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系统实践简析

2022-02-03 21:11李雪萌周昱含邵士庆
南方论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顶层

李雪萌 周昱含 邵士庆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微观事物到宏观宇宙,任何事物都是系统性存在。系统是一个矛盾体,是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1]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风险性等是所有系统共有的基本特征[2]。当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以观念的形式呈现这些事物的系统存在时,就会产生系统观念。当人们以系统的观念来认识和思考客观事物以及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时,这时的系统观念就呈现为人们的一种系统思维方法。当人们以系统的观念来指导人们的实践谋划并付诸实践行动时,这时的系统观念就转化为人们的系统实践方法。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念,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坚持系统观念也是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深入总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实践经验,对于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地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系统方法论基础上的系统国家治理实践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念,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系统方法论基础上的系统国家治理实践。通过对整体性、关键性的治国理政环节的考察,可以清晰地体察到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在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中的深入贯彻和科学运用。

(一)系统的顶层设计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带领全党坚持系统观念,着眼全局,协调各方,谋篇布局,统筹规划,擘画蓝图,开展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这些顶层设计就是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采用系统方法的产物。这些顶层设计本身蕴含着系统的理念,呈现为系统的制度安排。

习近平在谈到改革开放的科学方法论时,提出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3]”这些论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顶层设计概念从2010 年10 月第一次应用于政治领域开始,[4]就处在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从宏观的改革路径深化到具体的社会管理改革方法,每一次深化都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2013 年11 月12 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众多改革措施,更加关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的协调发展;[5]2014 年12 月2 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6]。

在2020 年9 月17 日召开的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符合人民所思所盼”[7],在增强系统性考量的同时,融入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基层代表要充分反映人民心声,又一次观照全局、统筹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建设的关系。从方法角度来说,中国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所以在改革初期,顶层设计总是与“摸着石头过河”联系在一起的。新时期,习近平全面、系统、辩证地看待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强调在新时代要“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8],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坚持改革最优成效的政治智慧。

顶层设计虽最初指向改革,但不仅局限于改革,从设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贡献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出“四个自信”的发展道路等,无不彰显出顶层设计的科学效用、系统观念的贯彻落实。如今,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重要历史交汇期,能否以系统性思维统筹发展全局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矛盾的解决效率。同时,改革也已经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许多问题通过局部突破难以解决,因此,我们更需要树立宏观意识、全局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增强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协调性。

(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正式确立的,它是为适应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基本矛盾转变而提出的“顶层设计”,旨在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整体联动、协调发展。

“五位一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最终形成了一个严谨的层次网状结构。就其发展过程来说,它的每一次发展都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自身的辐射范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的“二位一体”格局;在1997 年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在内的“三位一体”格局;2005 年,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上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概念,并且在“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建设,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实现了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转变。[9]至此,“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式形成。就其层次网状结构来说,可以分成两个角度,一方面,从横向上来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因素协同发展、相互作用;另一方面,纵向上的关系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双向关系,党的领导集体和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等,另外,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的若干因素,不仅在自己所属的结构中发挥作用,还会与其他结构或其他结构中的因素发生相互作用关系,这也是层次网状关系的体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深层次问题提供了重要路径,它的确立和在新时代的成功实践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协调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哲学高度。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2014 年12 月在江苏调研时提出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10]它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框架这个整体,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实际,选取其中最为关键、最为紧要的四个方面加以解决,其中的每个“全面”也是如此。体现了对整体部分与部分、全局与关键的科学认识和辩证把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要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和实践体现了习近平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觉运用。第一,“四个全面”之间有着清晰的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根据社会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力提出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犹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11]协同发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的实现,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目标过程中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第二,每个“全面”的贯彻实施也体现着自身的整体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强调生活水平上的“小康”,还强调覆盖范围上的“全面”,既强调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强调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12],这是总书记的铿锵承诺;全面深化改革,不仅着眼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发展,而是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协调联动;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3]、“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14],依法治国的“法”针对的不仅是人民群众,还是各级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于福建省考察调研时,在“三个全面”的基础上增加的第四个“全面”[15],着眼于与时俱进、协调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更好地发挥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设计成形和成功实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系统谋划的结果,“四个全面”这一整体和其中每一个“全面”都体现了习近平对系统观念的贯彻落实。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携手前行,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提出的,它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它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次性和整体性。第一,就层次性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最高的层级,因为它不仅致力于寻找中国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更是强调全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除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还多次提到其它的“共同体”,例如,2013 年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17]2015 年3 月提出“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18],这些是致力于区域合作发展的共同体;2015 年5 月会见国民党访问团时提出“两岸命运共同体”[19],这是致力于开创两岸关系新未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2015 年12 月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20],这是各国网络资源共享共治的信息共同体;2017 年、2018 年、2019 年分别提出“中老命运共同体”[21]、“中非命运共同体”[22]和“中巴命运共同体”[23],这些是为了各自的发展目标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结成的战略共同体。第二,就整体性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统筹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积极寻求解决走出全球困境的新方案:如今,全球气候变暖、贫困差距较大、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制约着各个国家和世界整体的发展,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践行为解决困扰各国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另外,在实践方面,习近平于2013 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且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一带一路”的辐射范围不仅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们欢迎全世界任何想要真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同我们一起共享建设成果,这是对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践行,也是运用整体视角、系统观念来看待亚洲和整个世界发展的生动体现。

