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中医院校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2022-02-09 04:37全振华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2期
关键词:医科诊断学医学院校

全振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健康中国被提升到国家重要战略的现今,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在提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高校传统医学教育模式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种形式下“新医科”应运而生。“新医科”作为教育部“四新”建设之一,是适应新时代科技革命、生命科学、医学和教育模式发展提出的全新的概念,与以往以生物医学为支撑的医学模式不同,“新医科”倾向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新医科”的提出推动了新一轮的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中医药高等教育作为“新医科”的重要分支之一,需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新医科”,培养“精于术,诚于道”的卓越中医药人才。中医院校作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承载培养良医的育人使命和服务人类健康的大责任,如何能培养出符合“新医科”要求的优秀医学人才成了中医药院校所面临的考验[2]。我们始终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指导思想,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进行全方位的育人”,实现“立德树人”[3]。在这样的改革热潮下,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其问题在于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传统的说教式思政课程模式烦冗而枯燥,能否适应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呢?能否实现医学生立德树人的目标成效呢?能否培养出医学生“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素养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些问题我们应通过“新医科”人才培养视角来分析和解决。因此,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很迫切而且很关键,教师通过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中医院校应跟紧全国高校思政教学转型的步伐,时刻将“立德树人”作为的思政教育的切入点,为“新医科”建设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中医。笔者从“新医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内涵、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和不足,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构建等方面阐述实现中医院校“大思政”教学格局的意义所在。

一、“新医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

健康中国被提升到国家重要战略,对医学界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新医科”应运而生。“新医科”要求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转型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要求医学院校建立新的医学教育理念,要求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医学发展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了学科育人、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医学院校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创新应着眼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上,把思政教育融入于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逐渐实现教学全方位育人,形成医学不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所谓“课程思政”是在“新医科”背景下的一种医学教育方法的改变,也是一种医学教学理念的革新。通过寻找并挖掘医学各类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因素,做到思政、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逐步实践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4]。“新医科”课程思政其理念明确、内涵清晰、领域广泛,提出医教产研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多层次、多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使之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5]。“新医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符合医学专业学科特点,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是中国的国粹,更是人类医学王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此在培养学生更要关注“德”即思政方面的内容,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中医各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医学生做到“医者仁心”是关键。全国很多中医院校正在探索各门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尝试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因素,为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而做足了努力,但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如缺乏明确的教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师的培训等。

二、“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和不足

1.思政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新医科”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完善的思政管理制度对教改的成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各大医学院校纷纷加入课程思政教改的行列中,在课程思政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实施过程中只在专业教育改革方面加大了力度,忽视了最为关键的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引起教改活动实施过程混乱,有些高校将人为缩减思政课时、转移给医学专业课,使思政课程逐渐被边缘化;另外,尽管各大院校均设有思政教学部门,而且有明确的分工存在,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分离的现象,思政育人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不同专业之间不能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未能深入挖掘出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无法构建统一规范的思政教育体系,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目前医学各专业思政教育面临的难题。基于这种现状,通过建立完善的思政管理制度,加快思政管理和思政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加强各专业之间思政教育的联动,提升医学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培养符合“新医科”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另外,目前此项工作还没有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进行过程中出现管理层和教师之间的很多不和谐因素,导致教改过程中某些统筹工作不能按计划顺利进行,如改革成效的反馈缓慢,严重影响课程思政教改的进程。

2.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薄弱

教师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因为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其为人处世方式、谈吐举止、一言一行直接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教师正确的价值观可能会左右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各个医学院校都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德医交融医疗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做了很多努力,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领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等医生的使命及责任,让其在情感上受到启发。将来,大部分医学生都会走向临床相关岗位,与患者的接触最为密切,也会接着承担下一代医学生培养的任务,如果因缺乏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而学生不能及时受到此方面的培训,会直接影响“新医科”人才培养步伐。因此,“新医科”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最为关键。首先,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未受到过思政教育方面的集中培训,缺乏在育人方面经验,教师很难精准把握改革的内容、方法及方向。教师单纯根据纲领性文件很难找到针对本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方案。而且,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个概念依然分辨不清,总认为课程思政只能由思政教师来进行,部分教师仍然有重专业,轻德育的倾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尚未充分认识到学生德育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尚未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含义,即未能将医学院校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医学院校各门课程富含丰富的思政因素,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出相关专业课程的思政因素,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充分融合。其次,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还习惯单向灌输、讲授为主,未充分考虑到学生有没有理解;且思政理念没有很好地结合实践。最后,教学手段单一,缺少生动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很难提高上来,思政教育无法呈现出真正的效果,无法培养出符合“新医科”理念的医学生。“新医科”更加强调培养具备打破学科壁垒,强调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综合思考问题,不仅适应目前世界医疗技术发展需要,还要在德行方面也能够为人表率的全方面综合人才。所以,医学院校管理层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对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强化教师队伍的思政建设,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且能够引领学生走向医学巅峰的高素质教师,是符合“新医科”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

