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黄散调治儿科口鼻相关疾病经验分析*

2022-02-15 16:52陈广坤
光明中医 2022年24期
关键词:藿香防风栀子

王 洪 陈广坤

泻黄散出自于《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山栀子、生石膏、甘草、防风组成,原书记载以泻脾胃伏火,主治弄舌。现代临床研究[1]发现泻黄散可调治脾胃积热证、心脾积热证所引起的多系统疾病,如抽动症、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厌食、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均具有显著疗效。多数医家均认为该方主治脾胃伏火,笔者认为伏火定义有误,实则为脾虚生湿而胃有郁热,浊气在上,则为胀,导致口疮口臭、烦渴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口鼻之病症。笔者从泻黄散主治病症的病因病机、组方及演变进行阐释,以案例加以佐证,以了解泻黄散组方内涵与应用。

1 脾胃伏火之误

钱乙认为弄舌病机是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2]。脾喜燥而恶湿,故脾本无热。热邪乃源于脾虚不运,食积伤胃,腑气不通,生浊气而上逆,宣热于口。其次,脾经循行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脉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郁热循脾经宣热于口,心热鼓动气血散热于面。故脾脏微热,乃胃之郁热。口鼻先受灼热之邪则生热疾,或口生疱疹,鼻部红肿,甚者面生痤疮。

1.1 伏火源于温病伏邪理论首载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引出伏邪温病之说,即感邪未发,至邪盛正虚则发。《中医大辞典》[3]将伏邪定义为“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又称为伏气,而伏气又称为伏气温病。此伏邪既然指温病之戾气,与现代传染性疾病相似,而泻黄散则无戾气之病因。戴天章著《重订广温热论》认为:“凡伏气温热,皆是伏火,虽其初感受之气,有伤寒与伤暑之不同。而潜伏既久,酝酿蒸变,逾时而发,无一不同归火化”。也就是温病之温热指征为伏火表现,伤寒与伤暑为其病因。但是泻黄散虽有热象,却无伤寒伤暑之因。况且钱氏所治小儿之疾,无外感之因,亦无温病之实,故伏火之概念不符泻黄散之病机。

1.2 伏火病位在肺《理虚元鉴》对虚火伏火概念进行了充分的解析:“诸火可补火,诸热不可补火。又他脏有虚火可补火,肺脏有伏火不可补火……何谓诸火可补火?火者,虚火也,谓动于气而未着于形。其见于症,易升易降,倏有倏无;其发也,尽有燎原之势,或面红颊赤,或眩晕厥冒,种种不同,而皆可以温润补肾之剂,以收其浮越,而引归于性根命蒂之中,如此者补之可也。何谓诸热不可补火?热者,实热也,谓其先动于气,久而渐着于形,与烧热之物相似。其见于证,有定时,无定处,无升降,无变迁。其夜间准热、日间不热者为夜热;其里面怛热而皮肤未热者,为内热;其热如在骨髓间蒸出而彻于皮肤者,为骨蒸劳热。此种种蒸热,有清法,无温理补之不可也。何谓他脏有虚火可补火,肺脏有伏火不可补火?盖肺与四脏有别。如肝肾龙雷之火可补而伏,脾胃寒格之火可补而越,心家虚动之火可补而定,惟肺之一脏属金,金畏火克,火喜铄金,故清肃之脏最畏火,此言其脏质也……然或偶然浮越之火,犹不犯此禁,独至伏逆之火,出于阴虚阳亢,火乘金位,谓之贼邪。以其火在肺叶之下,故名伏;以其火只星星,便能使金令捍格,故名逆。凡若此者,症必胶痰固膈,吸短呼长,脉必细而数”[4]。这里明确指出:“诸火可补火,即除肺脏以外”“他脏有虚火可补火”,但这仅限于引火归原,故用“温润补肾之剂,以收其浮越,而引归于性根命蒂之中”。诸热不可补火,此指实热证,尽管热象有种种不同,但宜祛其邪热,故“有清法,无温理”。肺脏有伏火不可补火,伏火属于贼邪,故宜“用清法,无温理,且断不可用补”。同时也可发现,脾胃之火为虚火,不能按引火归元治法治疗,脾胃之火乃先动于气,久而渐著于形,故不可按伏火治疗。

