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要义与实践理路①

2022-02-05 09:39梁广东
劳动哲学研究 2022年0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时代

梁广东,赵 爽

新时代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理解和深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用实践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1)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 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人民日报》2020年6月11日第1版。的时代嘱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意蕴

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劳动形象、劳动观念、劳动态度,是引领劳动者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精神支撑。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理论品格,闪烁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光辉。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意蕴

1.劳动精神的“勤俭”之维。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劳动精神的核心内容。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五千年发展史,正是一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史。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他提出:“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勤俭节约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2)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人民日报》2020年5月23日第1版。“勤”体现的是一种行为态度,是在劳动精神引领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积极进取、奋进向上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态度。“俭”昭示的是一种朴素美德,体现人们对物品的节约使用,更进一步体现着人们对劳动成果的珍视和尊重。具体来讲,从古至今,勤劳的人都节约持家,经历辛苦劳作,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并会更加珍视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的优良品质。“勤”和“俭”的意蕴和内在关系,系统而深刻地诠释着劳动精神的“勤俭”之维。

2.劳动精神的“奋斗”之维。“奋斗是最为艰辛的劳动”(3)马其南、衣永红:《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理论传承、深刻内涵及时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20第11期,第130页。,奋斗是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和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劳动精神的重要基石。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无数劳动者的奋斗故事成为劳动精神生成的重要实践逻辑。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富裕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劳动者所进行的伟大斗争,靠的就是中华民族凝聚起来的伟大劳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人“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1版。。因此,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劳动才能开创未来,奋斗才能实现梦想。新时代展示新使命、新任务、新特点,强烈呼唤奋斗姿态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不仅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现实关照和精神给养,同时也印证着中华民族发展变迁的奋斗轨迹,也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汇聚能量。

3.劳动精神的“创新”之维。创新是劳动精神的灵魂所在。劳动是一个富于创新创造的实践过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和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者的艰辛劳动和持续的创新创造。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创新之维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在劳动实践中践行创新创造精神,通过艰苦探索改变旧有的生产方式,逐步了解新知识、新领域,使用新方法、新技能,实现新发展、新提升,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成果,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助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新时代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创新氛围,就是要引导广大劳动者用首创精神激励创新探索,增强劳动者的主体创造力,提升主体的创新能力,创造新动能,为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4.劳动精神的“奉献”之维。奉献精神体现的是劳动者在面对个人与集体利益、部分与全体利益的关系时所秉持的先己后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润育一个国家和民族日益繁荣的不竭动力。在我国,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国家的主人,在充分展现主人翁姿态的同时,要发扬公而忘私、淡泊名利、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伟大劳动精神。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过程中,正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全国各族人民发扬奉献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伟业。从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的艰苦淬炼,到伟大的抗洪精神、抗震精神、抗疫精神的全新展现,涌现出王进喜、时传祥、郭明义、钟南山、陈薇、张桂梅等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他们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赤诚爱国的人生追求,构筑了时代楷模的特有精神和劳动品格,成为引领时代风尚的劳动精神坐标。

(二)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功能向度

新时代劳动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集中体现为教育导向功能、思想凝聚功能、行业规约功能等功能向度。

1.教育导向功能。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职业中具体和形象的精神表达,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坚实力量。以丰富的内涵意蕴、鲜明的价值指向对全体社会成员起到价值引导作用。在普通的岗位上,无数的劳动者用辛勤的汗水、默默的奉献,浇灌出伟大的劳动精神,传递着一脉相承的美好梦想。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在青年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用劳动精神所蕴含的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自信和劳动自觉,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奋勇拼搏、砥砺前行,成长为堪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2.思想凝聚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优秀的中华儿女用辛苦的劳动汇聚而成的劳动精神正是凝聚和引导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一方面,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可以教育和帮助青年学生认清各种劳动错误思潮的理论本质与实践危害,从而减少劳动分歧,降低劳动关系治理成本,维护和谐社会秩序和劳动关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既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敬仰,也是凝聚青春力量、坚定新时代青年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崇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然选择,是不断激励青年学生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助推器和内驱力。

