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笑
(淮安市洪泽区技术改造管理服务中心,江苏 淮安 223100)
伴随着代际变迁,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焦点也在不断转化。从20世纪初期对低成本的追逐以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升级为对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价格、服务等方面的提升,再到产品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实现,创新能力成为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同时,竞争焦点的转变也将制造业变革从最初的设备层面拓展至产线、车间、工厂层面。随着数字化经济的深化发展,工业互联网加速推进,变革进一步拓展到工厂外的产业链环节。伴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制造业成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领域。
2015年以来,我国连续出台智能制造、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和工业互联网等数项相关重大政策,加上网络支撑、平台建设等技术能力快速提升,制造业数字化将推进企业生产和运营的颠覆性变革。同时,我国制造业面临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生产管理效率较低等问题,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共性要求。当前,数字化转型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数字经济治理的相关内容。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要激活利用各种数字要素,对生产方式进行变革,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数字技术,打好转型“地基”,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适用不同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工业企业业务及设备上“云”,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然而,根据相关统计,国内数字化生产转型率仅有13.7%[1],中小企业业务覆盖及转型情况大体为:消费端转型占比44%,零售端占比24%,供应端占比17.6%,生产端占比13.7%。企业的转型需求日益凸显。
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企业信息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部分业务电子操作阶段,即将企业日常量大、重复性的工作由机器来完成,以提高个体工作效率的过程,主要表现在日常管理、生产经营环节等方面的单项应用。二是按照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探索建设阶段,即通过企业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经营活动和改进管理的尝试,广泛开展流程梳理和信息化建设,如建设企业的“资源计划”“生产制造执行”等系统。三是业务和管理的数字化,即应用数字技术,将企业的主要生产管理信息进行整合,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打破“信息孤岛”现象,信息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变化都能做出积极的反应,企业的业务流程获得持续改善。再进一步发展,就可以进入知识驱动型数字管理阶段。例如,在业务流程中开发部署数据模型,实现组织知识的沉淀和流程价值的提升,进而实现企业整体成本降低、效率提升、质量提高等预期价值效益目标,并且可以延伸出新产品、新服务等。以上各个阶段是相互递进的过程,同时会伴随着管理方式发生相应的演变和优化。
传统模式下,企业是以产品为中心,而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变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比拼”,需要具备围绕客户打造多层次体系的组织能力,这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果不进行数字化转型,企业将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客户的需求变化,生产的产品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被竞争对手超越,以致最终出局。企业数字化的内容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标准是企业真正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业务目标达成过程中,可以看到,引入更多的数字化技术后,整个技术支撑平台能够更加高效、敏捷和自动化,更好地支撑业务战略和企业整体战略达成目标。这个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创造了价值,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例如,华为公司为了适应全球化新挑战,提出在未来3~5年率先实现数字化华为,实现大平台支撑下的精兵作战。对传统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和重塑,通过互联网平台应用实现多方用户的满意度提升。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数字化可以拉动低碳化,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所以,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的“助推剂”,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精益化生产,企业管理更趋精细化。数字技术、智能化产品的应用将帮助企业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损耗,减少碳排放,同时还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实现真正的绿色节能生产。例如:我国某自主汽车品牌企业,各类能源使用量巨大,对能源系统的安全、经济和环保要求高。在第三方为工厂提供了低碳能效管理系统后,借助数字孪生技术,通过3D 交互、各类报表等功能帮助工厂管理者快速查看和分析能源数据、主要用能设备运维数据;通过能源系统能力指数化(泛能指数),帮助工厂对能源系统运行状况进行量化;平台打造基于负荷的能源管理策略,提高工厂能源使用效率,为进一步实现碳盘查、碳管理提供数据基础;集成设备运行维护、物业资产管理等数字化应用,帮助厂区管理者以数据驱动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当前,国外厂商基本在关键工业软件、基础操作系统、芯片等技术领域实现了垄断,这就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发展受到他国的制约,而我国能够生产出来的工业传感器、控制产品等,大多集中在低端市场,同时,在控制系统、平台数据采集开发工具等领域缺少核心专利。传统制造业设备的数字化改造需要将装备进行一体化接入,实现互联互通,但是,因为不同装备可能配备的是不同的通信接口或者工业现场总线协议,这就提高了集成互联的难度。数据安全也有待保障,因为工业控制数据如果被篡改,可能出现生产过程发生混乱的情况,严重的可能会威胁我国的基础设施安全,甚至国家安全[2]。此外,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应该是企业的战略转型,是“一把手”工程,在对企业战略进行统筹谋划的同时,还要进行顶层设计。就当前情况看,仍然有部分企业认为数字技术、智能产品的应用就是数字化的转型,没有考虑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对企业的组织、业务、技术等领域都进行相应调整、变革。规划笼统,目标不明,将导致投资盲目、选型失误和管理糊涂,严重的可能系统应变不力,“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运维乏力,甚至业务与系统“两张皮”。部分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不愿意持续投入。这些问题必然影响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交付能力、营销能力、服务能力、应变能力,最终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难以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初衷。
