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类高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研究
——以广西靖西市禄峒镇为例

2022-02-14 07:43陈萍萍施显帅
山西农经 2022年22期
关键词:农校攻坚农户

□陈萍萍,施显帅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7)

2020 年12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要求脱贫地区根据自身发展状况与形势变化,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内容、组织机构等有效衔接。2021 年,以前的扶贫机构陆续重组为如今的乡村振兴局,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乡村振兴实施阶段。农类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有农业科技、农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是脱贫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发展,对教育系统助力脱贫地区做好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

1 相关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统筹“三农”工作的长期发展战略,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从产业、生态、人才、文化和组织等方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及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在宏观目标上和具体政策上都具有显著的共通性与重合性[2]。

有关农类高校脱贫攻坚的研究很多。万兰芳和向德平(2016)[3]从农业生产技术角度出发,研究了提升贫困治理的社会效果。张志新和杨玉宇等(2018)[4]认为,农校能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程华东和尹晓飞(2018)[5]提出建设农业综合体系。严瑾等(2020)[6]提出“以科技支撑为核心,多元参与和牵引”的产业扶贫模式。但有关农类高校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很少。严瑾和黄邵华(2020)[7]提出了高校扶贫工作应势转型,构建防贫长效机制、助力农民全面发展、增强乡村治理能力。慧志丹和程华东(2021)[8]提出有效衔接要做好文化产业融合、生态体系建设、教育扶贫接力、党建扶贫衔接、巩固产业扶贫成果等工作。各类研究丰富了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认识,农类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充分体现了农科教优势。每个脱贫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农类高校在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广西西北部土地利用率非常低,对产业发展影响特别大。如何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增强乡村治理能力成为该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农校)在靖西禄峒镇的实践为例,研究农类高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实践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贡献智慧与力量。

2 农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实践现状

2.1 实施途径与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指出,乡村兴则国家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解决“三农”发展问题。借鉴国内高校实施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探索脱贫村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

2.1.1 社会动员:首先解决依靠谁的问题

一是帮扶村基层党支部,即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带动者、政策执行者。村干部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可能误读和曲解惠农政策。农校选派干部奔赴靖西帮扶村基层一线成为驻村第一书记,积极为帮扶村出谋划策,争取资金和项目,努力引进和培育特色产业。此外,农校还建立“党支部+党员+贫困户”的帮扶机制,与结对帮扶村基层党支部积极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组织共建,提高帮扶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队伍共管,帮助实施好党员示范工程;人才共育,帮助结对村培养干部和实用人才。

二是农校全体师生,即帮扶村农产品的需求者,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农校始终把提高农产品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开展消费活动,拓宽帮扶村的农产品销售渠道。为此,农校引导鼓励各部门及全院师生广泛参与消费活动,组织开展乡村地区农产品定向直销学校食堂活动,教工食堂每年认购帮扶地区农产品;积极开展工会福利采购活动,建立长期供销关系;在校内搭建农特产品专柜,集中展示农特产品,对内外直销;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创业基地销售帮扶地区农产品,进一步拓宽宣传与销售渠道。

三是宣传媒介。农校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媒介动员实践中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村里张贴宣传标语。乡镇设置专门的乡村振兴宣传栏,县级采用宣传媒体传播正能量。农校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情况及成效、帮扶干部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扩大产业振兴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总结推广典型范例,深入挖掘、提炼和总结产业振兴的先进典型、成功经验,推广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优秀范例,切实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

2.1.2 项目落地:多种产业振兴的推广模式

一是选派产业服务队推行产业振兴项目。农校充分发挥产业服务队的作用,力争在产业覆盖面扩大、产业适度规模化、产品品牌创建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特色优质粮食作物,着力推进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和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建设。农校粮食产业服务队根据大史村自然生态坏境,开始实施“稻菜轮作”模式,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引入食用菌,建设生产示范基地,充分利用空闲的稻田与稻草。农校派出技术人员进行跟踪指导和服务,通过示范带动助推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发展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加快帮扶村特色优良品种推广及种植规模。农校柑橘产业专家团队在怀利村建立首个柑橘示范基地,农校投入资金进行水肥一体化建设,并展示保花保果、促梢控梢等技术,引领怀利村柑橘产业的发展。农校产业队还发展优质特色养殖业,建设一批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和良种繁育基地。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减少采集后的额外损失,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促进帮扶村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

二是树立乡村精英推行产业振兴项目。农校通过乡村精英的“示范效应”,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农校以怀利村某青年的养鸡项目为着手点,建立茶山土鸡养殖示范基地,树立乡村精英典型创业项目。此外,必隆村以农校为后盾,建立林下养鸡示范基地和养鸡技术培训基地,推广先进科学养鸡技术,培养养鸡专业户,推动地方优质鸡的规模化生产,形成“乡村精英+农户跟随+专家护航”的产业发展模式,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农校对接农村合作社推行产业振兴项目,农校在特色优良品种推广及种植规模上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策略上向农民倾斜)”的模式,即以村民合作社为主体,由新型职业农民牵头,发展当地相关优势特色产业,普通村民以土地、补助资金或政策入股,待产业发展获得收益后,对村民按股份占比进行实物或折成现金分红,使帮扶村能形成带动面广、效益明显、增收稳定的特色产业。同时,农校提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自主开发或引进企业联合开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项目,开展村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

