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实然状态及应然进路

2022-02-14 07:43孙西汀
山西农经 2022年22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职业

□孙西汀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作为党的十九大重要决策部署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强调农民主体地位,同时在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诸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外流现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必须要尽快补齐人才短板的具体要求。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指出: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推进乡村长远发展,在不断解决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瓶颈的同时,有的放矢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现状及发展进行深度研判,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思路和办法,为我国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1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1.1 构建新型农业体系的关键

新形势下的农业生产体系构建,必须要从优化现有劳动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率入手,将农业作为国民发展以及经济繁荣的基础产业来对待。特别是在农业发展投入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中国更是要抓住农业大国这一优势,从改善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努力,培养出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以推进乡村振兴。

从过去的数据来看,中国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只占世界平均值的75%左右,究其根源主要是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限、专业水平有限,很多农民的务农水平都是靠祖辈、父辈的经验积累,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水平有限等特点。因此,要有效提升现有劳动生产率,必须在科学、可持续化推进现有农业科技水平攀升的同时,关注农民素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构建新型农业体系的关键是要有大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快培养新一代新型职业农民,只有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调动其生产积极性,留住拥有较高学历的青壮年从事农业,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2 构建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的支撑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农业的发展要依托现代科技,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与现代农业进行有效衔接,同时引入非农产业,在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农村产业体系。培育农业、农村新业态,离不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村功能的拓展,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村产业,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懂得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更要有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农业技术、一定的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1.3 构建新型农业体系的必然途径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迅猛的今天,很多农村人口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向城镇转移。这种现象对于农村人口而言,将会在短时间内带来一定的收益,但从长远看,农业领域劳动力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面临着数量减少的窘境,即便是还有一些人会选择留在农村,但也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虽然拥有一颗对农村黑土地赤忱的心,但因为缺少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相匹配的综合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农业体系的建设和进步。要想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必须要积极、有效地对现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确保其能够与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一样得到更多关注和实惠。农民要从农业技能方面进行专项培养,确保其能够在一段时间后转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保障。

2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发展实然状态

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必须要从出台各种创业孵化扶持政策入手,在全力开展各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同时,紧跟时代发展需要,进行综合考量。结合现状来看,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1]。

2.1 认知水平有待提升

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和主管部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政策在认识上有偏差,没有从战略高度清楚地认识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对该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执行政策时给予的配合与支持十分有限。

一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对农村人口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民并不清楚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申报条件及相关扶持政策。

二是没有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进行深入研究及构建科学的培育体系,而且工作上急功近利,只注重学员数量而忽视培育质量。

三是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存在搞形式、走过场、内容单一、不实用等问题,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再加上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认识不到位、农民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将不利于后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与体系的有效建设。

2.2 培训机制不健全

我国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理念的时间并不长,培训经验不足。目前农业农村、扶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相关职能部门虽都设有相关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但培育资源不够集中,存在分散的现象,无法形成工作合力,培训项目名称多,培训培育计划、培训内容缺乏充分合理的论证,更有一些地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没有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调整培训内容,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手段,让参与人员在照本宣科以及“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这种落后、陈旧、传统的教育手段影响农民主体自觉参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影响了整个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水平,无法促成系统性、稳定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体系,直接影响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脚步和质量,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进程。

2.3 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推进,现阶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逐渐凸显,主要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选择培育对象时没有科学的相关标准,导致实际工作推进中没有对受教育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同时缺少各种有效的筛选机制,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和任意性。

二是个别地方主管部门甚至会简单地将年龄作为选拔培训对象的唯一标准,将一定年龄范围的所有农民均作为培育对象;培训内容不够突出,课程设置单一,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没有与本地农业生产特色结合,也没有与农民实际需求匹配,导致学习培训成果转化率较低,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有效满足农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三是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在培训与考试的过程中“放水”,出现一些受教育者其实并没有通过相关考试但也会成为合格的毕业学员。此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还存在培育水平有区域差距、效果缺乏跟踪评价等问题亟待解决[2]。

2.4 信息化水平滞后

在实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教育过程中,很多地方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相对有限。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数据化背景下的教育更是应当从网络培训的层面开展,从内容的有效性、实用性和教学方式的多元性、趣味性等角度,为每一名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夯实基础。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地方开展教学实践时依旧是利用传统授课方式,这种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不仅会对农民朋友提升自我认知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农业领域的发展进步。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应然进路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必须要不断提升现有认知。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各级职能部门以及承办的教育培训机构都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将这项工作列入到“三农”系统工作中来,在突出其核心位置的同时,结合现有人力资源情况做好主体责任的落实工作。此外,一些负责具体职业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要从构建科学有效、可执行的机制入手,对人力资源、农业、社会保障、教育、财政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振兴、职业农民发展夯实力量[3]。

3.1 从基础入手做好软硬件的教学保障

3.1.1 筛选培养对象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育对象,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向、项目匹配等各项工作进行摸底和深入调研,从农业转型以及各项农业综合项目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充分结合新时期农业发展趋势以及农业领域创新需要,从农村中青年劳动力以及未就业大学生中精准地选择一批综合素质高、文化基础好、有较强执行力和探索精神、有提升相关农业技术或营销能力等需要的人员,增加科学知识储备,让他们成为各个地域当中农村职业人才中的中流砥柱,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辐射,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4]。

3.1.2 设置多元化的培训内容

在实际的职业农民培养中,要通过具体的研判和思考对新型职业农民认知、日常农耕内容需求进行考察,结合当地自然情况以及农业发展水平,借助现有资源和现有力量,完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在有的放矢的资源统筹中完成具体的培训内容设置。按需做好培训的分类,在具体的工作中对现有的农民朋友进行农业专业再教育,从根本上对现阶段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实际进行提升[5]。

3.1.3 创新现有教学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挣脱出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各个地域的农业发展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在有效推进农民田间学习的同时,也能够从菜单式教学、岗位式实践以及农业领域孵化等角度进行培养,让每一名农民朋友都能够在认知中不断提升自己,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融会贯通。

3.1.4 做好信息化教学的时间安排与创新

为了使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获得更好的效果,在具体的人才建设中还应当从授课时间和授课方式的角度开展后续工作。

一是各级政府必须科学统筹职业农民受教育时间,从打造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网络学习技术的角度,确保整个教学实践更加灵活、多样,借助网络培训等方式,对农民现有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进行调整,站在智能网络平台的角度完成既定的培养目标。例如,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微课的方式进行客观分析,利用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碎片时间,确保每一名学员都能够在整合现有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现有学习方式和农业实践水平的提升。

二是从授课方式的创新角度入手,结合实际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构进行创新建设,有效利用各种教育储备资源和教学体系配置,充分调动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现有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利用农业科技机构以及相关推广机构公益培训的力量,真正发挥新时期中国教育主体在农业领域中的作用[6-7]。

3.2 多维度完成政府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实际的教育引导过程中,应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管理模式,关注政府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作用。要对参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学员资格进行认证,规范入学条件,加大帮扶力度,通过各种政策倾斜和专业引导,调动当地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基于工作需要开展具体工作。站在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角度,关注和引导每一名培训个体,确保其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更好的认知体验[8-9]。

与此同时,对于属地管理机构和各级主管领导而言,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将专项培训作为工作的终点,而是要充分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实际认知情况以及农业领域发展水平,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后考核以及反馈工作,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后续培养。在政府和校企支援的作用下打造出一条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进步的康庄大道,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鼓励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来,为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情况,引入更多的资源,鼓励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龙头农业企业参与。在关注市场化管理体系以及培训方式的同时,借助订单化、科技化、网络化等手段,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职业写作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我爱的职业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