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课程资源,感受说明文之美

2022-01-27 11:03戴晓慧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期
关键词:创造教育课堂生成课程资源

戴晓慧

[摘要]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有创造精神,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借助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本文以《赵州桥》第一课时为例,通过创造性地整合教材、生活、课堂生成等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说明文之美,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将他们培养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 创造教育;课程资源;课堂生成

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条件和材料,能促进教学活动更好地開展。广义课程资源是指编制、研发课程所利用的各种条件和材料,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而狭义课程资源是指每个学科按照课程标准制作提供给学生和教师使用的材料,来开展教学活动。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语言具有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而《赵州桥》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为将严肃的说明文语言变成活泼易懂的童言童语,让学生能感受说明文之美,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使用教材、图片等课程资源外,还可以创造性地整合教材、学生生活以及课堂精彩的生成等课程资源达成教学目标,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

生成。

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发,根植于教材资源

陶行知认为只有创造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真正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上好这一节课,首在教师对教材资源的理解和创造性地整合利用。

(一)深度解读教材

《赵州桥》一文板块分明。文章开头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者和建造时间,接着从雄伟、坚固、美观三个方面描述了赵州桥,最后颂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赵州桥》一文文体明确。这是一篇说明文,在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详细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和宽等。在介绍其美观特点时,又运用了举例子、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形象地介绍了赵州桥两侧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

《赵州桥》一文逻辑清晰。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而2、3段以总分法构段。第3段开头一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承上启下,顺接自然。

而且,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以及作为说明文必要的说明方法的深度解析和教授,这些都是这节课的教学重

难点。

(二)精准取舍教材

笔者对《赵州桥》第一课时进行授课,选取了课文1、2、4三段落进行教学,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认识生字,会写“赵、匠、慧”等生字,理解“遗产、才干、创举、横跨”;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学会用关联词“既……又……”造句;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学难点: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三)有效使用教材

为了高效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说明文之美,笔者在1、2和4三个段落的呈现顺序上进行了大胆地剪裁和拼接,以期完美达成教学目标。

1.末段先行。先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理解其义。大胆开展以识“遗产”和“才干”词义为手段,串文理解文章的教学方式。

2.分解第1段。呈现第2句话理解“遗产”。

3.引入主段。在对“才干”理解中引出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紧扣“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赵州桥的雄伟”进入第2段学习。

4.第1段再续。在帮助学生赞颂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理解对赵州桥的特殊情感时,呈现本段第1句话。

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滋养在生活资源

陶行知提出:“要把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撕下来,使他们敢想会做。”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而学生的生活资源,就是他们思维纵横千里的沃土。

(一)贴近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知生活。只有这样的课程资源才会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感悟。

例如,在通过桥的长、宽来理解赵州桥的雄伟特点时,教师做如下设计:

师:你了解到的50余米、9米多,是多长?

生1:50余米就是二十几层楼那么高。(师引导学生看向窗外高楼)

生2:50余米大约有我们的六七个教室那么长。(师引导一个学生到教室外面观看教室前的一排走廊有多长,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活中学生对50余米的真实理解,其实就是一种课程资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来理解,教学就会更加轻松。如此,“列数字”说明方法的教学随即承接。

师:是的,桥很长很宽。这样写也许更简单。你觉得呢?(出示两对比句)

生:利用具体的数字,更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和壮观。

(二)符合真实生活

课程资源不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要符合真实的生活逻辑。第一课时生字教学很重要。教师在设计生词教学时要时刻心中装有学生,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央。因此在课前,笔者使用了学练案,既让学生预习了重点一类字,又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权利。

1.熟读一类字词语。

2.你还想提醒大家哪些字的读音呢?写下来吧。

课前老师整理了学生的学练案,将大部分学生易读错的词语进行汇总,并请提出此词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提醒这些字。而这些词语就来自学生真实的生活,在平常的学习中前后鼻音以及多音字组词是学生的易错点。以学生真实的反馈作为教学资源,是符合学生真实生活的。

(三)指导未来生活

教学要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课程资源不仅要真实有效,还要有独特魅力,让学生内心震撼并接受认可。如在理解“遗产”一词时,进行如下设计:

师:你是怎样理解“遗产”的?

