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乡村”的余杭实践与探索
——以黄湖镇青山村为例

2022-02-14 07:43刘倍贝
山西农经 2022年22期
关键词:青山公益村民

□刘倍贝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临平区分校,浙江 杭州 311100)

为全面深化改革破题,余杭区黄湖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将“未来乡村实验区”改革融入“十四五”规划全景中统筹推进,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力争将“未来乡村实验区”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的窗口样板。2019 年,青山村集体收入达到668 426 元,较2018 年增长50.25%。绿水青山萌发生态产业、生态产业带动强村富民、强村富民反哺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链条已基本形成闭环。

1 余杭区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以黄湖镇青山村为例

1.1 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基本情况介绍

青山村位于余杭区黄湖镇东北部,2003 年由原塔边、里三、东坞3 个自然村规模调整合并而成。区域总面积15.6 km2,其中耕地面积159.33 hm2,茶园面积31.87 hm2,主要分布在沿线村庄及东南部山区;毛竹林地面积579.27 hm2,分布在东北西三侧林地中;灌木林地面积1 275.2 hm2。人口2 662 人,辖24 个村民小组,共设置3 个网格,6 个网格支部,党员共130 名。2019 年村集体收入约66.85 万元。区位条件优良,对外交通便捷,位于杭长高速出口,与S201 省道相连,是“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黄湖生态农业园”其中一部分。村内有生态组合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交织连片,丰富多样,例如山上层次明显的竹林—乔木—竹林—乔灌木树种,串联三大水库的青山溪、里三溪和大马湾溪以及梯田、田园,茶园、稻田、哺鸡笋基地、蔬菜基地与苗木基地,还有散落其中的新式民居院落。青山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富,拥有四大类历史人文资源,包括古道资源——岩山古道、王位山古道,宗教资源——瑞六禅寺以及石泉寺遗址、岩山庙遗址,传说故事——王蟒枪鸽、龙坞山泉等,古宅资源——东坞村的谈家古宅、石扶梯民国古宅、里三村古宅等。

1.2 青山村打造“未来乡村实验区”的做法及成效

为了将青山村打造成为“山水宜人、和睦共治、无废低碳、丰饶富庶、守望相助”的“未来乡村实验区”,黄湖镇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实施方案,从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等5 个方面不断深入推进“未来村治”“未来村居”“未来村业”“未来村文”“未来村民”五大未来场景改革。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

1.2.1 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地

一是搭建生态资源转化平台。试点探索“两山银行”,推动青山村将生态资源资本化和余杭区环境集团合作建立余杭绿水公司,对村内生态资源及闲散资源实行平台化集约管理,统一开展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生态资源向资产和资本的高质量转化。二是培育现代生态产业链条。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发挥“善水基金”合作方资源优势,招引培育以自然教育、美学设计、传统文化、农耕农事、公益实践等为内容的生态研学类项目,着力打造未来乡村教育研学目的地,推动实现生态农业与农村现代服务业串联发展。同时,搭建农村电商平台,整合特色农产品和服务产品资源,打造“黄湖山居”“黄湖山供”“黄湖山肴”“青山市集”等地理性标志品牌。截至目前,青山村已相继引进青山自然学校、融设计图书馆、麦芒体育、全国自然教育网络等新兴业态。三是建立“受益者付费”生态补偿机制。以法律关系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善水基金”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通过信托合同的方式约定利益分配,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受益者付费机制。深化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制定项目准入管理办法及产业发展金融扶持政策,明确生态准入要求及生态贡献标准,对于具有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的项目,提供税收返还、租金补助、社保补助等奖励。2020 年以来,“善水基金”通过产业收益返还已实现收支平衡和自主运作,托管竹林面积从33.33 hm2提高至53.33 hm2,惠及竹农32 户。

