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2022-02-03 21:11王珍兰
南方论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资本主义现代化

王珍兰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艰辛探索和接续奋斗开创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又不同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伟大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不仅是因为它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也是因为它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一、终结“西方中心论”,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人证明,对于现代化的追求在世界范围内有其共性,但是也要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具体国情、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个性。因此,世界现代化模式是“多选”而非“单选”。

(一)打破了西方对于现代化道路解释权的垄断

在“对内掠夺、对外殖民”的基础上,西方国家在18 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之后,便率先走出了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促使其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形成了独有的优越感,在此基础上便产生了“西方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将西方作为世界的中心,认为西方的文明和文化不仅优于其他文明形态,而且代表着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将现代化的规律总结为从传统、起飞到追求生活质量的过程,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作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唯一正确道路。在“西方中心论”的笼罩下,大部分落后国家开始用“脚”套“鞋”,希望通过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伟大飞跃。虽然在起步阶段经济出现了中高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很快便走向了衰败,收入两极分化严重、各种社会问题凸显,不少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使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温饱不足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2020 年底,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而且为世界脱贫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力量,当前我国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成就宣告了“西方中心论”的破产,它向世界展示了一条全新的、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它证明了不走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同样可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现在发展方式、发展目标、评判标准等方面构建了新的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由此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对于现代化道路解释权的垄断。

(二)实现了对西方和苏联现代化模式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证明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并非落后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有效范本,也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在现代化原则上,中国始终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现代化方案的基本原则,超越了现代性西方启蒙哲学抽象理论理性的话语体系。在评判标准上,西方长期将经济基础层面的市场化和工业化,上层建筑层面的民主和人权作为评判标准。中国的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证明了我国的民主是实质民主而不是形式民主,证明了西方对于现代化的政治评判标准是片面的、偏颇的。在发展方式上,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叠加的“并联式”发展在速度上赶超西方的“串联式”发展。由于这种“并联式”发展对国家的综合治理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从十月革命到二战结束初期,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曾短暂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由于不适应时代主题的变化,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最终在与资本主义的对抗中宣告破产。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史为鉴,为了超越苏联模式的僵化与封闭,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为了克服苏联模式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中国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了改变苏联模式下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中国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为了避免苏联模式“超越阶段”思想的消极影响,中国坚持分阶段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吸取西方和苏联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对西方和苏联现代化模式的超越。

(三)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身的独特优势

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认真汲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在文化理念、制度体系和发展模式上彻底摆脱了西方现代化的影响,并且克服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僵化封闭的弊端,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彰显了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基于具体国情制定和调整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能够组织动员国家一切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强大的领导力和组织力是世界上其他一切政党所无法比拟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的战略目标被具体化为总体方略和战略安排,并且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力来实现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独立性,将党政主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形成合力。中国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既不依附于其他国家,也绝不依靠霸凌、压榨其他国家求得自身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将党政主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作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三种力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彰显自身优势,还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选择,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想要加快发展,就要在本国执政党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战略目标,并且将其细化为总体方略。以正确的方式稳步发挥市场经济,推动经济发展。同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于本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选择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此外,还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把本国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驳斥“历史终结论”,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力驳斥了“历史终结论”唱衰社会主义的言论,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批判了共产主义运动事业全面崩溃的谬论

20 世纪80 年代末,随着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变化,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命运成为东西方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历史终结论”便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历史终结论”认为“苏联模式”的破产等同于整个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的全面失败,同时,它在世界范围内鼓吹资本主义的“决定性胜利”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倒退”,认为人类历史始终向资本主义民主制演进。这一理论在“冷战”后的国际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时至今日不少学派仍对此展开批判和指责,但是理论上的批判似乎并未动摇“历史终结论”的根基,中国以实实在在的成就使“历史终结论”在实践的反击中黯然退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历史终结论”的驳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证明了“历史终结论”对于人类历史向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方向演进的“预测”是一种误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立足于现实问题,坚持以实践逻辑为主导,从根本上驳斥了“历史终结论”疲软的现实解释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始终围绕现实问题展开,在不同历史时期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开辟出由思维通向实践的现代化之路。但是“历史终结论”仅是基于空想理论之上,它对于基于鲜活实践和具体国情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预判也是错误的、不科学的。第二,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超越了“历史终结论”狭隘的历史眼光和意识形态偏见,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国的现代化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主义为目标,同时也肯定和尊重其他文明形态,并且主张借鉴吸收其积极成果。因此,中国开放包容的现代化道路是对“历史终结论”的有力驳斥,是对共产主义全面崩溃谬论的有力批判。