目前,我国的数据标准体系还不健全,制造业企业每天产生和利用大量数据,但是,各类数据的格式差异较大,不统一标准就不好兼容,也不易转化为有用的资源。虽然,目前已有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等多个从事相关标准研发的机构,但数据标准体系市场接受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仍需加强,只有在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实现国产替代,才能真正夯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基础。同时,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鼓励扶持政策需要不断完善,政府需要让企业了解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进行“大病治未医”的转型升级,同时各项保障措施也须不断跟进。
1.加强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完善支持鼓励政策,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当前,部分企业管理者没有真正地理解企业数字化的含义。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更要在区域范围内营造数字化转型工作氛围。在具体扶持政策制定上,须切实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多级配套,形成政策叠加效应;鼓励金融企业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积极开展政策宣贯、专题培训、专家现场行等活动,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和引进数字化人才和团队。
2.推动工业数据标准制定及应用,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建设,促进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工业数据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梳理现有国家标准,适时将成熟的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加快推进制定各类工业装备的接口、控制器、仪器仪表等的协议和数据的国家统一标准,以实现不同设备的互联互通、不同种数据的信息共享。加强制造业企业的数据安全自查、检查工作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建立适合企业的数据治理机制,推进企业数据等级保护工作。
3.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根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实要求,增强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发展大数据技术,帮助企业提高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重塑企业运营决策模式;发展云连接、物联网、机器人技术,帮助企业建立自动化的工作流程,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帮助企业开发各种业务场景下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助推企业的预测性计划,实现流程上的快速响应。现有信息基础设施仍须加强服务,加快推进基于明确需求和应用场景的5G建设。
目前,政府部门要围绕工业企业“智改数转”需求,加快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壮大,对企业进行诊断咨询,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云上平台。
企业所有部门、所有人在各个层级、各个价值链上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采用数字化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流程数字化等),由此来改变运营方式,实现深刻而显著的现有和新兴业务价值,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4]。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性、系统性的工程,企业应当采取不同速度、层级的数字化转型,在符合企业实际的合适范围内提升自身数字化能力,最终实现成长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分阶段建设和螺旋式发展。整体来看,可以按照以下的实施路径,分四个阶段建设。
1.数字化转型诊断。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力调研、数字化准备度评估及成熟度分析等方法,企业应进行自上而下的数字化转型诊断,证明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数字化转型是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承接和重构,需要承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明确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企业目前具备哪些战略能力,数字化技术和IT基础设施水平怎样,能否形成良性自循环的数字生态系统等,都需要全面、系统地考虑。
3.数字化转型行动实施。企业须从观念到能力展开内部改革,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数字化转型实施的具体路径,明确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发展阶段,形成落地性方案。例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实施了许多本地系统及Saas软件,这些IT基础设施的变化会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影响。数字化转型行动实施不是完全置换IT基础设施,而是需要基于企业的IT基本情况、可投入资源以及转型目标,选择适合的转型行动,根据企业数字化需求的优先级排序,制定、实施切实可行、高效率的行动方案。
4.数字化生态构建。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实现企业持续增长、长效化运营,因此,需要链接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生态闭环。也就是在明确了生态企业价值、确定了利益分配机制下的企业内外全数字化生态构建。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下行轨道,新冠肺炎疫情“连带效应”使制造业企业面临生存危机,降本增效诉求凸显,企业亟须数字化变革,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加快,赋能产业链各个节点,使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可能。数字化转型为企业不断成长与增值保驾护航,是企业度过拐点期的重要方式。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它将增强制造业竞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将助推我国抓住发展主动权,抢占国际经济竞争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