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研究*

2022-02-09 03:40孙贝贝刘晶晶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8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一流青年教师

王 斌 孙贝贝 刘晶晶

(新乡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2015年,国务院制定并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经“985工程”“211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形成了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有效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但在高等教育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点学科建设重复交叉等问题,导致高校资源浪费问题较为突出,迫切需求加强高校重点学科资源整合创新[1]。由此,中国大学的重点建设正式进入“双一流”时代,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2]方案中指出将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作为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而高校则肩负重任。国家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3]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以发展高质量应用型学科建设为生命线,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心任务,突出强调重点学科建设对学校的高速发展,提升学生应用型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等素养的特色和优势的专门人才。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地方应用型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找准目前存在问题,为学科建设状况改善提供依据。

一、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现实困境

新时期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以重点学科为代表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地方高校发展滞后

自我国实施“双一流”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以来,我国双一流高校数量迅速增长。第一轮双一流高校共计137所,在原112所“211”高校基础上增加25所高校。2022年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共计147所高校,且新一轮双一流高校不再区分一流高校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有力推动了应用型地方高校发展。虽然,地方高校发展快速,但双一流高校整体中仍以“211”和“985”高校为主,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地方高校与“985”和“211”高校存在非均衡发展的问题,地方高校发展面临起步晚、基础弱、支撑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即使部分省市加大高校学科建设投入,短期内也难以赶上“双一流”高校。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第4论学科评估工作结果数据显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评级分布以“C”为主,与“211”和“985”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普遍存在“赶不上”的状态。

(二)重点学科建设缺乏特色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型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存在“求大、求全”的倾向,即以全国重点高校为参照,集中建设5-8个重点学科,且地方高校之间重点学科建设“雷同”,导致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缺乏特色。如以一级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和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为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方向包括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区域发展、农村财政金融、农业生产与经营组织、涉农企业管理、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农业技术经济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等8个方面。产业经济学科建设也集中在产业规划与政策、市场组织与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与贸易政策等方面,两者学科建设存在重叠,导致部分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缺乏自身特色,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质量。

(三)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滞缓

随着我国教育部门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但与发展起步早、学科建设完善的全国重点高校而言,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全国重点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处于“追赶”阶段。但在同时,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标准参照全国重点高校标准,导致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面临“高标准、发展慢、与需求脱节”的困境,虽然地方高校持续加大投入,但重点学科建设收效不理想。

二、重点学科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一)高层次人才匮乏

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起步晚、底子薄,严重缺乏能够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学家和学科领军人物。而综合实力强、学科水平高的学校容易聚集高素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完成重要科研项目,产生丰硕的科技成果。而地处中原的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地方发展限制,相对于地处经济发达、办学特色明显的地方高校,很难吸引高知名度、在全国有影响力、能带动某个学科或领域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不少属于省市共建高校,由地方财政支持办学,近年地方财政资金紧张,导致学校办学经费也相对较少,人才引进政策不能对高层次人才产生较高的吸引力。学校处于发展期,师资匮乏、教学任务繁重、青年教师发展机制不成熟、缺少对其必要的培养,严重影响重点学科的建设进度。

(二)科研平台建设不完善

科研平台建设直接影响重点学科建设质量,对于学校在学术方面能力的影响举足轻重,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讲更是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科研实验平台建设与高等院校发展息息相关,系统化实验设备配备情况直接关系到高校科研服务水平和科研成果,是高校开展科研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建设完善的科研实验平台至关重要。由于学校正处于发展期,综合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场地建设,科研实验仪器管理落后,缺少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设备利用率低。现有的科研平台人员分工不明确,其团队缺乏凝聚力,团队成员缺少协作,成果产出缓慢。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足,缺少与同行学习的机会。没有广泛的交流合作,就不能与世界科技发展保持同步,就没有了思想碰撞的火花。

(三)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

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通常历史较短,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缺乏相关经验,自转型为应用型高校发展之后,学科专业调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主要原因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未能充分融入用人单位要求,导致应用型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区域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不符,导致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特点不显著[4]。同时,在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中,重点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脱节,尤其是缺乏熟悉行业发展前沿技术和岗位工作需求的综合型教师,导致重点学科建设中未能体现和契合用人单位岗位需求,重点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与行业发展、企业岗位需求脱节,造成重点学科建设对区域经济支撑服务能力薄弱[5]。

(四)管理体制不完善

重点学科建设长效运行离不开制度保障,脱离了制度机制保障,健全的制度建设能够为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保障,明确重点学科建设长效运行机制。但在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中,部分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面临的学科建设组织结构不健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学院、学科层面未建立相应的、体系化的重点学科建设部门、岗位[6],一般每个院系都会配备专职的科研秘书和教学秘书,但是没有配备相应的专职学科秘书。[7]管理不完善,学科分工不明确,学院、学科方面的管理缺失,使其长期处于放任发展的状态。另外学校层面集权程度过高,每天忙于行政等烦琐事务,无暇对学科布局、建设的全局性、方向性等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学院层面集权程度较低,被动执行,加之精力投入不够,控制力不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严重限制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问题解决策略

(一)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是高校发展的关键,也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集中力量引进学校重点发展专业的高端人才,对应聘者的背景进行详细的分析,既要有学术影响力高、主持过重大项目的学科领军人才,也要有创新力强、精力充沛的中青年人才;既要保证人才的水平和素质,也要确保人才的可持续发展。[8]同时给予丰厚的酬金和科研条件建设支持,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奖励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动力。重视基层青年教师的发展,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青年教师培养,鼓励并增加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数,减少青年教师课时量和其他日常工作,使之专心于科学研究。同时完善青年教师薪资管理体制,提高青年教师薪酬福利待遇,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联合学校为本校的青年教师提供青年教师公寓,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9]

(二)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学科建设除了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还需要进行科研平台建设,由于学校目前还处于发展期,资金比较匮乏,为了缓解资金紧张,高校需要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通过政府资助,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加大对学校科研平台的经费投入,同时也可通过校友捐助,校企合作,公益捐助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10]学校对于科研实验设备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人员按照管理制度进行管理,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及流程,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制定仪器设备对外管理办法,对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立开放公用平台,学院与学院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使用对方拥有的仪器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及整合。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参加学术会议,保证科研创新活力。[11]

(三)健全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紧紧地围绕学生素质提高而开展,以此为出发点,优化课程体系,师生协同互动,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环节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针对专业对口较强的企业,增加沟通,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校内理论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优势以及校外基地在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优势,实现课堂传授与实践提升的有机结合,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以校企资源共享、加强人员交流、构建合作平台、组建校企联盟等形式强化合作,创新发展,促进产教融合。[13]

(四)完善管理体制

只有合适的管理体制才能够适合学科的客观发展。因此,各学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管理体制,并根据学科的发展进行适时调整。学校的主要责任在于从宏观层面、战略层优化重点学科顶层设计与布局,结合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目标要求完善重点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为确保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符合区域经济结构、行业企业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高校应赋予学院一定的自主权,确保学院能够根据学科发展、就业方向和岗位需求变化动态调整学科建设。同时,学院层面应积极对接高校学科建设总体要求,设置专职或兼职学科秘书,协调学科负责人落实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标准和要求[14]。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只有全校师生同心协力,克服困难才能为学校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一流青年教师
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
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对我院重点学科建设的影响及成效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