2.1.3 冲突化解:保证乡村振兴项目顺利实施

一是做好产销对接,扩大产品市场。农校大力开展消费活动,着力拓宽乡村农产品销售渠道,创新“农校乡村振兴”工作新模式。加强产品营销工作,借鉴“公司+农户”“产销班”等模式,帮助农户规避市场风险和实现规模经营,通过引导消费和建立电商平台开发大市场,实现帮扶村农产品销售扩量增收。创新消费理念,采取帮扶村第一书记在办公平台、微信群发布订单、周末送货上门的形式,搭建订单销售平台,实现电子商务营销。建立电商平台,进一步开发大市场,实现帮扶村农产品销售扩量增收。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统筹协调。农校继续加大帮扶力度,加强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农业农村厅、后援单位及社会各界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统筹各方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各个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强化统筹协调,加强与后援单位的协调与对接,建立健全定期互访、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QQ、微信、简报等总结,推广结对帮扶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为后援单位提供好思路、好举措、好办法,促进后援单位间信息沟通和交流,提高帮扶工作成效。

2.2 取得的初步成效

2.2.1 村民全面发展的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随着农校对乡村的持续帮扶,乡村有了更多文化、价值观的交流与碰撞。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以更加全面、更加开放、更加创新的精神面对未来。很多农民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懂科技、有文化、会管理,还拥有开放、创新思维,这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对发展农业生产,有现代农业的理念;对发展乡村面貌,有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思考;对乡村全面治理,有参与乡村事务的基本观念。农民自我意识得到重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2.2 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农校以产业振兴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方式,激发了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农校在帮扶村建立乡村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把乡村人才团结起来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提升乡村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大培养力度,开办产业培训班;给予政策、资金、技术支持,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将他们培养成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同时,吸引在外专业人才、高端人才回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元素,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2.2.3 形成当地特色支柱产业

帮扶村乡村特色产业在产业振兴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发展。在农校的帮扶下逐步形成专业化产业发展模式,集体经济的市场地位上升,农产品经营专业化,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规模化水平,逐步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绿色营销产品以优质、特色品牌赢得了市场信誉。同时,多种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产业振兴的作用日益凸显。如必隆村建立了山油茶种苗繁育及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带动远猛村、四院村、怀利村农户参与种植,形成了高山油茶脱贫奔康产业园区,形成了特色产业。

2.2.4 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

农产品种植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量较大,对劳动者的智商、体力与个人素质要求较低,留守妇女和老人都可以参与,适合乡村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农校对接让帮扶村发展更多的劳动密集型基础农业产业,使众多无法外出打工的贫困人口在当地就能解决就业问题,其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以小瑞村为例,以前该村农户主要种植自给自足的稻田与蔬菜。实施产业振兴后,经过推广及农校技术人员的指导,该村农户参与种桑养蚕,增加了农户收入。

3 农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规模化不足

帮扶村形成了很多特色产业,有力推进产业振兴工作进展,但是规模太小、覆盖面窄的缺点同样突出。人多地少是帮扶村难以解决的最大现实问题。各地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差异非常大,有的地方缺水,有的地方位于丘陵山区,地块零散,要实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很难,无法达到规模化经营,小农户家庭经营是主要经营方式。不仅如此,贷款也限制了帮扶村产业规模化。由于很大一部分帮扶户没有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银行资金基本上都贷给了当地中小企业或产业大户。没有资金来源,脱贫户不能扩大再生产。

3.2 产销融合度不高

农产品上行是产业发展的普遍性难题。由于农村产业基础薄弱、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标准化严重缺失、市场信息不对称、村民效率不高、产品品牌建设滞后,经常出现原产地价格低迷、市场地价格居高不下的现象。产销融合度不高,帮扶村有很多特色优质农产品,但由于物流运输、农户能力等问题只能在本地低价出售,比如红衣花生、土黄豆、土珍珠李等。

3.3 农户技术不足

帮扶村从事农业的村民大多是携带小孩的妇女及老人,或一无所长、身体有疾病等没法外出打工留守在乡村的村民。即使在乡村有文化素质、专业特长的村民,也多从事教书等非农产业,导致帮扶村缺乏技术过硬的致富带头人。产业振兴本质在产业,关键在技术,壮大在规模。农户在技术上普遍知识匮乏,导致许多种养项目“烂尾”,造成“不参与不亏,越参与越亏”的窘境。农户对发展产业信心不足。由于缺乏技术,农户对产业脱贫望而却步,信心不足。

4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出路。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要依靠发展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与推动农民的生活富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经济来源,实现“授人以渔”,最终实现乡村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农校攻坚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曙曦自是扶桑始:清末官绅对日本农校考察研究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甘肃:建农校对接精准扶贫实验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