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追随
——从中国古代灯具的发展探索灯具工艺创作的新思路

2022-01-26 11:32姚琴芳杨云涛陈莉纯吕嘉琪
天工 2022年5期
关键词:烛台宫灯蜡烛

姚琴芳 杨云涛 陈莉纯 吕嘉琪

苏州市职业大学

一、灯具的起源

火是灯之源。罗颀的《物原》一书中记载:“燧人作火,神农作油,轩辕作灯,汤尧作灯檠,成汤作蜡烛。”火,是人类最早的照明光源。希腊神话中带来的普罗米修斯之火,古代波斯拜火教崇拜的“圣火”,古代中国“圣人”钻燧取火的神话传说,都寄托了人们对火的崇拜。

远古时期人们使用的第一堆篝火应该是原始先民们最早的照明形式,而人们用固定的工具保留火种,数代人进行改进和演变,出现了最早的照明工具。

二、中国古代灯具发展历程

在电灯发明之前,照明主要经历了燃草木、燃脂油和燃蜡三个阶段,历时数千年。关于我国最早的灯具,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豆形的陶灯,陶豆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中,最初作为食器。豆作为灯具使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是流行款式。年代最早的点燃脂油的灯具发现于湖南江陵楚墓中。

(一)战国至秦汉时期——古代灯具艺术的萌发

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灯具的萌芽和发展时期。灯具以青铜灯具为主体。形态主要有人俑形灯、多枝灯和仿日用器皿的灯具,如豆、鼎和簋等器形的灯具。这一时代出现灯盏中间有支钉,灯捻可以在油池中心燃烧,以前是在边上燃烧。

我国古代灯具燃料有两大类:一类是燃油,一类是燃蜡。油分为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蜡烛何时出现有争议。晋代以后,蜡烛逐渐在我国普及使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和《博物志》中有蜜蜡和蜂蜡的记载。西汉轶事传闻的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中写道“闽越王献高帝……蜜烛200只”,这“蜜烛”应该就是蜂蜡做成的蜡烛。我国古代灯具在这时期萌发了起来。

(二)两汉时期——灯具艺术的多样生动

汉代官营的铜器制造业规模较大,这时的铜灯一般为官营作坊生产,非常的精美而丰富,多为宫廷所用。汉代除了青铜灯具以外,陶制灯具以新的形式成为主流,另外还出现了铁灯、石灯。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灯具进入繁荣的阶段,不仅数量多,造型也很丰富,汉代的灯具集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汉代的灯具结合汉代席地而坐的习俗,青铜灯具尺寸也比较小,立灯高度一般在一米左右,适合人们跪坐地上时需要的照明视觉范围。除了立灯以外,座灯最为常见且造型丰富。座灯是放在低矮的家具上或放在地上的,高度一般在20~50厘米之间,河北满城2号汉墓出土的鎏金长信宫灯就是一款座灯,是汉代灯中年代较早且最华美的灯具。

汉代铜灯多用仿生设计,造型生动、动态优美,一改前代铜灯威严、神秘的风格。如凤凰灯、朱雀灯、雁鱼灯等形象十分生动、逼真。灯具的装饰纹样丰富,主要有卷云纹、卷草纹、鳞纹、龙凤纹等,并用鎏金、金银错或漆绘等方式装饰,整体华丽、富贵。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瓷灯盛行、烛台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青铜灯具因材料贵重、生产受限制,所以这一时期瓷灯盛行,并代替了青铜灯具成为主流,另外石质灯具也比较多。

另外,这一时期由于蜡烛的广泛使用,烛台流行起来,汉代青瓷烛台被人们广泛使用,灯具装饰简朴,莲花纹装饰比较多见,带有佛教的意义;在功能上不仅用于照明,还用于祭祀和婚庆场合。汉代的烛台多数是铜烛台,灯池中间是插蜡烛的管状座子,且只有皇室和官室才能用。到西晋时,蜡烛已经普及,多数是瓷烛台。当时,陶制灯具已经普及百姓家,造型也比较简单,多为豆形。晋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蜡烛的记载,《世说新语·太侈》也写到大富翁石崇“用蜡烛作饮”。同时,也有不少吟咏蜡烛的诗文,如王筠《咏蜡烛诗》中的“执烛引佳期,流影度单帷”;庾信《对烛赋》中的“刺取灯花持桂烛,还却灯檠下烛盘”。以上诗赋反映出这时的灯烛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这个时期的铜灯具也分为油灯和烛台两种,油灯造型主要受汉代铜灯影响,有多枝灯、行灯、耳杯形灯,顾恺之的《列女传图》中就有多枝灯的描绘。

(四)隋唐五代时期——彩灯初现

隋文帝完成统一之后经济恢复发展,唐代进入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人们在生活上更加富有,在灯具的生产上以实用性为主。另外,隋唐的灯具走出了室内创造了彩灯,这些彩灯不仅实用而且美观,皇宫中使用的彩灯称为宫灯。