1.2.2 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打造创新创业集聚之地

一是筑深乡村人才蓄水池。针对乡村创新创业人才特点,创新建立以驻村贡献度为依据的人才积分评价体系,配套制定“未来乡村”人才服务保障政策。其中,对符合条件的“未来乡村”人才提供村内存量房屋租赁减免;对贡献较大的人才,支持以租赁方式使用村内闲置宅基地;个别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允许参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部分权益等。二是打造乡村创新创业孵化器。结合青山邻里中心建设打造人才共享办公空间,回收青山村闲置厂房建设“未来乡村”众创空间。依托村内社会公益组织资源,开展技术咨询和结对帮扶,推动形成多元共享型创新创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联合金融和保险机构,推出人才授信、公益授信、民宿授信、旅游授信等新型信贷产品,开展农户小额普惠贷款试点,开办乡村新型经营主体综合保险,持续加大创新创业金融扶持力度。三是建立城乡协作创新机制。利用未来科技城人才、产业、科技、资金等方面优势,推进城乡规划、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方面创新联动,打造城乡协作共赢的发展格局。现已与未来科技城达成合作意向,在建立卫星工作室、打造乡村人才驿站、建立团建服务地、推介科技产业项目、打造青山交流论坛等5 个方面开展合作。积极探索数字赋能产业创新,推进融设计传统手工艺材料数据库、“青山纸藏”数据库等数字内容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数字文化产品价值转换。

1.2.3 坚持四治融合,着力打造基层治理示范窗口

一是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和完善村党委领导下的“未来乡村议事会”机制,形成以“村规民约”“环境公约”为重点,各类决策议事规则相对完善的共治规则制度体系。建立党建引领同心共建机制,持续深化沟通联系、对话协商、顾问咨询等制度,鼓励引导新社会阶层深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同时,“未来乡村”党建联盟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内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建立起资源共享、互助共建、共同推动的党建工作格局。二是扎实推进村民自治。以建立“村民义务日”机制为抓手,进一步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民主协商基础上基层治理的全面参与,形成“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到“众人的事情由众人来做”的工作格局。三是科技支撑赋能治理。依托城市大脑平台,以“数字乡村”平台建设和“一码多址”数字门牌系统为抓手,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 等“新基建”,建设集数字驾驶舱和生态监测、生产管理、行业监管、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五大应用为一体的“乡村微脑”,进一步打通各部门数字信息资源和线上公共服务渠道,推动“最多跑一次”便民服务继续向基层下沉,实现公共服务一网可及、到底到边。

1.2.4 坚持价值引领,着力打造多元文化魅力之乡

一是创建公益文化村。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由村党委牵头召集新老村民代表、社会公益组织代表等共同商议制定青山村环保特色型村规民约和访客公约,建立积分奖励和评议表彰机制,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服务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倡树新时代文明新风。充分发挥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共建优势,打造“阿里巴巴公益3 小时”杭州乡村目的地,进一步提升“公益文化村”的地区影响力。二是打造青山学堂品牌。发挥村内全国自然教育网络、青山自然学校、融设计图书馆等文化平台优势,办好全国自然教育论坛、融设计年会、青山TALK 等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活动,建立以自然教育、乡村美学、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青山学堂”文化教育品牌,打造“未来乡村”新时代文化输出地。三是创建艺术文化村落。利用融设计图书馆链接的国内外设计师资源,突破美丽乡村统一风格立面的传统模式,以“传统之上的未来”为乡村美学引领,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在保留村庄原有风貌基础上进行适度集约开发,探索传统和未来的“反差美”。2020 年以来,国外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ENNEAD、中国美院陈浩如教授等以公益形式为“未来乡村实验区”建设项目提供概念性设计,在青山村树桥头区域,联合杭州诺贝尔集团、融设计图书馆对部分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艺术策展,着力打造以传统手工艺材料为主题的树桥头艺术村落。

