朴实,无任何冗余的装饰或纹饰,以实用、便利为主。通过这些器具也能够反映出胶东人勤劳、淳朴、理性的性格特征,更能体现朴实的胶东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的敬重。

但在工业化冲击的社会环境下,传统胶东藤编工艺面对前所未有的人文生态变化,其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了阻碍,一些优秀的藤编器具发展现状堪忧。从人文生态的视角来看,继承传统藤编工艺、发展传统藤编器具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可以让当代年轻人更加深刻地理解、认识传统藤编工艺,并懂得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藤编胶东器具
现代室内空间对藤编陈设艺术的应用
胶东面塑——花饽饽
室庐几榻器具间 浅谈明清绘画中的器座
试析山东地区所出金银饮食器具
融资租赁在汽车零部件包装器具领域的应用探索
编,编,编花篮
——记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园艺藤编班
古代器具灌农田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RATTAN WEAVING IN NANHAI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