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堂作文课看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2022-02-14 09:40刘卓一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态课堂师生互动作文教学

刘卓一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常常是语文学科的难点,许多老师对于作文课常感到左右为难。用生态课堂理念来引领教学,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对一节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公开课进行回顾与反思,从设置教学环节和师生课堂互动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策略,以期能够构建开放包容、和谐生态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生态课堂 师生互动

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课堂。在生态课堂中,构成课堂的诸要素和谐发展,使教师和学生都发挥所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并且得到了多元化发展。因而,生态课堂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新常态”。笔者以一堂作文课为例,探讨在作文教学中实现生态教育、和谐教育的策略。

这堂作文课聚焦于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考场作文中,一个好的开头常常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和阅卷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没有掌握写好作文开头的方法,或脱离材料,或冗长拖沓,或东拉西扯。这样的开头并不能吸引人的眼球,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也不佳。所以在高三新学期伊始,我开设了一堂关于作文开头的写法指导课,通过审读材料,分析例文,修改开头和交流点评等环节,掌握作文开头的写法和技巧。本堂课旨在给学生提供作文开头的写作思路,帮助他们迅速进入考场作文的写作状态。通过对这堂课的回顾与反思,来探讨作文课令许多老师觉得难以出彩的原因,并结合教学实践探寻提升作文课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教学环节:建立平等开放生态关系

1.转变教学观念,合理选择材料

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展示一些作文题和例文本无可厚非,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的理解,促使课堂环节的推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使用材料的数量。若材料过多可能会使学生眼花缭乱,课堂上花了大量时间在推进教学环节上,教师忙着赶进度,学生来不及思考,那么深度学习就不能真正地发生。

经统计,这堂课共给学生展示了4个作文题,9个作文开头。课堂上有一个环节,连续给学生展示了3个作文开头,并带领学生比较分析这三个开头的优劣,从而总结出好开头的标准。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是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有些跟不上节奏。这说明教师使用的材料可能多了些,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也来不及消化所有的内容。而且,学生并不能准确判断出三个开头的优劣,说明学生对于好开头的标准掌握不甚清晰,对于这个题目的审读也不甚准确。这就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一教学环节基本是依靠教师的讲授而推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稍显不足。如果只给学生展示一个开头,让学生进行点评并尝试修改,然后再归纳出好开头的标准,也许学生就能够深入地展开思考。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精心挑选材料,不必过分追求材料数量的庞大、范围的全面,更应该注重材料的质量。教师甚至可以围绕一则材料深入展开分析,指导学生审读题目的方法等等。学生如果能够扎实地掌握一种方法,那么也可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2.依据学生发展,恰当设置梯度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前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育的科学性不光指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也包括按照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和心理规律安排课程内容,以及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任何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建构都有一定的顺序,遵循一定的原理或法则。[1]《学记》中提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等观点,朱熹又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说明开展教学时应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至难,指导学生逐步进行深度学习。

本节课属于作文写法指导课,意在使学生学会开头的写法。但在写作文之前还有非常关键的一步——审题立意。如果没有这一基础,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会感到非常困难、无从下笔。本节课其中一个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大树想要去旅行,请飞禽走兽帮忙,都被拒绝了,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果实,果实被走兽吃掉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这则材料难度在于审题立意角度的多样性,以及究竟什么样的立意才是符合题意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写作之前指导学生对这则材料进行审题立意。根据材料中大树自己想办法,可立意为求人不如求己,或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材料中的大树并没有蛮干,而采用了智慧的办法,可立意为蛮干不如巧干等。

但由于时间原因,课堂上并未给学生太多时间用于审题立意,加之本节课教学重点主要是开头写法,所以并没有对这个题目作审题指导。在总结了作文开头的思路和写法后,我给学生展示了2021年新高考一卷的作文題,并让学生当堂完成作文开头的撰写。可想而知,在没有仔细审题、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大部分同学写作速度都比较慢,并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开头的写作。部分同学虽能完成,但内容上偏离题意或者结构上逻辑混乱。

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偏离了学生能力水平的发展规律,忽视了课堂生态的和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张力不够,无法达成预期目标。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搭建一架梯子,在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

3.完善教学过程,写评改一体化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写作和修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修改文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提升写作水平的金钥匙。“玉不琢,不成器。”修改文章可以培养同学们认真写作的态度,重新审视文章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写作修改等各个环节,在推敲中养成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写作与修改相结合的教学环节。教师可在课前公布作文题,布置学生撰写一个开头。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已经对这一题目作出了自己的思考,学生已经完成了审题立意的步骤,并且大致构思了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在课堂上讨论或听讲时,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由于课前已经有所准备,学生有话可说。不同思维的碰撞能够给其他同学带来启发,帮助他们扩大眼界、拓宽思路。身边优秀同学的引领也能够树立起榜样的力量,促进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课堂上的讨论环节,可以让学生互相点评同学的作文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仿照优秀作文开头来当堂修改自己的作文开头。修改完成后再次进行讨论,比较改前和改后的版本,从而找出写好作文开头的关键要素。