1.2.5 坚持共同富裕,着力打造幸福和谐美好家园

一是实施“自然好邻居”计划。引导和鼓励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工艺技能等为公益访客、研学团队、旅游团队等提供餐饮住宿、导览讲解、手工艺教学等配套服务,分享村内产业发展的增值收入。并提供民宿授信支持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和支持条件困难群众参与“自然好邻居”计划,实现增收致富。配套制定“自然好邻居”积分管理办法,对村民履约践诺情况进行积分量化,贡献积分较高的可获得客源的优先推荐,村民收益的10%以捐赠方式返还至“善水基金”用于水源地保护。二是加强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推动现代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入组入户道路和健身步道体系建设,实施生态停车场、道路景观提升项目,进一步完善乡村路网。完善公共交通线路体系,增加新能源充电桩和公共自行车站点,实行交通智慧化管理。促进5G 网络深度覆盖和光纤宽带提速,提升农村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探索5G 模式下的公共服务和商业情景应用。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分类收运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无废村庄”。三是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聚焦山区乡镇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结合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整合服务资源,推动服务下沉,深化专业化项目服务帮办模式,推行老年人就诊购药、办证、购物等事项“家门口”办理服务,实现了老年人“办事不出村”。

2 借鉴与启发

聚焦“两山”转化改革,余杭区以青山村为实验区,通过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从“一滴水”来窥见“未来乡村”的生产、生态和生活。长期以来,青山村村民在龙坞水库周边的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提高毛竹和竹笋的产量,造成水库面源污染,影响了饮用水安全。当地政府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对村民使用化肥和农药的行为进行引导、管控,但效果并不明显。在此基础上,青山村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治理,综合考虑当地特有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基础进行产业选择,以水源地保护为主线,通过创新“新村民和老村民”“社会力量和政府力量”的共治共建共享机制,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自然公益教育+传统手工艺传承+休闲度假”的绿色发展之路。

2.1 坚持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产业协同复兴,绘制“未来乡村”生态图景

探索突破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传统生态保护补偿模式,青山村创新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对龙坞水库的水污染治理,通过建立受益者付费机制打造可持续的生态治水模式。

一是建立“善水基金”,以法律关系整合多方资源。青山村以大自然保护协会、万向信托、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为主体,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1 号”。农户以财产权信托的方式,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善水基金”进行集中经营管理。在整合政府、金融机构、公益组织、农户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下游产业链企业、项目建设运营主体纳入生态利益保护链条,通过信托合同的方式约定利益分配,形成成本共担与利益共享的受益者付费机制。二是成立“水酷”企业,以公益项目发展绿色产业。由“善水基金”出资,发起成立名为“水酷”的企业,在满足水源地保护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绿色产业,开发包括生态农产品、手工艺品、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内容的多种项目,并为村民提供自然公益讲解、活动组织、民宿服务等培训和就业机会。三是成立“决策委员会”,以公平决策促进利益共享。组建由村委会代表、委托人代表(村民、企业、个人等)和大自然保护协会组成的决策委员会,针对信托基金资金使用、林地管理等重大决策进行共商共议,通过行使平等的投票权,确保“善水基金”的经营活动得到所有参与方的共同认可。同时,为保证信托的公益性和所有决策符合生态保护目标,社会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拥有一票否决权,并负责提供水源地保护模式设计、林地管理的专业化方案,评估保护效果以及协调、整合公益资源等。

2.2 坚持开放包容,促进公益文化相融共生,擦亮“未来乡村”独特底色

综合考虑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基础进行产业选择,围绕竹编、绣织、木工等传统手工艺优势,打造“未来乡村”独特的文化语言和视觉表达。