2 泻黄散病因病机

小儿脏腑娇嫩,脾脏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故易脾气不足,运化力弱。又因小儿无自主意识,易贪甜食和饱食而难以约束导致食积,损伤脾胃。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浊气在上,则生胀”。又《素问·经脉别论》载:“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开窍于鼻,口为七冲门之首,且火热有“炎上”的特点,故脾胃虚弱则口鼻先受其害。这类似于“脾瘅”病机,《素问·奇病论》中:“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脾瘅现多指糖尿病。其病口甘,与小儿弄舌口甜腻且干的症状相似;其次,此处的五味入口,多指偏食和过食五类性味食物,故后面所提及的此肥美之所发,即过食导致的肥胖。肥者令人内热也指食停滞于胃而积热,气之上溢由脾所致。治疗以芳香醒脾,以除胃中积滞,又能健脾。

钱氏在阐释弄舌时说:“当少与泻黄散,渐服之。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渐服之。亦或饮水,医疑为热,必冷药下之者,非也。饮水者,脾胃虚,津液少也。又加面黄肌瘦,五心烦热,即为疳瘦,宜胡黄连丸辈。大病未已,弄舌者凶”。说明泻黄散之病症,非实热证,不可泻下。两方均有湿热,胡黄连丸病症较重,故泻黄散稍稍与之,因津液少,不能以利湿而伤阴,应以缓剂。因此,泻黄散之病因,多为脾胃虚,变生郁热,宣热于口,与水湿之邪熏蒸清窍,引发口、鼻、面等部位诸疾。

3 泻黄散证临床表现

因舌为心之窍,络脉丰富,脉络受热而胀,故舌胀紧。因胃不收纳而不欲饮水。舒舌,可缓解口腔热气,临床发现此易刺激唾液分泌,以缓解舌干,有些异食癖患儿通过吃异物增加分泌液缓解口干,和促进胃内食物消化。患者临床症状:流涎较多、口舌溃疡、热气疮、口鼻部痤疮、过敏性鼻炎、口气异味、食积、弄舌、酒糟鼻、多涎、异食癖等属于脾胃虚弱,湿郁上蒸之证。

4 组方机制与内涵

泻黄散又称泻脾散,有醒脾清胃之功,原方组成:“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组方特点取《黄帝内经》“火郁发之”之意。故以防风剂量为最,为君药,以疏散脾胃虚火。臣以生甘草补中益气,又调和诸药,易服;藿香芳香醒脾,清化胃中湿浊。佐以石膏、山栀子泻胃中积热,有健脾清胃热之功。《医方考》对本方见解最真:“唇者,脾之外候;口者,脾之窍,故唇口干燥,知脾火也。苦能泻火,故用山栀;寒能胜热,故用石膏;香能醒脾,故用藿香;甘能缓脾,故用甘草;用防风者,取其发越脾气而升散其伏火也。或问何以不用黄连?余曰:黄连苦而燥,此有唇口干燥,则非黄连所宜,故惟栀子之苦而润者为当耳。又问曰:既恶燥,何以不去防风?余曰:东垣已言之矣,防风乃风药中之润剂也,故昔人审择而用之”。组方在清热应气薄随风而散,不应苦燥伤阴;有湿应芳香醒脾,脾运则湿去,湿去而热无以附则自散。故不宜利湿以伤阴。此脾虚以邪去正自安,不应以补而助火。所谓脾火,乃脾行胃热而已。

组方配伍临床经验:①防风的用量,不宜过大,因小儿属于稚阴之体,防风乃升散之品,有动火伤阴之弊。但是如果面部郁蒸之热较重,可加大剂量,引热外出。如果生石膏和栀子用量较小,难以制约其升散之性,故两药因胃热和食积轻重而加减。②甘草须生用,以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石膏用量须大,可以清胃中积滞的郁火。火去阴复,则舌胀减。③藿香,这个药以口中甜腻的程度决定用量,若口中发甜,可使用到30 g;若口中流涎可以用10 g即可。临床基本组方剂量:藿香叶12 g,生栀子10 g,石膏45 g,甘草6 g,防风20 g。

5 泻黄散演变

《严氏济生方》认为泻黄散主治之病证为脾胃壅实,口内生疮,烦闷多渴,颊痛心烦,唇口干燥,壅滞不食。并在钱氏方的基础上增加了砂仁,增强健脾化湿消食的功效。明代《奇效良方》亦认同此效及组成。这更加确定胃中滞热是泻黄散之因。