3.言行规约功能。新时代劳动精神不仅传递着精神力量,还彰显着道德伟力。劳动精神作为广大劳动人民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体现出原则性规范和方向性规范的特征。原则性规范指向的是劳动在宪法和相关文件中的规定,宪法规定了每个公民都具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一种确定性、原则性的规约,用法纪性的规范对人们的劳动行为进行规范。方向性规范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用积极的道义引领力与不劳而获、贪图享受、一夜暴富等不良社会现象做斗争。重视劳动精神的规约功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坚定的劳动自信。

二、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生成基础

新时代劳动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为劳动精神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实践为劳动精神的生成提供了实践指向;坚持文化价值引领为劳动精神的生成提供了应然指向。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是劳动精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应然起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将劳动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宏大视野来审视劳动的根本价值。首先,劳动创造人本身。人类是劳动精神文化样态的弘扬主体,正是在劳动的实践过程中,人才不断实现自身的类本质,并在不断追求新的类本质的过程中,彰显着劳动精神。其次,劳动创造人类历史。人类漫长演进的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发展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以劳动为起点的。劳动是解开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把钥匙。再次,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人类在艰苦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着丰富的物质资料,保障着人类的基本需要,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随着时代变迁形成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劳动精神,成为推进人类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最后,劳动是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创造幸福,是劳动精神践行的重要结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让广大劳动者呈现积极向上、乐观愉悦的劳动态度和生存状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劳动精神的实践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1版。在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将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行动的根据指南和价值指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劳动实践过程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光辉。新时代劳动精神肯定劳动者的地位、歌颂劳动者的伟大、珍视劳动者的成果、提升劳动者的幸福感。实现了劳动者的奋斗与共享的高度统一。一方面,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45页。正是由于无数劳动人民在各行各业的辛勤劳动,才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社会财富,所以劳动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鲜活实践主体,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另一方面,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劳动者。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引下,劳动人民不仅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成果分享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在践行劳动精神的过程中,就是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让每一位劳动者体验到光荣的同时,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劳动人民充分地体会到“因劳而获”。

(三)坚持文化价值引领是劳动精神的应然指向

劳动精神是对劳动人民实践的价值弘扬和精神认同,是新时代的文化诉求和精神需求。新时代劳动精神内蕴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已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的先进文化价值引领者。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深刻地确证了社会主义文化在多元因素激荡影响之下的合理性和正义性。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时代品质和核心价值体现在人类对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上,这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更彰显出劳动人民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文化内涵是对新时代劳动和劳动幸福的合理表达和生动诠释,不断引领广大劳动人民体会劳动精神之美,并使其内化为追求劳动幸福的文化自信。

三、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劳动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延展和跃升,将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多维的价值向度。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1版。这充分表明了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提升办学质量的根本出发点。弘扬劳动精神是弥补当前劳育短板的重要举措,而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主渠道、主阵地。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具有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劳动人民身上展示出来的劳动精神从根本上影响着科学家的爱国精神,也从根本上影响着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精神的生成与发展,这些精神无不诠释着劳动精神。所以说,只有深入地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厚植伟大的劳动情怀,培育优秀的劳动品质,把劳动情、奋斗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劳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二者都具有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源性,都充分地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二者都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一致性,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崇高的精神和文化价值目标;二者在思想特质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都属于文化样态范畴,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同思想文化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思想结晶,都具有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的作用,都是激励广大劳动人民奋勇向前的精神旗帜。因此,将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渠道,使学生体会到劳动者为国为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劳动情怀,从而有利于青年学生在拔节孕穗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外显效应。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曾指出要“在改进中加强”(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这为学校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教学“配方”单一、“工艺”陈旧、“包装”古老等问题。如何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成为广大思政课教师努力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将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有效方法。当前,一大部分学校存在劳动教育弱化、窄化问题,这导致青年学生劳动精神缺失、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低下等问题,出现了不尊重劳动人民、不愿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劳动问题的现实回应,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四、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路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在品质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学校、教师及学生等多元主体的作用。通过坚持教学内容为王、创新网络话语体系、传播优秀劳动文化、实现知行合一等措施,实现劳动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目的。