从系统论视角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最高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大系统。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实践,是立足世界、着眼未来的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系统思想的理性自觉和科学运用。

二、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过程中,自觉地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鲜明地呈现出自觉性、前瞻性、全局性和主体性特征。

(一)自觉性

习近平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他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自觉地贯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地将系统观念嵌入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中,无论是在顶层设计的蓝图擘画中还是在求真实干的具体实践中,都深深地蕴含着系统谋划的哲学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场上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因此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必将推动人类文明的提升和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自觉将系统观念贯彻落实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具体措施中,在各领域各项事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鲜明地呈现出坚持系统观念的自觉性,他的顶层设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都是极其生动的体现。

(二)前瞻性

“智者避险于无形,明者远见于未萌”。唯物辩证法告诫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眼前,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深远的眼光,既要考虑到积极的方面也要防范风险的来临,树立底线思维,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只有这样,在遭遇重大突发事件时才能做到虽有压力,但总能渡过难关。习近平在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前瞻性,观察和思考问题具有极深远的历史纵深,既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代总体规划,又着眼于社会主义500 年和中华民族5000 年的波澜壮阔历史变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横扫中国,也席卷了整个世界,在抗疫过程中,习近平区别于其他国家领导人面临现实危机时的被动应对,而是前瞻性地坚持系统观念,把全世界看作一个“命运共同体”,不仅坚持全国一盘棋地控制本国疫情,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真诚、慷慨的帮助。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知”的阶段就已经前瞻性地运用系统观念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并坚持将系统观念落实到抗击疫情的各个环节,使得中国成为在这次疫情中经济生产恢复最快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鲜明地呈现出坚持系统观念的高度前瞻性,这种前瞻性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航船始终临危不乱、临危不惧,在新征程中做到于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新机。

(三)全局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在分析问题时,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的联系,着眼整体、通观全局。全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有全局观念,而系统观念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全方位地贯彻到各个领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系统观念无论是在思想方法上还是在工作方法上,还是将其贯彻到实践的过程中都是全局性的,这种全局性是全领域、全时空的。习近平科学地统筹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国内与国外、中国与世界、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具体到政治、经济、文化、治党治国治军都深刻地体现了其对系统观念的全局性运用。实际上,最近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也生动地体现了习近平对系统观念的全局性运用,其在开头部分就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以高度凝练式的语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目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与严峻复杂环境和未来的远景目标进行了精准概括,并通过较长篇幅对各领域未来的目标和具体措施进行整体部署,总书记不仅谋划了系统观念在单个领域的运用,还着眼全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外交等各方面进行部署。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鲜明地呈现出坚持系统观念的全局性,这种全局性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航船始终行稳致远、稳中求胜。

(四)主体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坚持系统观念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吸取传统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整体性考量国家发展的同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之运用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各项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还是目标指引下的各项举措,无论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物质精神文明建设,还是三大攻坚战中的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都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坚持把实现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内在品格和价值导向。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24],这是习近平的庄严承诺。与西方某些政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不担当不作为形成鲜明对比,习近平带领全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呕心沥血,砥砺前行。坚持系统观念呈现出强烈的履行使命担当的主体性。习近平带领全党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系统谋划,科学实践,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关心人民,爱护人民,服务人民。

三、经验启示与理论贡献

(一)经验启示

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自觉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启示:第一,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必须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的高度理论自觉,并且将系统思想有机地贯彻到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各方面工作有序运行发展;第二,由于客观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因此,坚持系统观念要具有前瞻性,具有深远的眼光,能够系统地处理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临危不乱、转危为安;第三,系统观念本身要求坚持全局性思维,而要想真正坚持系统观念,在方法上也要树立全局性思维;第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因此,系统观念要变为广大群众的观念,由“群知”发展为“群践”,使系统观念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只有人民群众都具有系统性思维、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理论思维、凝聚社会共识、汇聚社会力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理论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25]。习近平原创性地将系统观念提升到国家和世界发展战略高度,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以整体性思维方法和深远的眼光自觉坚持系统观念,形成了一系列经验成果,这些经验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第一,习近平基于新时代的客观实际,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系统观念提升到国家和世界发展战略高度,强调相比于牵住“牛鼻子”,当下应更注重整体的科学发展,即系统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第二,习近平以深远的眼光系统考察国内外发展环境,继提出树立底线思维后,前瞻性地将系统观念作为推进新征程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系统观念本身要求坚持全局性思维,而要想真正坚持系统观念,在方法上也要树立全局性思维。习近平对系统观念的全局性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一大创新,在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第四,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在此基础上强调系统观念要由“群知”发展为“群践”,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顶层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신시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提升党的治国理政能力
加快顶层设计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