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域乡村振兴规划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蒲江县五里村为例

2022-02-14 07:43蒋恒静石眉语
山西农经 2022年22期
关键词:规划人才发展

□蒋恒静,石眉语

(成都工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

1 村庄规划的意义

为了使农村摆脱落后的发展局面,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1]。

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要求“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中,村庄是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的重要空间阵地,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村庄规划的主体是村庄。各地需遵循村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有可实施性的村庄规划。

2 五里村乡村振兴规划的实践

2.1 五里村基本村情

五里村位于蒲江县西北部,蒲塘路/G108 线和川西旅游环线纵横穿村而过,距成都市93 km,距雅安市55 km,距蒲江县城18 km。依托蒲江猕猴桃、丑柑、雀舌三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五里村以猕猴桃、柑橘、茶叶三大产业为主要农业产业,产业发展格局清晰,特色鲜明。五里村适应时代发展,成立了电子商务产业园,积极发展电商,解决农产品“走出去”问题,挖掘农业市场潜力。依托川藏骑行线,五里村打造“川藏骑行最美五里”项目,建设318 驿站服务中心,为骑行爱好者提供旅游咨询、骑行线路、能量补给、维修保障等服务,深入挖掘农旅融合发展路径。

2.2 五里村乡村振兴规划原则

2.2.1 创新协调,融合发展

村庄规划是向上对接战略的规划,也是向下面向实施的规划,具有战略性、统筹性和实施性。因此,村庄规划既要向上对接国家和地方的标准、要求,又要因地制宜,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综合考虑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重要基础设施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同时,村庄规划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深度探索农业内部融合、城乡融合、产业链融合、功能拓展融合、新技术渗透融合、多业态融合等多种类型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发展模式。

2.2.2 节约集约,绿色发展

村庄各项建设应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各类项目开展应相对集中,新建、扩建工程及住宅用地应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走出一条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需综合考量区域内部各生产要素、生态要素的相互作用,注重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协调,考虑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统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发展。

2.2.3 整体优化,分类推进

规划要有全局性,应充分尊重村庄资源现状,实地摸底调研,有针对性地整合现有资源,结合五里村的资源现状,有重点、有计划地整合区域产业、生态资源,选择确定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农居典型模式,努力提高村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分步落实、组织实施[2]。

2.2.4 以人为本,农民主体

村庄规划切勿搞大拆大建,需结合当地资源情况,以农民为主体,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充分尊重民情民意,积极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障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规划方案必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确保符合村庄实际,为规划实施提供保障。

2.2.5 统筹发展,因地制宜规划要统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等各项要素,做好顶层设计,确定今后建设的实施目标,把握重点、体现特色、精准施策,结合生产生活与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因地制宜,良性发展。

2.3 五里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2.3.1 产业发展

五里村三大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状况良好,为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效益提供了多种发展路径,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互联网+农业”的运作思路下,电商产业园有效拉动当地农产品销售,俨然已成为撬动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杠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线下销售额大幅下滑的情况下,通过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村内生态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川西林盘资源以及临溪河等美丽的自然风光,且具有川藏骑行必经路段的区位优势,具有农旅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3]。五里村的产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产业单一。目前五里村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二是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力度有限。五里村虽然建立了“小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的多样化经营主体体系,但是村内目前主要的模式仍然是小农户自主种植生产,种植技术没有得到统一管理,对保障村内水果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三是品牌化建设有待加强。目前,五里村创建的商标包括“五里灯”“五里香”,为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奠定基础,但品牌知名度较弱,需加大建设力度。

四是农业产业链较短,未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条。目前主要通过初级产品的形式销售,产品附加值较低。

2.3.2 人才发展

村民普遍学历较低,受教育程度不够,大部分人只有中学或小学学历,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缺少高技能人才,实用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动力不强。目前,村内农业职业经理人不足,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较为稀缺。已经实现富裕的本地实用人才和致富能人,由于缺乏相关科学的实用人才认证体系以及相配套的激励政策,导致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积极性不高。外部人才引进有限,缺乏引进人才的体制机制。“尊才、爱才、惜才、容才”的氛围不够浓厚,招才引智的吸引力不够强。人才不足、农村后备干部匮乏,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4]。

2.3.3 乡村文明

五里村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村内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幺妹灯”,还有陈氏桅杆、陈氏祠堂、钟杜氏花碑、罗登甲碑文、金船山寺庙等文化遗产。五里村附近有魏了翁墓及魏公祠、蒲江石窟、石象湖、蒲江文庙、河沙寺大雄宝殿等文化景点,但文化遗产零散,普遍规模较小,无法产生集聚优势,经济效应偏弱。