一是传统文化共享,因地制宜开展“引凤筑巢”。以“不改变文物原状”“最低限度干预”为原则,用原材料和原工艺改建有50 多年历史的青山村东坞礼堂,引入中国第一座传统材料图书馆——“From 余杭”融设计图书馆,该项目荣获2017 年中国“晶麒麟奖”。融设计图书馆以“设计”本身为出发点,开展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统手工艺材料解构梳理,利用图书馆的分类方式,建立中国传统材料的数据库和分类体系,设计师可以在融设计图书馆找到中国大部分的手工艺,用现代设计语言传承乡村文脉。二是中西文化共融,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依托青山村海内外文创人才集聚的优势,探索推动传统手工艺与当代工艺设计和保护艺术跨界融合,邀请国外设计师与本地手工艺人在项目设计、展览陈列等方面开展合作,将传统的材质融入到当代设计之中,促进本地传统工艺的创新与再生。三是乡风文明共建,打造乡村自然公益教育品牌。探索村庄情景式未来教育模式,倡导未来村民新生活方式,依托青山自然学校、融设计图书馆、废弃物博物馆等阵地,打造集自然教育、传统工艺、美学教育、社会实践为一体的“青山学堂”品牌,通过沉浸式教学和互动性体验,服务乡村全人群教育和需求。“青山学堂”以生态环保、文创艺术为主题,面向村民及社会公益访客定期组织开展生态公益活动,生态环保类活动重点开展砍枯竹、监测水质、植物染色等生态环保体验,宣传水源地保护理念,倡导村民不使用一次性制品、严格开展垃圾分类、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引导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创艺术类通过不定期组织开展“青山自然talk”、融设计年会、乡村读书会、村民手工艺技艺评比、“听见未来”乡村音乐会等十大主题活动,着力展现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的乡风文明。

2.3 坚持众创共治,推进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重塑“未来乡村”治理逻辑

以公益理念和文化认同为基础,构建中西交融、传统现代交织的“未来乡村”治理场景,实现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村民增收三向赋能。

一是建立“青山同心荟”,创新乡村治理“柔性统战”机制。以大自然保护协会和融设计图书馆成员为组织核心,创立了杭州市首个村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青山分会(青山同心荟),集结了一批高知志愿者、海归设计师、企业高管以及外籍观察员,集聚了社会公益组织、文创企业、电商、酒店以及民宿等服务业主体,农业、制造业等经营主体,基本覆盖了村内公益、社会、商业等相关组织。建立“新老村民”协商议事机制,引导“新村民”融入乡村、改变乡村。二是设立“青山祠评”,创新乡风民俗传播促进机制。对祠堂议事体制赋予新内涵,将“青山祠评”作为村规民约执行情况评价机制,从而促进良好乡风民俗的传承和演变。由村委成员、党员、村民组长(代表)、乡贤和新村民代表、公益访客组成“祠评”小组,根据集中评审、平时评审和访客意见反馈,以户为单位对村规民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设置关于环境整治、乡风文明以及访问体验等内容的《青山祠评意见建议反馈表》,定期采集访客意见反馈。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在村集体福利享受、评优评先、参加集体活动等方面实行差异化运用,有效提升了村规民约以及社区公约的权威性。三是推行“自然好邻居”计划,创新乡村产业收益分享机制。鼓励农户在遵守“不在经营中使用一次性用品”“坚持按政府发布的规则垃圾分类”“在农业生产中减少使用化肥和除草剂”“收入中一定比例捐赠水源保护项目”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签约“自然好邻居”计划,利用闲置的资源为访客提供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分享村里产业的增值收益。以生态保护、志愿服务、平安建设以及乡风文明为主要内容,建立签约农户参与的“绿色积分”激励制度,通过实施“绿色积分”和“绿色评级”,采用外来客源导流倾向机制,倒逼农户形成良好的环保理念和经营方式。

3 结束语

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四治融合”、价值引领、共同富裕,对标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地、创新创业集聚地、基层治理示范窗口、多元文化魅力之乡、幸福和谐美好家园等目标,聚焦“两山”转化改革,通过绘制“未来乡村”生态图景、擦亮“未来乡村”独特底色、重塑“未来乡村”治理逻辑,实现了生态产业协同复兴、促进了公益文化相融共生,推进了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青山公益村民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青山揽胜
公益
公益
公益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