宫灯的出现与元宵节张灯时俗有直接关系,元宵节源于汉文帝时,正月十五那天 “诸吕之乱”被戡平,后来汉文帝每到这天晚上都要出宫与民同乐,并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在这重大的灯节中出现了很多精致的宫灯。从隋炀帝的“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诗中可以看到的元宵节闹花灯的场景。唐诗中也有记载“灯楼灯树,一连三夜,寺观街巷,灯明若昼,伴随踏歌,欢乐之极”。可见大唐盛世时元宵节灯市的欢乐场景。唐代元宵为三夜灯期,到了宋代,宋太祖改为五夜张灯,唐代的宫灯种类丰富,有灯轮、灯树、灯楼、灯婢、灯笼、走马灯、松脂灯、孔明灯等。

隋唐由于铜原料缺乏,铜灯很少生产了,烛台也是以陶瓷为主。南方以青瓷烛台为主,北方以白瓷烛台为主,唐代的陶制烛台以唐三彩烛台为代表。

(五)宋元时期——灯市热闹

北宋商业发达,都城汴梁夜市灯火辉煌,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南宋都城临安也很繁华,《梦粱录》写道:“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热闹的夜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灯具的发展。

宋代的建筑比较秀丽,宋人也十分重视室内的装饰,灯饰是重要的室内装饰。宋代人们的坐姿已是垂足而坐,取代了席地而坐,所以家具的高度增高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灯具的相应进步。

宋代是我国古代瓷器生产繁荣时期,实用的陶瓷灯具数量大增,造型也比唐代更多样,出现了新品种“省油灯”,即夹瓷盏。它省油的原理是将水注于灯盏夹层中,可以降低灯盏温度,从而降低油温、减慢油的挥发。

元代的陶瓷灯产量也很多,但基本上是沿袭了宋代的风格。元代还出现了防止老鼠偷油的内藏式灯“气死猫”灯。还出现了书灯,就是读书时用的灯。谢宗可作诗咏书灯:“唔咿声里漏初长,愿借丹心吐寸光。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

宋元时期,烛台的材质仍以陶瓷为主,其他的材质,如石料、青铜制作的烛台也有少许。

(六)明清时期——灯具种类多样,宫灯繁盛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灯具又一个新高峰。制作灯具的材料以及灯具的种类更丰富。书灯、烛台流行起来,还新出现了玻璃、珐琅等新灯具。民间的灯具也出现了很多新花样,如纸灯、麦秆灯、丝绸灯、羊皮灯等。

明清两代的实用灯具还是以陶瓷灯具为主流,又有青花瓷灯、五彩瓷灯、三彩灯具,灯具的颜色更丰富了。明清时期瓷烛台盛行,蜡烛工艺也改进了,以前以蜂蜡和白蜡为主要原料,明清时南方用植物油做蜡烛,《天工开物·膏液》中讲到了用柏皮油制造蜡烛的方法。此时木烛台的技艺也十分高超,有可升降式和固定式的,用白瓷、玻璃或牛角片做灯罩。清代白瓷薄而透,常用来做宫灯的灯罩。

明清的金属灯具也较多,玻璃灯具也有了新发展,明代有玻璃的华灯、灯泡。因为清代在扩建圆明园西洋楼用了许多玻璃灯,促成了玻璃生产的高潮。

另外,明清时期的彩灯和灯市达到了鼎盛时期,彩灯花样、种类丰富多彩。明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当时的建筑和室内装饰都很精致,生产了包括宫灯在内的很多优秀的工艺美术品。清代时,宫灯制作由皇宫内务府造办处统一管理,还会把名匠召进皇宫内进行制作。清代皇帝的养心殿寝宫里面就有宝座、桌案、立柜、炕床等多种家具,并且有特别珍贵的陈设品724件,天花板上就挂有20盏特别精美的宫灯。

明代的上元观灯节已经增加到十天,元旦过后就迎接上元。清代的上元灯节于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安灯,二月初三收灯。安灯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还有乐队奏清乐,每年的灯节规模非常大。

清代的宫灯是历代宫灯中最丰富多彩的,造型也更多,灯画的内容都是吉祥、福寿的题材,这也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借宫灯长明来祈求福寿延年、天下太平。它的造型有几何形、仿植物或动物的造型等。在工艺上,大多数用雕竹、雕木做骨架,也有用雕漆、镂铜做框架,然后镶上彩绘的绢纱、玻璃或牛角片。有的灯罩上加华盖,灯下挂各式各样的坠子。

我国古代的宫灯从有记载的南朝开始到清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是古代皇宫建筑的产物,与宫廷建筑完美地统一。

三、中国古代灯具艺术对新时代灯具设计的启发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灯具发展史,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先民们的智慧,感受到古人朴素的生活情感。一本灯具史书给我们解读了我国古代灯具丰富的文化内涵、科技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灯具的国家。纵观我国古代的灯具,主要有青铜灯具、陶瓷灯具、宫灯,这几类灯具是我国使用时间最长、普及范围最广的灯具。不论是战国秦汉的青铜灯、唐宋的省油灯,还是明清的宫灯,都体现了造型结构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古代灯具对我国新时代灯具艺术创作有很多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古代灯具艺术造型、图案等元素的采集

