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技并修视域下大学生道德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2-06 17:20□许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道德时代素养

□许 良

“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1]新时代大学生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华夏盛世,肩负使命担当,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锤炼品德,提升道德素养,真学实干,增强专业技能,真正成为德技并修的新时代建设者,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一、德技并修视域下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时代价值

道德素养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国古代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在党中央第十九次大会报告中也强调:“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2]德技并修视域下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无论是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就业创业,还是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现实的推动作用。

(一)练就过硬本领,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产业机构升级不断加快,知识更新换代更加迅速,社会分工更加明确精细,这对于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是艰辛而伟大的征途,需要每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者必须拥有过硬的本领,青年大学生作为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中最积极、最有生机的力量,必须始终保持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做坚定者、奋斗者、搏击者,而不做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德技并修视域下注重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能够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真正在实践历练中学真知、增本领、炼品格,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中,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更能有效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育高素质人才,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3],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点强调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德”字显得尤为关键,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必须给学生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意气风发、视野开阔、思维超前、开朗自信,但是他们的专业理论体系尚未构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尚未完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也处于形成过程中,对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判断缺乏理性认识,部分青年大学生对自己所担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认识不清,思想上存在淡化现象。高校人才培养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在育人过程中必须做到德技并兼,传递讲授给学生科学的理论知识,提升青年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同时,更要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性客观认识当代中国、正确看待西方世界,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明辨是非,培育牢记青春使命的中国青年。

(三)培养家国情怀,提升自己汲取精神力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追梦人接续奋斗。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应当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德技并修视域下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第一,有利于青年大学全面发展,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为将来毕业后进入就业市场,找到专业对口、自身满意的岗位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于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工作岗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立足本职岗位积极主动钻研、创新,持续拥有前进的动力,建功立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能促使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更加高效。第三,加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能够激发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文化传承,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促使青年学生静下心,踏踏实实做好学问研究,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牢记国家是个人的根本,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做好新时代的追梦人。

二、德技并修视域下大学生道德素养存在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4],这就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这其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曾提出“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一切方面的光源”。但是,在当今的高等教育发展现实中,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问题却面临着众多因素的制约,如学生个人意识、历史传统以及就业市场等。

(一)重理论知识轻道德修养。作为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过程中首要目的依旧是学习,扎实专业知识,提升理论素养,为将来步入社会更好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学习并不应该成为大学生活的全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任务界定为“四个学会”,即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从中可知要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须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中,无论是本科院校亦或是高职院校,都普遍存在重专业理论而轻学生道德修养培育的情况,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以及专业技能大赛辅导中,缺少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学生为了拿到更好成绩,获取各类奖助学金而做出些许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与大学立德树人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重实习实践轻理想信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推动知识继续发展更新的源泉。作为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教学实践更能有利于真正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完善总结,从而充分达到锻炼成长的目的。近些年,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完善,校企合作专业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便有机会走进企业得到实践锻炼,而众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尤其重视学生去合作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但是这其中存在“为了实习实践而实习实践”的现象。重形式轻内容,实习实践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尤其不能将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融入到教学过程和实习实践中,遇到困难便产生畏难情绪,对待工作任务保持应付的态度,最终导致本该毕业就应良好融入企业完成就业的大学生,在经历实习实践后削弱了步入企业的信心,使得出发点为“双赢”模式的校企合作未能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重个人利益轻集体意识。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从中可知整体、集体意识的重要性。当前高校的学生群体主要集中于“95后”和“00后”,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父母的关注、亲朋的关心、优越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较为严重,缺乏集体意识和与人合作的观念。就社会成长环境而言,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互联网兴起的阶段,各种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高校青年学生是社会众多人群中对新鲜事物最具接受力的群体,一方面其可以从网络世界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与此同时,有些学生也会沉迷于网络世界,互联网等新技术成为了阻碍其群体观念和集体意识发展的屏障。就高校本身来说,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集体意识和观念的培育采取的依旧是传统的理论授课形式,形式单一,方式方法缺少针对性和时代性,导致教育效果缺乏有效性。同时,部分青年学生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西方国家一些落后、颓废的文化观念有认同感,崇尚西方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导致部分大学生更加看重自身利益及个人价值的实现,集体意识等正确价值观的培育面临着巨大挑战。

三、德技并修视域下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对策

青年一代的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5]特别是随着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广大青年学生更需要锤炼过硬本领,敢于担当使命,时刻注重自我监督、自我反省,发现不足完善自我,自觉树立并保持良好形象,以良好的道德品质素养为引领,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贡献更多正能量。

(一)以核心价值观为载体,促进大学生素养全面提升。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必须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工作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巩固的关键时期,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充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有效引导学生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6]。通过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善用榜样的力量,用感动中国、最美教师、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感人事迹和奋斗精神来感染大学生,直观的实例最能真正唤起大学生深藏心底的道德意志和情感,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实践行动中。同时,大学生作为生活的个体,高校和社会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关注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体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温度感和亲和力。此外,还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物质生活和精神提升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无私奉献、团结友善、个人服从集体等观念,真正实现大学生的个体素养全面提升与集体意识的和谐发展,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青春力量。

(二)以四史学习为契机,坚定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说到“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7]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8]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执政党、个人而言,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对个人、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高校,还是广大青年大学生,都要以四史学习为契机,扎实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艰难奋斗历程,在思想洗礼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毫不动摇地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扎实专业学习,矢志不渝奋斗,在践行青春使命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三)以工匠精神为依托,引导大学生树立德技并修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9]在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对于劳动者存在认知偏差,对劳动的认识和实践不够深刻,甚至在大学期间不合理的时间规划也让部分大学生养成了懒惰的陋习。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重要阶段,需要一大批具有德技并修的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其体现的是现实社会对从业者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具体包含敬业创新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专注执着的职业品质等内容,是国家人才战略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统一。作为高等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明晰时代发展要求,让工匠精神真正充实学生认知,推动“技能”和“精神”和谐发展。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打造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让专业理论课教学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充分有效运用实习实践、校园氛围等各种载体,真正培养造就一批批有信仰、技术精、创新强、敢担当、愿奉献的高素质大学生,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将来成长成才、服务社会,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0]德技并修视域下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就是要在坚定政治信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技能、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具备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等方面的核心政治素养,同时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使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养人才,成为能够担当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用扎实学识、优质素养和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宣言。

猜你喜欢
道德时代素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