讨论之后当堂修改的教学环节既保证了写作过程的完整性,又在课堂上完成了作文的升格。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修改和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实现了“输出——输入——输出”的闭环,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锻炼了实际能力,在课堂上获得了立竿见影的学习成果。

如果仅仅给学生展示优秀作文而缺少亲身实践动手修改的步骤,那么学生始终与文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很难得到提高。所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堂上实现“写评改”一体化很有必要。

二.师生互动:促进生态主体和谐发展

1.课前智慧预设,课堂有效生成

预设和生成都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预设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导掌握课堂节奏,生成来源于学生的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推动课堂前进。一堂好的作文课,教师应该平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果完全照搬教学设计,虽然能保证课堂都在教师掌控范围内,但难免僵化呆板。如果教师的预设不充分,便无法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内容,会使得教学环节陷入停滞。如果学生的思路比较发散,有可能信马由缰、离题万里而不自知,这就脱离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要想在课堂上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教师就需要提升专业素养以及课堂应变能力。

许多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搜集了大量资料,想要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展现出来,所以预设了许多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挤压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课堂上的生成变少了。但在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重要。如果课堂仅仅是老师展示自我的舞台,而忽略了学生的表现,那么这不能称之为一堂好课。所以,教师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少一些计划,多一些创造。即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出现了错误,也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努力更正它。

上文提及让学生课前写好作文片段,课堂小组讨论的教学设计,这是营造课堂和谐学习氛围的好办法。学生写的作文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创造,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作文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重组了课堂生成的信息,构建了动态生成的学习环境。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并非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而是极大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有些超出教师预设的“神来之笔”,往往能成为课堂中的亮点。在这个“状态”中,师生处于一个和谐的“动态场”,教师拨开重重荆棘,引领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最后找到我们教学的“本真”。[2]

2.关注学生状态,灵活调整教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未经过自己的思考,那么很容易遗忘知识。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环节,建构起了新知識和旧知识的联系,才能形成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并可随时调用,在学习和积累中,不断完善自我知识体系,将这张知识网络织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密。

这节课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当堂练习写一个作文开头,题目是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的关于“体育之效”的讨论。可能是因为临近下课,学生在没有充分审题的基础上匆匆下笔,写出的开头差强人意。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这一作文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很多学生是初次接触这一题目,或者此前了解过但并未深入分析,需要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下笔。现在看来,完全可以对前半节课的内容进行删减,挑选一些有价值的材料重点讨论,为当堂写作预留出时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住课堂的主线,将零散的知识点穿在这条线索上。这样,教师在课堂上便可以把握住重点内容,根据学生的课堂动态生成而临时调整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也许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如若合理利用,也许能够起到比预设更好的效果。

充足的思考时间能够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掘,教师不应过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一味推进课堂内容,完全置学生的学习状态于不顾。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就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学会关注和倾听,关注他们的神态和动作,是否完全理解,倾听他们是否有所疑惑,从而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思维飞扬,师生积极互动,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和活力。

3.小组讨论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讨论展现出的是集体的智慧,是学生合作探究成果的体现。一堂生动而活跃的课应是好似有个皮球在旋转腾挪,能够带动全班同学的思考,也像一团团火苗,点燃整个班级的激情。这样的课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因而,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这是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办法。为了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有充分的发言机会,每一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4人小组为宜,使学生取长补短,发挥合作探究精神。学生可以就某一作文题或者某一作文片段开展小组讨论,教师不必急于点评,可让学生先互评,发表不同的观点,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写好作文开头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再进行补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提升写作水平,在讨论中拓展思维深度。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能够得到启发,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

由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认知结构存在差异,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及时给予他们点拨和提示。在讨论过程中,一些思维活跃、表现力强的同学往往会成为课堂的主角,带动课堂前进,但一些内向胆怯的同学往往沉默寡言。教师应关注到这些同学,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融入课堂。教师应积极发掘他们在课堂表现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接受知识,打开思路。教师应该情绪饱满、精神昂扬,适时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点燃课堂的氛围,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作文开头的常见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避免冗长拖沓、照搬材料等写作误区。同时,学生能够明确不同材料的写作任务和写作指令,根据题目的要求灵活运用恰当的写法,表达真情实感。虽然本节课立足于作文开头的写法,但在整篇作文的写作过程中,这样的方法也是具有可操作性和启发性的。

总之,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激趣、备课、上课、批改、点评等各个环节下功夫,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发出最优的生态课堂模式。教师需要把单方面的讲授变为师生双方的互动,把教师繁琐低效的单一批改变为多样化的生生互评,让作文课变得鲜活、灵动、丰富。同时,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了与教师平等的对话者和学习的合作者,师生间架构了和谐平等的生命联系,彰显了师生双方的生命价值,建构起了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一个足以撬动作文难巨石的支点——评《这样教写作不难》[J].语文建设,2018(19):76-79.

[2]石柳.新课改视域下的语文“原生态”教学模式[J].语文教学通讯,2020(01):84-86.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生态课堂师生互动作文教学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