《卫生保鉴》载加减泻黄散,即黄连解毒汤加茵陈、泽泻、茯苓,治大人小儿黄疸,退脾土复肾水降心火。此泻黄散,乃肝胆湿热郁蒸脾土,与原泻黄散病机大为不同。但也说明泻黄散以泻法为主,并认为泻黄散为白虎汤去知母加山栀、藿香、防风故海藏云此剂泻肺热。白虎汤乃泻肺胃之实热,若为白虎汤改变而来,且药味变动较大,增加之物以祛风清热利湿为主,但不能说泻黄散就是泻肺热。

《世医得效方》一处治疗脾经有热,口唇生疮,偷针敖等疾,方药与钱乙同,另一处则加砂仁,治疗脾胃壅实,口内生疮、烦闷多渴、颊痛心烦,唇干口燥,壅滞不实。可以看出,脾胃实热为基本病机,《成方切用》载李东垣也说:泻黄散,非泻脾也,脾中泻肺也,实则泻其子。以脾为生肺之上源,故用石膏栀子之类。笔者认为不妥,因脾为生肺之上源,因脾胃是火之来源,故治疗从脾胃是正治,五行母病及子,可致肺热,为火之渐也。但脾胃为本,肺胃标,故《医方简义》卷二在原方基础上加竹叶十片、青果二枚治风挟火、口疮胃热肌热之症,可加金银花、生地黄增强清肺胃之热。这也是重在治本,以釜底抽薪。

《眼科阐微》在原方基础上加陈皮、白芍治疗脾经实热者,上下眼皮内生疮如粟米,或盘筋瘀血等。用手法除后,服此药。此乃健脾平肝,以火从清窍发而越之。《重订囊秘喉书》载钱乙泻黄散组成为升麻、防风、白芷、黄芩、枳壳、半夏、石斛、甘草。以治胃热火郁,及口疮。用药更能体现从脾升清气、胃降浊气之理论,阐释脾胃散清胃热之功效。

从以上泻黄散命名及演变上可以看出,其组成药物以入脾胃为主,功效以醒脾祛湿、和胃清热为主,而非泻伏火。

6 治疗口鼻之疾特色

泻黄散的主治病证为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因脾热弄舌等。临床治疗方面多为口、鼻、咽等五官面部疾病[5],不仅包含钱氏所说的弄舌,主要病症有口腔溃疡、唇疱疹、流涎、口鼻干燥、酒渣鼻、异食癖、舔指等症状。口鼻的症状虽然是有胃热脾虚,但是多数患儿脾胃胀满的症状不太明显,大龄患儿贪吃而无胃胀感,6岁以下患儿多有饱腹吐食等症状。

关于在口鼻部火证方面,应注意实火与脾胃郁积之火的区别。实火有便秘、胃热喜饮较多、身热等症,而脾胃郁积之火则集中在口鼻有热,身无热,无明显大便异常症状,饮水较频而不多,有些患儿无明显喜饮的症状,这与脾虚有湿有关,湿随热上逆于口,故口甘不尽属湿热[6]。再者,脾在华为唇,肺开窍于鼻,口鼻相连而气道相同,互受影响。因此,泻黄散通过健脾利湿、泻胃郁积之热,达到调治口鼻的周围热证及相关病证。

7 案例

7.1 唇角疱疹潘某某,男,6岁。2017年3月4日初诊。素爱零食,少食正餐,患儿7 d前食用大量零食后,两唇角出现小水疱,逐渐增大,服用银黄颗粒后,稍微减轻,但出现腹泻,患儿家长恐过服寒凉伤脾,不料唇角水疱增加。刻下:患儿唇角干疼,口略干但不欲饮,食可,以手置于患儿口前,有较强的热气感,舌微红,苔薄腻,脉滑稍数。此脾虚胃中郁热熏于口唇所致。治当疏散脾胃郁火。处方:防风30 g,甘草12 g,藿香10 g,石膏90 g,栀子15 g。水煎服,3剂,嘱白天适量饮水,宜清淡饮食。第2天已明细减少,第3天已无明显水疱。后开2剂以巩固疗效,处方:防风20 g,甘草6 g,藿香10 g,石膏30 g,栀子12 g。

按:患儿多食辛燥、油腻之物,湿浊内蕴与脾胃,正餐少食而脾虚。虚热之气上冲于口唇,口唇乃脾之窍而生气疱。服用银黄颗粒本可邪气热,因寒伤脾胃,故腹泻。因脾虚而气分之热较重,故重用生石膏辅助防风以清其热,热减而疱祛。

