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时代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2022-02-12 22:28杨晓菊
学周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激发策略网络时代学习兴趣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每一个教师思考的课题。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网络的利用率并不高,甚至还有的教师会排斥网络,导致课堂教学与学生格格不入。本文分析了网络时代课堂教学的优势,进而研究网络时代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5-01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5.065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他们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投入学习中。以往有些教师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感受,一味追求教学目标和学习成绩,造成了学生对课堂反感,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导致教学过程混乱。如今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课堂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在网络中搜集教学资源,学生跟随教师一起钻研和互动,课堂氛围十分融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网络的应用却存在一定偏差,有的教师能够将网络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而有的教师对网络的理解比较片面,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网络时代课堂教学的优势

(一)交流互动立体化

以前师生之间的互动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要么是教师课堂提问,学生举手回答,要么是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举手向教师请教,此外就没有沟通和交流了,师生互动的范围非常窄,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通过网络的运用,师生互动凸显立体化,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互动,还可以在课后通过视频、直播、群聊等方式进行互动,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求,学生获得教师的支持和鼓励,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决策数据化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决策的依据主要是个人感受,凭借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决策效果不佳,甚至有时候会出现决策失误,影响课堂教学深入推进。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决策方式有所转变,可以根据信息技术平台的特点,对教学数据进行动态收集和分析,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做出教学决策,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依赖教师。数据化和合理化的决策有利于教师客观认识学生,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三)资源推送智能化

以往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的方式有限,主要包括给学生印制试卷和资料、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博物馆学习知识,由于学生的自制力有所差别,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获得了进步,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很有可能敷衍教师或家长。网络时代下,教师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多,可以通过学习平台、校园论坛、班级群聊、邮件等方式传递知识,学生根据各自的需求下载学习资源,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扰。

二、网络时代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一)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教学中既要满足教学要求,还要追求学生的愉悦感和归属感,要以新课程改革为依托,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网络时代下,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网络技术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全面塑造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挖掘知识内涵,使教学更加人性化。教师应向学生渗透网络的作用,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网络的认识,给学生指明网络是把双刃剑,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学生运用网络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给予指导和纠正,遵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规律,形成长效教育机制。还要根据学情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网络已经在校园内得到普及,越来越多教师利用网络辅助教学,要全面认识网络,在网络中搜寻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发挥新时代的教育特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教学后劲十足,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增强。

(二)精心制作网络学习资源包

為了发挥网络时代的教学魅力,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改变传统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影响,利用网络制作学习资源包,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潜移默化中提升学习水平。首先,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微课视频,并将微课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上,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观看,课后同样可以观看,尤其是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一边查看微课视频的讲解,一边分析问题的解决办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制作内容丰富的电子课件,教学时以灵活性和趣味性课件代替枯燥的说教,帮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电子课件,按照自己的思路布置个性化的课件,给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发挥网络云平台的作用,在云平台上增添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并按照学段合理进行分类,学生按照需求学习,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避免了厌学情绪的产生。但是云平台学习不能代替课堂上课,电子课程、电子教材的学习必须切合实际,不能盲目。

(三)搭建师生合作学习平台

师生合作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探讨的热点,很多教师虽然知道师生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实施时漏洞百出,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发挥网络资源的便捷性和系统性,搭建师生合作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拓能力。网络时代使智慧课堂为人所知,教与学的关系更加紧密,教师应以学情为基础,优化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与教师深度交流,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尽情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教师可以将随堂测验融入情境或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快速构建知识体系。教师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授课,教师端和学生端通过网络联通起来,教师向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还可以将教师端的内容投屏到学生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遇到问题可以直接求助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分类进行整理,通过教学软件讲解学生共性问题,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课后利用直播的方式授课也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连麦等操作,既体验了网络带来的改变,又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热情。

(四)借助网络实施翻转课堂

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借助网络打造高效课堂,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品质。新时期翻转课堂收到了较好效果,学生课前自主进行预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效率大大增强。课堂教学前,教师将导学案发到学生邮箱里,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和内容进行预习,遇到问题尝试利用工具书和网络解决,把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下来。网络上有很多优质学习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预习时进行查看,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教师课堂上为学生答疑解惑,节省了教学时间,可以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便于学生深入学习。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应该体现层次性和互动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中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养成协作精神。学生课后观看教师上传的教学案例和知识点分析,快速完成作业任务,巩固所学知识。翻转课堂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并不是所有课堂教學都适合翻转,教师要做好调研和备课,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

(五)实现即时动态评价反馈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影响不可替代,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茫然、消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由于评价方式的滞后性,课堂评价难以发挥作用,教师对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新课程理念的推行受阻。网络的出现让课堂评价上升了一个高度,实现了即时、动态评价,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形成反思,找到突破自我的途径,形成终身学习意识。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授课时,平台会自动对学生的听课和练习过程进行评估和反馈,教师根据平台反馈做出合理性评价,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教师可以分析网络平台展现的数据,实现质性评价统领量化评价,使评价更富有弹性。可以制作学生档案,把每次评价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动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优质的教育。教师要定期更新学生档案,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退步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使全体学生都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愤图强,优化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结语

网络时代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契机,充分发挥网络和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发展和创新,打造高效课堂。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网络环境下变革教育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保持高度的热情,养成核心素养。还要积极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师生互动和评价模式让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   朱保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1(9).

[2]   张品茹.网络时代教学方式变革的有效路径[J].电子测试,2016(20).

[3]   黄山珊.网络时代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6).

[责任编辑 吕 媛]

作者简介:杨晓菊(1982.10— ),女,汉族,甘肃武威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及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激发策略网络时代学习兴趣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趣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谈物理教学中引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策略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