古代灯具造型有仿器物形、仿动物形、几何形等,图案元素多数含吉祥寓意,如莲花纹、龙凤纹、卷云纹等,这些美的造型与图案都值得我们借鉴。

(二)古代灯具艺术的功能性与科学性的设计理念的借鉴

如汉代长信宫灯既美观又实用,设计的科学性如环保、吸烟、防风等当时的先进技术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参照。

(三)古代灯具艺术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的传扬

从古代灯具中体现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气质也值得我们传扬下去,如古代灯具里蕴含的宗教寓意、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传说等人文内容以及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在顺应时代的基础上传扬下去。

四、现代灯具的设计体验

我们课题组通过研究古代灯具历史和现代的生活理念,在传扬民族文化、吸取古代灯具的艺术精华的同时,包容西方的经典文化元素,探索灯具艺术新思维来创新灯具艺术,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我们探索了灯具的功能与造型,设计了一款带有镜面的音乐盒式烛台,这是一次现代灯具的创新设计体验(如图1、图2)。

图1

图2

(一)设计的灵感来源

古代诗人常常借咏灯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如相思之情、别离之情等。

清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中写道:“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唐代白居易的《舟中读元九诗》中写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我们在古人的诗中得到了情感的共鸣。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居生活逐渐注重品位。烛台也是室内陈设中重要的装饰元素,蜡烛象征着光明、温暖,烛光的温馨驱走寒冷,在现代装饰中有利于创造氛围感、仪式感。它可以放在镜子前、餐桌旁、窗子旁边等,会营造一种温馨、浪漫、典雅的情调。蜡烛散发的淡淡香味也能让人精神愉悦。

(二)中西文化的融合在民族精神上的延伸

作品提取古希腊科林斯柱式元素,表现希腊神话的神秘情调。两层转台造型像西餐中的蛋糕,侧壁是提取希腊柱侧壁的曲面,也是为了增加烛光多角度的折射与增强反射光的效果。台面上的插蜡烛的小碗下方的碗托是古希腊科林斯柱式柱头的茛苕叶造型,发条顶端的把手上坐着一个白色的小天使,这样可以把人们带入希腊神话的浪漫神秘的情景中。

(三)增加科学的指导

一是烛台的本体选用玻璃面,里面做了铝箔面,想达到镜面的效果,增加烛光的反光。另外,希腊柱结构的曲面也增加了多角度的折射,提高整体烛台的亮度。

二是玻璃罩上方是圆形的出烟口,便于烟从上方排出,同时这也是一个防风罩,可以防止火苗乱飞,更安全。烛台的防风设计可以使烛台在室内、室外都可以使用。

三是插蜡烛的小碗,分内外两层,内层柱子是插蜡烛的,外层盛放清水,燃蜡烛的火星子或烛油掉到水里更安全,同时也能吸收一部分烟,减少环境污染。

四是所有部件都可拆洗,台面设出音孔,有利于音乐传出。本设计可以根据布置的环境调整烛台大小和层数。以上二、三、四点都是借鉴了汉代青管灯的科学原理设计的。

五是设计运用了工艺美术品设计的审美原则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结合的方式设计。它的内部结构用了平面轴承、螺杆等机械,使用时,顺时针转动上方的小天使,使得发条转动后带动烛台面伴随着音乐慢速转动起来,音乐停止,台面转动也停止。这烛台利用了跨专业结合的优势,提升了烛台在室内陈设中的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四)灯具功能的拓展

这件灯具创作在传统烛台功能的基础上,在底层增加了音乐盒,将烛台的视听功能相结合,还增加了烛台的转动。这不仅是实用性的烛台,还是装饰性的烛台,可用于婚礼仪式上、酒店餐桌上和家庭晚宴中。当然,它也可以是个小朋友的玩具,拆装方便,有助于提高小朋友的动手能力。

(五)人们精神生活的满足

人们点燃蜡烛后盖上玻璃罩,打开小天使坐着的发条,清脆的音乐声响起,烛台跟着慢慢转动了起来,烛光也慢慢跟着晃动,映照在人们的脸上,点亮了室内的空间。这可以用在家里客厅或餐桌,或酒店餐桌,或婚礼仪式上,增加一种氛围感、仪式感。蜡烛也可以不点燃,仅作为装饰营造氛围。暖暖的烛光可以增加家庭晚餐的温馨感。

这款带有镜面的音乐盒式烛台是现代灯具的创新设计体验,它吸取古代灯具的艺术精华,融合了中西文化,探索了灯具的功能与造型、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的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灯具艺术走过了辉煌的历史,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同时,也在装饰、美化着我们的生活环境。灯具艺术是工艺美术中的精彩篇章,不论是青铜灯具、陶瓷灯具还是宫灯,无不体现着古人的技术和智慧,我们要吸收古人灯具创作的精华,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并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国灯具艺术的新思路。

猜你喜欢
烛台宫灯蜡烛
浇不灭的蜡烛
长信宫灯
一盏灯的绚烂
长信宫灯:光影婆娑中的汉代智慧
神奇蜡烛
水晶烛台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另一个烛台
上帝的烛台
天使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