7.2 异食癖陈某某,男,8岁。2018年7月14日来诊。患儿自断母乳后,渐形成吮拇指睡觉的习惯。家长一开始并未在意,后发展为白天不自主吮手指,引起家长重视,经当地检测微量元素和相关常规检查均正常。因担心孩子被嘲笑或导致自卑,在北京某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无异常。专家建议对孩子进行劝诫改变习惯,暂无须治疗。5岁时,偶然发现孩子喜食生米,逐步加重。刻下:唇干有脱皮,不喜饮水,手指甲较短,已凹陷,十指指甲的根部及两侧出现脱皮。患儿每天吃生米3~6次不等,每餐食量可,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滑缓。治以健脾疏热。处方:防风20 g,甘草 6 g,藿香24 g,石膏45 g,栀子12 g,焦麦芽30 g,益智仁6 g。水煎服,7剂。2018年7月21日二诊:患儿未再偷吃生米,饮水也较以前增加,口干减轻。白天吮手指频次明显减少,但晚上睡觉仍会不自主吮吸手指。改原方藿香剂量为15 g,续服14剂。8月4日三诊:患儿偶尔晚上吮吸手指,乃以前习惯所养,因其他症状已无,嘱其服用保和丸以健脾和胃,以固后效。

按:异食癖因其早期为脾胃虚弱,脾虚不能固摄津液而外流,胃有热以嗜食生米消热。后期不良生活习惯渐成。病机为脾虚胃滞,故有留涎吮指,渐以嗜食生米以刺激消化。以泻黄散健脾以收涎消饥,泻中焦之湿浊,则热减而知嗅香,以绝生米。

7.3 酒渣鼻李某,女,12岁。2018年9月16日诊。患者鼻子呈红紫色,其红色脉络清晰可见,肥厚组织增生明显,嗅觉较差,无其他不适。患者喜食辛辣厚味,舌微红,苔薄腻,脉滑。此脾经伏火,湿浊熏蒸鼻部所致。治当健脾祛湿清浊。处方:防风30 g,甘草10 g,藿香30 g,石膏150 g,栀子15 g,焦山楂6 g。水煎服,7剂。二诊:鼻子红紫大减,红色脉络变淡,减防风为 20 g,石膏为90 g,继服7剂。鼻部肥厚组织减轻,嗅觉也明显改善。又服14剂,鼻部基本变为正常颜色。

按:此为喜食辛辣厚腻,导致湿浊上犯,按《黄帝内经》“其在上者,越而发之”之旨。故用泻黄散以健脾祛湿清浊为主,重用藿香以芳香化湿,加大石膏剂量以清中焦之热,加焦山楂以消油腻。

7.4 弄舌舔唇潘某,女,10岁。2019年3月10日诊:患者喜弄舌舔唇,唇干,自觉口甜,体胖,舌淡红,苔薄白,脉滑缓。此脾经伏火,发于口唇所致。治当健脾疏热。处方:防风15 g,甘草10 g,藿香30 g,石膏 60 g,炒栀子12 g,佩兰10 g,莱菔子15 g。水煎服,7剂后,患儿舔唇行为较少,已无口干,体质量减2公斤,自觉中药口味很好,但口中甘甜感减。续服7剂,诸症痊愈。

按:患儿脾虚不能摄唾而多涎,湿泛故体胖。这与患者平常多食伤脾有关。泻黄散加佩兰、莱菔子增强健脾芳香化浊,消积化滞。脾健唾摄,湿祛而体质量减。患儿不觉药苦,而喜其性味,为浊去而脾生津液故矣。

综上所述,泻黄散被常规理论认为的泻脾胃伏火,实为脾虚而胃有郁热,湿生随热熏蒸于头面引发口、鼻等面部诸疾。因患者湿热表现于口、鼻、面部,脾胃症状不太明显,多误认为实火。这与阳明腑实证、三焦火盛之证的全身表现有明显区别。泻黄散配伍取内经“火曰发之”之旨,以健脾以生清气,疏风以散郁热,清胃而湿浊降,可治疗酒渣鼻、小儿流涎、啃手指(弄舌)、口甘、异食癖、唇部疱疹等口鼻等五官之疾,其组成可根据患者的热象、湿浊、食积、脾虚等不同程度,而加减药物和剂量,以更好达到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藿香防风栀子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大楼的防风攻略
藿香正气散——感伤岚瘴俱能除
荨麻疹瘙痒难耐,何不试试防风通圣散
清热消暑山栀子
栀子(赵润怀 摄)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六月栀子香
ZTGC-TD-2011D便携式色谱仪防风处理
简化测定藿香正气水中3种成分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