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状况的调查及对策

2022-02-06 06:00徐丽伟吴晓波
低碳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生态

徐丽伟,吴晓波

(瑞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浙江瑞安 325200)

0 引言

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城市管理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是保障,目的是使城市居民与城市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多赢。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生产需要的物质基础,包含阳光、空气和水等[1],人类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及生物多样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生态环境的管理工作日益重要。

1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内容

城市生态环境的管理工作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居民。这两个方面是城市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更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1.1 生态环境建设

城市的生态环境不同于自然生态环境,它需要城市居民参与积极建设。生态环境的建设,尤其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得以良好发展的前提。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要从生态环境建设入手[2],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要保证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科学性是根据当时城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自然环境,例如,城市绿化植物选择,河道生态系统建设及景观修复等,既要保障生物多样性,又要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前瞻性是指城市建管者要根据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及需求,预测城市人口数量等,提前规划好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规划好城市污水处理厂选址、处理工艺及设计处理能力,规划城市垃圾场选址及设计处理能力,规划城市噪声隔离措施等。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未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的城市形式。因此,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需要工作人员从生态管理角度入手,合理利用资源,最终保障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城市居民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针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倡导市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这就要增强城市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规范保护行为,在此基础上在适当增加一些保护环境的活动,让市民亲身体验如何进行环境保护,进而让城市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3]。

2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现状

2.1 管理制度的弊端

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弊端如下。

(1)生态环境执行力度不强。①相关职能边界不清。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更新完善了生态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基层执法层面,相关的职能划分不清,职能交叉较多,尤其是近几年职能部门出现调整合并,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导致出现部分监管薄弱环节。②基层政府对生态环境执法产生很大干扰。生态环境执法进行垂直管理改革后,部分地区为了增强基层政府的管控能力,基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实际上属于双重管理,基层政府对生态环境执法产生很大的干扰。③生态环境执法主体身份不明。部分地区的生态执法人员仍然属于事业编制身份,导致无法执行行政强制措施。

(2)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从环境保护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在意识形态上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大部分法律法规还是以末端污染管理为主,不能有效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前置,提前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布局。虽然近年来不断更新了一批法律法规,但总体还是落后于日益发展的新需求,尤其是生态文明机制总体比较薄弱。

(3)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保障不足。目前生态环境执法主要靠执法人员进行日常检查,排查环境违法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落后的执法检查严重牵制了执法工作。虽然部分地区配备了在线监测设备,但只是针对极少数重污染企业的废水或废气进行监测,而且因为缺乏计量认证,部分数据无法直接当作证据。面对大量企业,由于执法人员不足,只能靠双随机执法等形式抽查部分企业。执法队伍甚至出现缺少执法车辆、无法配备个人执法防护设备等问题,无法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尤其是涉及放射性辐射类事件。

2.2 生态新旧问题交融,环境质量持续相好压力较大

近年来,城市发展进展迅速,但是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结构性、行业性污染问题根治难度较大,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存量污染减排潜力越来越小,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另外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绿色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新一轮城市洗牌和分化不断加剧,城市能级、综合竞争力、要素集聚度等快速提升,统筹发展和保护难度增加,能源资源和环境制约明显趋紧。部分城市在经济发展转型、城市提质中将深入推进,但区域传统产业低端过剩、中高端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绿色发展载体、美丽经济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绿色发展动能不足。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将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但是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并不高,在环境管理技术方面还有待提高,包括环境监测、环境科研技术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等[4]。因此,政府应该适当提高这方面的投入,让生态环境管理技术能够上升一个水平,这样也就能够及时发现并治理环境问题。

2.3 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日益增多,但是,城市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落后,部分老城区截污纳管工程未实现全覆盖,污水收集率偏低,并且普遍存在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分流不佳,雨污合流现象严重,不仅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远低于设计浓度,并且超负荷运行。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低下,不少地区出现垃圾围城现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分类不到位,导致垃圾更难以处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下等。

3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对策

由于当前的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以便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能够高效开展。

3.1 完善管理制度

①完善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落实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②增强生态环境执法管理的独立性、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实现生态环境执法垂直管理改革目标,减少当地政府对生态环境执法的过度干扰。③强化基层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压实乡镇、村居生态环境网格化管理责任,确保监管责任落实到位。

与此同时,相关人员可以对现有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完善,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管理规定中可以对日常管理行为进行规范,推动生态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在制定管理规定期间,则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发展实际情况来完善规章框架,具体包括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企业排污规定以及排污惩处措施等。在完善规范制度期间可以借助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引导企业落实绿色生产工作,保障实现绿色生产目标,最终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增加社会资本投入

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方面,除了要保障对生态环境管理的财政资金投入,也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政府需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加大对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生态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完善多元化生态环保投入机制,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另外,针对企业,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适当减免税收或者补贴资金等,引导企业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例如,应用遥感技术对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监测;鼓励社会资本注入,保障各地区在环境治理、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投入;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整合当地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建立环境管理的联合工作机制,促进生态环境管理的工作开展,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多样性。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管理队伍规范化建设,不仅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提升整体队伍素质,还要优化现代化管理配置,实现科学精准管理。

3.3 加强宣传教育

完善宣传方式,多渠道、多媒体宣传生态文明,动员全民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在生态环境管理中,虽然每个城市居民都有这个观念,但是行动上的意识很薄弱,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倡节约降耗、绿色生活、合理消费等。针对普通居民,坚持从孩子的教育抓起,定期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定期开放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开放,提高公众参与和获得感。针对企业,在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的同时,需要加强企业生态环保普法宣传,积极开展送生态环境技术入企活动,引导企业产业升级,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此外,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关心、支持、参与、监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公众反馈和监督机制。

3.4 打造管理协调小组

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在加强领导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划分岗位责任、打造相互协调机制等方法,成立生态环境管理小组。该小组的工作以协调控制为主,在日常工作中坚持通过统筹规划的方法,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进行协调引导,并指派专业人员认真检查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以协同管理小组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的作用,进而引导环境治理工作顺利进行。在日常工作中,可在管理协调小组的基础上全面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管理协调小组的基础上增设环境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城市生态管理工作的落实状况,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中相关资金的统一管理。为了增强协同管理效果,在日常工作中应发挥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的作用,坚持以现代化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协同机制进行创新,最终实现技术、人员、社会、资金等各方面协调,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例如,在协同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支持与激励的方法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使协同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3.5 主动引进新技术

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相关人员要重视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全面推动城市生态管理工作的变革,坚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升生态环境管理质量。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在调取往年生产环境管理数据后,根据数据间的对比结果,判断近期环境管理工作效果,根据其中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的项目制定干预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管理目标。同时为简化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能力,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部门沟通反馈平台,在平台的支持下强化不同环保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或者在技术创新中,可以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大数据技术进行整合,实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监督管理等[5]。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状况,采用新型技术对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将会显著增强城市污染处理能力。

从长远角度来看,应为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主动推广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进行,例如,选择与本地区高校之间的联动,通过技术创新、人才支持等方法,加快本地区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变革,实现技术变革目标。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了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多赢。因此,城市的生态环境管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必须把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落实到细节,并动员全民积极参与进来,实现共建美丽幸福家园,共享城市生态文明。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生态
环境保护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