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

2022-02-14 10:40吴宏迪沈焕
当代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动静脉管腔栓塞

吴宏迪,沈焕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周围血管外科,辽宁 沈阳 110001)

下肢动静脉畸形又称下肢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疾病[1],临床较为少见,但由于其病变部位多变、易复发等特性,且动静脉血供丰富,对于畸形部位较深或重要血管畸形进行外科手术时,通常会出现术中大出血等问题[2-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介入科收治的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对下肢动静脉畸形患者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介入科收治的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6~63岁,平均年龄(48.37±2.18)岁。所有患者或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患者均表现为下肢水肿,肢体肥大,其中儿童患者出现紫红色扁平点状皮内毛细血管痣。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性疾病和精神分裂症;合并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

1.2 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从健侧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至患侧。在血管中注入造影剂,通过计算机对影像信息建设性数字化处理后,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造影图像,判断畸形血管的部位、病变范围及血液引流情况,并进行栓塞。栓塞材料依据患者进行合理选用,儿童患者采取鱼肝油酸纳对微小型畸形血管进行栓塞,再对栓塞后的血管进行二次栓塞,栓塞材料为PVA与弹簧圈。对成人患者进行血管栓塞时,要保证介入动作的轻柔缓慢,避免由于过度栓塞或栓塞剂返流导致的异位栓塞[4]。完成栓塞后要对患者进行动静脉造影观察介入情况,确定畸形血管的栓塞完成度,若出现靶血管消失则立即拔管加压;若仍有异常血管出现则重新栓塞。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造影检查结果、临床疗效及满意度评价。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著,血液引流情况及血管情况明显好转;有效,血液引流情况及血管情况明显缓解;无效,血液引流情况及血管情况未缓解。总有效率=(显著+有效)/总例数×100%[5]。满意度评测,患者填写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总分100分,具体条目包括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若问卷得分≥80分,可评为非常满意,若问卷得分为60~79分,可评为一般满意,若问卷得分≤59分,可评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表示。

2 结果

2.1 造影检查结果 动脉造影显示,12例患者动脉造影显示动脉血管扩张,主干增粗并出现引流静脉早显;12例患者进行栓塞后肿块包块消失,动脉异常波动消失皮肤软组织包块及动脉搏动消失,复查中1例患者仍有残存的异常血管,程度较轻且进行二次栓塞后消失。

2.2 临床疗效 12例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临床表现消失,复查期间虽存在1名患者具有较轻微的异常血管但二次栓塞后消失,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见表1。

表1 12例患者的治疗效果Table 1 Treatment effectsof 12 patients

2.3 满意度评价 12例患者对于介入治疗的满意率为91.67%,患者对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其中5例患者非常满意,6例患者一般满意,1例患者不满意,原因由于其年龄较小,血管介入治疗难度较大,产生了并发症,导致患者的不满意。

3 讨论

3.1 介入治疗血管 介入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利用相应介入器材经血管途径进行诊断与治疗的操作技术。血管介入技术是以Seldinger技术及同轴导管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6]。

3.1.1 血管介入技术的基本器材、材料与药品 ①穿刺针。穿刺针(acess nedle)是所有血管介入操作的基本器材。设计种类多样,但共同点是均呈中空管状结构以适合导丝通过。②导管鞘。在手术时间较长或较复杂的介入手术中,通过经皮插人的导管鞘(catheter sheath)进行各种操作,可以防止导管、导丝、球囊导管、支架输送系统等引起穿刺路径的血管及局部组织损伤[7]。③导管和导丝。导管、导丝(catheter and wire)是血管介入操作中必备的器材。根据各部位血管分支解剖形态以及不同用途,选用不同内外径尺寸、长度、尖端形态及带侧孔的导管是成功实行超选择插管和进行介入诊疗的首要条件;导丝是进行导管选择性插管的重要辅助器材,根据目的不同,导丝的直径、软硬度、长度和尖端形态也各不相同。④球囊扩张导管(bllon catheler)是一种头端带有可膨胀球囊的软性导管,主要用于扩张治疗狭窄的血管或非血管管腔及实质脏器内特殊通道的建立等[8]。⑤血管内支架及覆膜血管内支架,病变血管或非血管管腔经球囊导管扩张成形的基础上置人内支架,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管腔、减少管腔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通畅的目的。根据输送方式及扩张方式不同可分为自膨式支架(self-expandable stent)和球囊扩张式支架(bllon expandable stent)[9]。覆膜血管内支架(endovascular stent graft)主要具有封堵血管破口、隔绝动脉瘤腔或防止管腔再狭窄的作用。⑥下腔静脉滤器(nferiorvenacava fiter)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发的肺栓塞。临床上较常用的滤器有多种类型,大体上可分为永久型滤器和可回收滤器。其中,可回收滤器可于肢体血栓脱落风险解除后通常在2~3周内应用特殊介入器材取出体外。⑦栓塞剂及封堵器材(embolizaion materials and devices)的作用主要是对某些心血管的正常管腔或异常通道进行机械性堵塞。

3.1.2 介入治疗技术选用 经导管血管栓塞及封堵术(transcatheter vascular embolization and closure)是将人工栓塞材料或装置经导管注人或放置到靶动脉内,使之发生闭塞,中断血供或封堵血管瘘口,以达到控制出血、减少血供或治疗肿瘤性病变的目的[10],其临床应用包括:止血姑息性或治疗性控制体内多种原因引起的出血;血管疾病的治疗包括各部位的血管畸形的封堵和动脉瘤的栓塞。

3.2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

3.2.1 概述 本研究中出现的下肢动静脉畸形是克特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的临床表现之一,该病发病率较低,疾病性质至今尚未统一。在临床医学史上,关于KTS综合皮克韦坎综合征尚存在争议,但发现KTS的动静脉瘘是偏向静止的,临床无意义。针对KTS在下肢的出现频率,资料显示50%病变位于腘静脉,30%左右同时累及腘静脉和股浅静脉,15%左右只累及股浅静脉,病变的性质及受累静脉主要以被外界压迫最为多见。

3.2.2 临床表现 克特综合征下肢主要表现为肢体肥大,水肿,浅表静脉曲张,儿童患者会出现血管瘤和其他营养障碍性疾病等。临床KTS三联症:儿童患者首先会出现血管痣或血管瘤,为深紫色或暗红色的扁平点状皮内毛细血管痣,可向组织内部扩散,且分布不均及多变,患者的下肢尤其膝关节以下,出现软组织增生与骨质增生,患者可伴有明显的水肿和淋巴系统病变。患肢多发明显的浅静脉曲张,临床认为浅静脉曲张与深静脉病变所引起的回流障碍有关。

3.3 讨论 介入治疗技术的选择重点在于如何针对患者选择合适的栓塞剂。栓塞畸形的动静脉从而使毛细血管网遭到破坏,将血栓集中于畸形动静脉内,保证了介入治疗后的侧支循环的正常运行。小剂量鱼肝油酸钠的作用在于快速促进血栓形成,萎缩畸形血管。后利用PVA与弹簧圈进行动静脉的栓塞保证患者的治疗有效性降低复发率。该方法应用时不良反应较少,且治疗有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动静脉管腔栓塞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管腔器械清洗灭菌方法的新进展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自制便携式光源管腔器械检测仪的应用效果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