三、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构建

实验诊断学是即将学习临床课程的大三学生必修的重要学科、是一门基础和临床之间前导后续的连接课程,对医学生将来学习临床其他专业课程及从事临床工作奠定重要基础。“新医科”建设要求下的医学生除了具备精湛的实验诊断学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外,更要具备良好的医学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出与专业内容相匹配的思政教育点,对活跃课堂气氛,形成有趣生动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均有很大帮助。医学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是“新医科”建设的内在需求,既利于专业课自身内涵的丰富,又利于学科育人价值的构建[5]。“新医科”背景下开展实验诊断学学检验课程思政,对培养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6]。根据目前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和不足。笔者认为,实验诊断学思政教育体系的建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教师的思政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政能力,组建高素质实验诊断学教师团队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是教师。如果教师缺乏经验,教改工作很难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要求教师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增强育人能力。大部分教师均具备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是绰绰有余,但在开展思政教育方面有很多不足。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采取什么态度、投入多少时间、投入多少热情、传输给学生怎样的价值观等,直接会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成效。所以,课程思政改革中教师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应在课程思政实施之前。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学生的模范,丰富自身的思政素养,始终铭记培养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这一使命,才能对学生进行更有深度、更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各专业教师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共同参与、实施教学方案的设计,取长补短,更加自然、更加深刻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育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

我们实验诊断学教育应正视当前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应该牢牢抓住“新医科”课程思政这一机遇,着力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及壮大,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教师自身德育能力素养,一方面,管理层可邀请思政教育的专家,针对本教研室的所有教师,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培训班,结合“新医科”教育理念,加强教师的育人能力,将育人思想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并让教师了解国家思政教育方面的各种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线上培训等方式主动学习思政教育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思政能力。同时还可以与思政方面的专业教师多沟通、多合作、多交流,以“新医科”标准要求自己,深化思政教育内涵,做到润物细无声。

2.建设实验诊断学思政案例库

医学院校培养符合“新医科”要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关键是培养医学生立德树人的品质。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可作为一种思政教育的补充手段,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挖掘出医科各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因素,并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始终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意识形态、道德素养贯穿于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那么,医学教育将取得飞跃的成就。目前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专业思政素材,如果应用医学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建立具有启发性、互动性且能够共享的典型的思政案例库,可为接下来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依据。

思政案例库怎么建设也是一种难题。建设中应将多学科互相协作,动员医学、思政领域的优秀专家,根据“新医科”的本质内涵,提取专业教育中和医学相关的思政因素,建立符合“新医科”思政教育的通用案例库[7]。被纳入的思政案例应符合“新医科”主题,而且是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代表性例子,题材可以是近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可以是近期发生的新闻报道。思政案例库的建立推动了医学专业各课程思政案例库的构建,为课程思政的教改提供了丰富的可共享资源。医学各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案例库的启发下做到了思政和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思政教学水平,发展思政教学逐渐成了每个教师的交教学重点。

3.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扩大课程思政覆盖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目前很多高校在校内、校外建立了实验诊断学慕课(MOOC)。慕课因其直观、便捷、交互性强,受到广大老师和学生的青睐,慕课的应用能使学生在课前先对下节课将要学的知识点进行预习,因此学生能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可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及数据库搜集实验诊断学相关思政素材,并通过多种在线教学软件如腾讯会议、学习通、云班课、钉钉课堂、雨课堂等进行课程思政线上教学。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4.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案