(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勃勃生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彻底推翻了“历史终结论”对社会主义作的“死亡宣判”,它以中国的发展现实直接驳斥了唱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言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次胜利,这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国缓慢开启了现代化之路,数次失败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都不能促进中国发展进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0 世纪末期,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低潮。但是,正如邓小平所说“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此外,面对如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西方模式弊端日益凸显,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的鲜明对比再次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人们在20 世纪后期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局势中重新看到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而更加坚定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一百年来,中国人民追求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闪耀着光荣和梦想,也充满着奋斗和牺牲,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中国人民从未退却、从未动摇,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发展“面向世界”的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汲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低谷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的衰败和消亡,反而成为人民汲取经验教训,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纵深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随着苏联模式的破产而宣告失败,反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面向世界”的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经验、树立了中国特色的有效范本。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面向世界”的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经验。其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决不能机械套用原先总结凝练的经验方法,而要在时空转化中寻求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呈现。其二,要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深刻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进行的调整其本质上并没有脱离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也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质。其三,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发展“面向世界”的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面向世界”的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树立了中国特色的有效范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不仅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这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使更多人认识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而为发展“面向世界”的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树立了中国特色的有效范本。

三、纠正“文明冲突论”,创造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21 世纪的世界正在经历着“文明重心转移”,东方尤其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便成为文明中心转移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它还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弊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揭露了西方片面割裂各种文明形态的弊端

“文明”概念是指立足于一国的文化,但同时包含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文明实力。“文明冲突论”认为多元文明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一种文明形态的崛起势必会对世界上其他文明形态造成威胁。在“文明冲突论”的思维模式下,任何一种强势的文明形态都无法逃离“修昔底德陷阱”。它忽视了各种文明形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过分夸大了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冲突性和对立性。事实上,文化差异不一定会导致文明冲突,开放包容是各种文明应有的属性,也是推动各种文明形态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进一步揭露了“文明冲突论”的弊端。首先,它忽视了文明平等。各种文明形态是平等的,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分。习近平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种文明形态都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多样性,也就没有人类文明。其次,“文明冲突论”忽视了文明互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不同思维方式的互鉴,面对威胁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例如生态环境危机、病毒感染、恐怖主义等,都需要通过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团结协作、共同战胜威胁和挑战。再次,“文明冲突论”忽视了文明和谐。文明共存不一定造成“文明冲突”,中华文明自古主张“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文明形态之间“冲突”是偶然,“和谐”是必然。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展现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证明了“文明冲突论”的缺陷,揭露了西方片面割裂各种文明形态的弊端,也为世界各种文明形态平等地交流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二)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沉疴痼疾

资本主义文明虽然在推动现代文明发展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本身固有的顽疾也成为制约其向上跃迁的障碍,这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全面异化和畸形发展。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要通过变革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人的存在方式克服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沉疴痼疾。

马克思认为不同文明形态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弊端的克服首先体现在生产力的变革上。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生产范式以获取物质资料为直接目的,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获得资本增值,不断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这直接导致自然资源短缺,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进而引发各种生态危机。以此为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突破资本主义文明中占有、索取的单向度生产范式。其次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资本主义文明下的生产关系以资本所有权为基础,这种奴役、剥削、支配的生产关系是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与阶级固化日益严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共同富裕,要求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希望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克服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下生产关系的顽疾。再次,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在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的个体进步是一种“以物的依赖”为前提的人的独立性。由于人的个体化特征被遮蔽,资本主义社会真正的主人是资本而非人,实现利润最大化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认为人民是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者与享用者,人民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这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弊端。

(三)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但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将共同富裕作为内在要求和目标所在。当前,我国已经完成了全面脱贫的历史任务,共同富裕成为时代中心课题。其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下的现代化模式以资本和物质为中心,具有单一性,我国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过程中坚持全面的观点和平衡的观点。其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为世界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我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其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它主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破了“强国必霸”的逻辑,超越了“修斯底德陷阱”。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百年探索与实践,成功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克服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弊端,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愿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猜你喜欢
中国式资本主义现代化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中国式性感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