五里村里乡风文明基础良好,村内具有基本的文化基础设施,比如文化站、图书室、文化队等,且曾获得市级“文明村”及“四好村”。尽管村内已经具备基本的文化基础设施,但人力资本和持续的资金投入不足,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缺乏相关性和有效性指导,无法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作用。

2.3.4 生态环境

环保意识及环保宣传有待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涉及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多方面复杂系统工程,相关利益群体对治理的认同和配合是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对农业产业的相关利益群体,需不断加强其环保意识,加大对农民环保理论教育及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宣传体系。另外,环保基础设施及环保技术的投入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创新环保技术,实现村内资源的循环利用、可持续利用。

2.3.5 乡村治理

五里村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展,建立了良好的体制机制,但需进一步带动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提高群众参与治理的意识。虽然村民自治制度是基本机制,但是部分地区群众缺乏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生活的积极性,社会治理的责任往往由村民委员会内少数人承担[5]。群众在乡村社会治理上的参与度不高,导致乡村社会治理目标的达成难度增加,在无法群策群力的情况下,乡村社会治理无法与乡村发展实际、社会变迁和发展态势保持同步。

2.4 五里村乡村振兴规划的实施路径

2.4.1 做强做大本地品牌,提升产业能级

五里村需加强农业品牌化发展,充分利用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为核心的品牌格局,加强品牌创建、提升与创新,做大做强本地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挖掘地理标志商标价值,提升川果、川茶“川字号”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打响蒲江丑柑、猕猴桃、雀舌三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加强“五里灯”“五里香”“幺妹灯”“钟选”四大品牌的建设,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品牌价值,努力打造“菌嘟嘟”“菌子哥”等新品牌。做好品牌宣传,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充分利用电商、短视频平台等“互联网+”新兴手段,加强品牌营销,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农产品商标的注册和保护,建立品牌授权使用机制,严厉打击冒用、滥用品牌行为。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加强农产品品质保障,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支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应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提升三大特色农产品初加工技术,从生产、加工、营销等多环节提升农产品增值能力。

2.4.2 汇聚各方人才力量,大力育才引智

树牢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另一方面,提升城镇人才下乡的吸引力,汇集多方人才力量,全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鼓励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农民工、青壮年农民、种养大户等群体,主动参加各类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活动,争取尽快培育出一批高素质农民。同时,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着力打造乡村治理、乡土、科技、电商、旅游等五支人才队伍,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聚焦乡村人才短缺问题,支持各类人才返乡下乡,持续开展返乡创业就业行动,培育壮大乡贤队伍,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做大人才增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能。

2.4.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乡村文化

持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巩固拓展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广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行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充分挖掘五里村历史文化底蕴,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陈氏桅杆、陈氏祠堂、钟杜氏花碑、罗登甲碑文、金船山寺庙等文物古迹、传统建筑。活态传承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特色文化,推动农村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村文化服务场所规范化管理水平。持续推进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文体竞技、节日民俗演出、徒步、幺妹灯表演、广场舞比赛、电影放映等活动,丰富乡村文体生活。

2.4.4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着力打造“绿色五里”,全力建成生活环境整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乡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垃圾综合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深化农村“七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改线、改习惯)建设,实现村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智慧化,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幸福美丽生态文明示范村。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聚焦大气、水体、土壤等重点对象,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久战,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修复,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倡导绿色环保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为乡村发展注入“绿色基因”,争创生态文化村。

2.4.5 加强“三治”融合,健全治理体系

加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通过教育培训、公共课堂、组织活动等形式,培养村民参与乡村事务能力,增加村民参与意愿,提升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积极性。实施乡村治理多主体化,推动乡村治理由政府领导向基层政府、村民、村委会、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等协同治理转变。通过新媒体技术,促进个体、组织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自治发展。政府、基层自治组织、社会力量等多方主体联动,形成多元主体合力,助力乡村发展,推动五里村发展建设。以公共法律工作室为法治载体,发挥新媒体赋能作用,拓展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推进建设“一村一法治文化阵地”,丰富法治建设活动,促进法治文化与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创新融合发展。以德治为引领,收集乡村好人好事,建立健全道德先进事迹数据库,表彰奖励先进人物,树立道德标杆,弘扬正能量。

3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解决“三农”基本问题的战略,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规划需因地制宜,探索制定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发展策略。五里村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治理5 方面探索了乡村振兴的路径,并在规划实施后根据当地发展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实施方案,为村域乡村振兴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通过规划引领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道路。

猜你喜欢
规划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