(一)坚持内容为王,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内容为王,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一是精准识别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求特点。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问题特征,精准识别学生个性化需求,运用价值塑造之“盐”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之“水”,从而达成润物无声、如盐在水的教育效果。二是提高教师理论融合的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对“劳动精神”进行充分的认知和理解,要加深对“红船精神”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专题培训学习、走访劳动教育基地、访谈劳模人物等举措,使思政课教师结合时代形势和特点,理解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刻内涵,明晰劳动精神的时代价值,找到理论融入的切入点和契合点。三是将劳动精神全面融入教材内容。内容为王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针对性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精准掌握学生需求和提升融合技能的基础上,强化教学内容的设置,认真梳理各门课程教材与劳动精神相契合的内容。只有选取富有生活温度和理论锐度的内容,才能直抵学生心灵。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课程要重点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作为重点内容讲授,使学生明确劳动精神生成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重点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劳动教育、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的内涵和意义,使劳动精神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结合,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体现着时时为人民的奉献精神。《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可以讲授我国近代以来思想家、教育家的劳动思想构成,理清劳动精神生成和演变的历史进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将劳动精神内涵、劳模人物故事、劳动纠纷案例等融入人生价值、创新创业、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法律法规等章节内容,通过详实的劳动事件、鲜活的劳模故事,让空洞晦涩的理论从“天边”走到“脚下”,从根本上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创新话语体系,注重网络空间的主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话语体系的创新,打破传统的知识话语的传播媒介,主动占领网络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声,设计符合学生接受特点的网络话语体系,在网络话语的内容、方式、交往、语境等方面实现创新。一是建立符合思政课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体系。将符合时代特征、贴近学生生活的话语路径融入话语体系,增强劳动精神话语传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二是要强化网络话语内容的设置。在信息多元、话题庞杂的网络舆论场中,从学生、课程、政治、时代需求去精选与劳动精神有关的议题和内容,最大限度地聚合学生思想,掌握网络话语权。三是强化网络平台建设。通过精准理解和掌握大数据、全媒体、智能算法等技术特点,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例如,可在劳动精神论坛、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天地、劳模事迹自选角等自建网络平台上,将有关劳动精神的文字、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推送到网络平台上,增强网络空间的主导性。四是注重网络话语引导的效果。在网络空间话语体系中,要注重劳动相关舆论的引导,激浊扬清,消除对于劳动精神、劳模人物的认识偏差,防止劳动精神价值走偏,构建以青年学生生活、社交、学习等多个子单元为主体的网络空间,扩大劳动精神形成的认同场域。

(三)传播劳动文化,弘扬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域,校园文化是陶冶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质和正确价值的重要文化样态。当前,多元思潮激荡涌起,因此,要自觉抵制不良文化思潮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文化的重要性。高等学校各级管理者、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作用,着力构建积极向上的劳动文化氛围,用自己工作中的言行彰显劳动文化。二是将劳动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中。充分挖掘校园建设中的劳动元素,设置劳动精神景观墙,树立劳模人物塑像,在宣传栏、走廊、图书馆、校园广播处等地方设置劳动精神专题宣传板,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劳动精神”的存在。三是将劳动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将劳动元素融入对楼宇、实验室、工作室的命名中,开展劳动精神研讨会,开展融入劳动精神的“五好学生”评选活动。将劳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劳动光荣征文比赛、劳动成果展示大赛、劳动先进人物事迹展示等活动,用丰富的劳动文化增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润育作用。

(四)实现知行合一,提升实践养成的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广大青少年在投身实践、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在增长才干和磨炼意志中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收获和乐趣,进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育人作用,遵循实践育人的规律特点,将劳动精神深度融入实践育人中。一是将劳动精神融入社会实践。依托军事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结合寒暑假,开展以“劳动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寻访或红色研学活动,重走红色劳动基地,访谈劳模人物;开展日常性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入社区、农村、部队、厂矿开展“劳动足迹”社会实践;组织劳动精神宣讲活动,传播劳动知识,传递劳动正能量。二是开展劳动精神志愿服务。服务性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将劳动元素嵌入团学组织各类活动,发挥第二、第三课堂的作用,组建劳动文化社团,通过开展劳动支教、赛事场馆服务、劳动快闪、三下乡慰问等志愿活动,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三是将劳动精神融入创新创业。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创新设计、实施创业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四是注重劳动精神教育基地建设,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相互联动的劳动实践育人共同体,共同打造劳动协同育人资源图谱。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时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