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为了思政而思政,这样不但得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一方面要激发教师的思政意识,提升教师的思政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探索实验诊断各章节中所蕴含的思政因素,并进行反复的讨论及沟通,怎样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实验诊断学实际教学中,最后要形成一种成熟的实验诊断学思政课程模式。

(1)绪论

随着医学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基础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检验与之相互交叉融入日益深入,实验手段与内容不断丰富,其在临床诊治疾病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实验诊断的手段已经从烦琐的手工操作发展到仪器的快速高度自动化分析。近年来,检验技术不断更新,新的检测方法、检测技术不断涌现,实验诊断向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分子化、个体化、即时化和信息化发展。高难新尖实验项目的研究和推广,使检验内容更加完善,实验室诊断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实验诊断工作者为早日真正将后基因时代的生物信息及时应用到诊断中来而不屑努力。高通量快速检查方法的建立、系统生物信息处理模式的引进、网络信息节点疾病诊断模式的建立是实验诊断的发展趋势。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实验诊断带来划时代的意义。基础研究的成果适应临床需求,从基因表的到转录调节,从蛋白翻译到修饰沉默,全方位立体化的检验模式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和信息。生物芯片和串联质谱等新兴技术可从微量的标本中检查出海量的分子信息,使得疾病标志物的种类由传统的大分子高浓度的物质向新型的小分子低浓度物质的转变。临床上已广泛开展了应用PCR技术对病原体基因、肿瘤基因几药物靶点敏感基因等扩增晒筛选,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氨基酸普检查。医学模式在快速转变,健康理念在不断更新,实验诊断在高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教师应在讲授此章节的过程中将科技自信、文化自信等育人因素融入课堂中教学中来,让学生了解并重视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发展动态、使学生不断更新并拓展知识面,培养出符合“新医科”要求的医学生,而且使其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医者仁心的责任担当。

(2)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一般检验,我们可以举例为了严重贫血患儿捐献骨髓的事迹,着重将民族情感、仁爱之心等这些思政因素融入课堂教学中。骨髓细胞学检查这一部分,因为此章节需要认识多种血细胞及幼稚细胞的种类及形态,知识点比较多且不好掌握,教师在按教学大纲讲解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将把我国医学工作者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艰苦奋斗的事迹融入进来,引导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优秀品质。如杨崇礼教授在中国血液病诊断事业中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了血液病诊断方面的先驱者。我们可把杨崇礼教授的事迹作为此章节的思政案例,让学生们学习杨崇礼教授对教学及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在工作一线始终坚持对每份骨髓片进行仔仔细细的观察,认真负责每一位患者,这种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医学生要将前辈们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不断学习并专研医学知识及前沿内容,努力成为知识渊博、德才兼备的卓越医学人才。

(3)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此章节中,我们会学习传染性和非传染性感染疾病

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医学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老年人群及慢性疾病病人的存在,抗菌药物滥用等所导致的细菌变异耐药株的增多,使当今感染性疾病的特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新的传染病陆续被发现,基于这点教师在此部分的教学中可以加入相关的新闻报道作为思政切入点,将生命至上、命运与共、舍生忘死、举国同心等育人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并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医者初心,“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医者使命[8]。还有因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出现,使临床抗感染治疗十分困难。基于这点我们可以将“微生物神探”王澎医生事迹分享给学生,在协和医院一个接触不到病人的检验科这个普普通通的岗位上,为了每一位疑难病症的患者,竭尽全力地寻找致病菌,一次又一次地救出了患者,在微生物领域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每一次奇迹的背后都凝结了王澎医生的无私奉献及拼搏的精神。她对自己职业的这份热爱、大医精诚的这种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王澎医生的事迹非常契合本章节的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有责任心的好医生。

结语

“立德树人”是“新医科”背景下的全新的育人教育,是各大医学院校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培养出德医兼备的卓越医学人才,关键是强化并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将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教学中。因此,实验诊断学课程思政可以通过构建高素质实验诊断学教师团队、思政案例库建设、实验诊断学慕课建立等多种途径和举措来实现,其效应最终通过内部的过程性评价和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外部评价来体现。

猜你喜欢
医科诊断学医学院校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者难自医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