生1:遗产就是很久之前的东西。

生2:遗产是距离我们时间久远的。

师: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这个时间。(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记住一个人名、一个身份、一个时间等)

这有助于理解下文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任何高科技技术和工具时为什么能建造好这样一座赵州桥,引出那一个人名、那一个身份,目标直指不怕吃苦、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匠人精神。

正因为教师根据学生真实生活的思维逻辑,对教材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和有效的拼接,所以“石匠、李春、1400多年”三者使得整个教学课堂呈现出首尾呼应

之势。

如此一来,当学生沉浸在“石匠、李春、1400多年”的震撼中时,其实也渗透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它让学生感知到,原来课文还有另一种上法,原来我们可以前后呼应地看待一个问题,原来考虑问题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此达到触类旁通。这样,学生内心两次受到震撼,真正地感知到了人物、身份、时间的重要性。而且在未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加关注这些细微的文本细节。

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达,完善在课堂生成资源

课堂生成不仅仅可以是学生的回答,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老师的反应、应变的教学手段等都可以作为课程的生成性资源,教学实现关注生命、关注发展。

(一)学生精彩不错过

课堂教学要以为学生为本,帮助学生理解当下的生活,提升学生未来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精彩回答。

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创造始于问题,没有问题无从创新。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能使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如以下书写生字环节:

1.出示本课生字。你觉得本课哪个字最难写?(慧)

2.小调查:有多少同学觉得难写?为什么?

生1:笔画最多。(跟着老师数一数有多少画,实则练习“慧”的笔顺)

生2:字容易写得很长,冒出田字格。(仔细看看为什么它那么长。引导一看字的结构,二找横画最多)

3.师:如何写好“慧”中的横画?(引导横画间距写均匀)

4.师范写,生描红。评议,修改。

5.拓展这一类字的写法。

生字教学中,教师机智地抓住学生对“慧”字书写的感受,将此课堂生成组织教学,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更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得他们乐学、想学,学有所成。

(二)教师精彩不错失

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课堂教学中,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除了自然的过渡语、及时的评价语和精准的小结语,教师的有效示范,更适合学生直观性思维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例如,在理解“创举”时,可做如下设计:

1.小组讨论:什么是创举?

2.思考:没有高科技的古代人为何能造好赵州桥?(引出匠人精神)

3.师配乐朗诵:现代诗《赵州桥》。

4.学生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时你想说什么?

5.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我最想说——(引齐读第一段第一句话)

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教师恰逢时机的示范朗读更能激发学生对赵州桥的情感,在此烘托下第一段“世界闻名”处情感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三)生成手段相交错

教学中,为解决突发的教学对话,教师常常会灵活地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它反映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更是一种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文本的生成性课程资源。

一切创造都伴随想象。在理解赵州桥的雄伟时,教师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使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1.观看视频,理解“横跨”。

2.理解“跨之大”。(学生没有真切感受,此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理解37米的长度,约3、4个教室长)

3.感受石头砌成,没有桥墩。

4.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随机应变,请学生做“横跨”动作,利用想象感受赵州桥的雄伟。

此教学中,当教学视频无法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灵活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理解“37米”,再做动作辅助感知,在学生切实的实践操作中,借助想象更能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因此,学生达到的认知程度与教师教学手段的有效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一节课的课程资源除了教材、学生生活、课堂生成以外,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关键还是要看教师自身。在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重温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创造教育思想,努力提升自身素养,锻炼自身能力,使得教学真正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师生走向学生自己独立地生活,进而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徐明聰.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80-83.

[2]齐军.语文课程资源整合的意蕴及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39-40.

[3]徐长军.要让说明文教学扎实而灵动[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6):24-26.

猜你喜欢
创造教育课堂生成课程资源
数学课程中的创造教育浅议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创造教育”引领幼儿生活与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幼儿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