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提升小众期刊传播力的若干思考
——以《黄埔》杂志为个案

2022-02-18 01:19◎曹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黄埔军校黄埔杂志

◎曹 燕

(《黄埔》杂志社,北京 100075 )

融媒体时代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深度融合,以及网络时代各种新技术手段的加入,让媒体信息在制作上由专业化逐渐趋向平民化,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元,在传播时效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服务形式上由广泛撒网式供给变成私人定制式,这些变化都给传统媒体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其中,小众期刊的读者群体具有某些共性,但数量相对较少,传播力首当其冲受到严峻的挑战。《黄埔》杂志创刊之初,就明确了“为黄埔同学立言 为祖国统一尽力”的宗旨定位,读者群体主要是黄埔军校同学、亲友以及研究黄埔的人员,属于非常典型的小众期刊。本文拟以《黄埔》杂志为例,从政治的高度、内容的深度、传播的广度、故事的温度,探讨融媒体时代下提升小众期刊传播力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小众期刊守正创新、化危为机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坚持政治的高度,把握杂志办刊的方向

期刊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不但影响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还关系党和国家大局,关系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必须始终在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善于把政治原则、政治要求体现到编辑出版工作中。1984年6月,黄埔军校同学会在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下,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其宗旨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主要任务是: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政策,团结祖国大陆的黄埔同学,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促进两岸交流交往,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年后,由其主办的《黄埔》杂志于1988年6月创刊,邓颖超同志题词“高举爱国主义的火炬,为祖国统一作贡献”,时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徐向前元帅亲自题写办刊宗旨——“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显而易见,《黄埔》杂志诞生34年以来,在宣传中央方针政策、弘扬黄埔精神,激发广大黄埔同学及其亲友的爱国热情,推进祖国完全统一方面,发挥了非常独特而又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引领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推进祖国完全统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仍然复杂严峻。《黄埔》杂志要进一步提高传播力,必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切实把准办刊的政治方向,努力发挥刊物的特殊优势作用。

一方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中央对台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政治站位,要求我们不但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基本方略,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还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唱响统战声音、凝聚人心力量来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做好局部工作为全局工作增光添彩。在2013年8月党中央召开的有关宣传思想工作的全国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宣传思想战线的基本职责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宣传思想战线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谋划工作所要围绕的中心、所要服务的大局,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为此着力,工作成效也要以此作为评判的根本标准。因此,《黄埔》杂志不管是主题策划、栏目设置,还是约稿写作、稿件把关等,都要始终着眼当前大局,始终高举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的旗帜,始终把政治效果、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找准刊物定位,以弘扬和传承黄埔精神为切入点,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的政策举措,着力为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广泛凝聚人心、积极汇聚力量。

另一方面,始终坚持“政治家办刊”,进一步严格政治标准。把牢政治方向,始终把政治效果放在首要位置,坚持质量第一,坚持党管出刊,增强为党办刊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宣传新闻出版工作的纪律要求,不断健全完善杂志采编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要健全杂志的内容导向管理制度,从采访、约稿、选稿、编辑、审核、印制、校对,每一道关口都应慎之又慎、细之又细,特别是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稿件中涉及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等政策都要与中央精神对标对表,绝对不能出现不准确、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表述;关于黄埔历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宣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与党史、军史权威论述对标对表,坚决杜绝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和侵蚀。根据有关方面的部署要求,用好杂志这个平台,组织专家学者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予以深入揭批、坚决反击和驳斥。

二、挖掘内容的深度,培育以黄埔为鲜明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不管媒体传播形式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决定其传播力的核心因素,新时代的期刊仍然是“内容为王”。《黄埔》杂志是黄埔军校同学会的会刊,系海内外唯一以黄埔命名的期刊,拥有黄埔同学及亲友的人脉资源,加上各级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组织依托,与有关文史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广泛联系,在黄埔史料的系统性和权威性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黄埔》杂志充分挖掘黄埔校史、抗战历史以及黄埔名人的相关史料,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先后推出了“我的军校生活”“我的黄埔前辈”“中国远征军”“台儿庄大捷”“常德会战”“共同记忆之黄埔军校”“英魂壮山河——纪念上高会战胜利80周年”等栏目以及“抗战中的黄埔师生”和“黄埔军校分校概览”为主题的系列特别策划,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新的形势下,要大力推进期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三个方面着力优化以黄埔为鲜明特色的原创优质内容建设,不断提高杂志的可读性和影响力。

一是黄埔校史。黄埔军校是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自1924年创建后,作为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以挽救中国危亡的新型军事政治院校,开始了它的辉煌发展历程,在大陆先后经历了黄埔时期、南京时期、成都时期,期间还开设潮州分校、长沙分校、南昌分校以及在洛阳、武汉、成都、广州、昆明等地开设的以第一等序数表示的九个分校。黄埔军校坚持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以及“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之以主义及政治观念”的治校思想,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军校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思想的发源地。193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把抗日红军大学建设成像黄埔军校一样在革命中起重要作用的学校,我们办抗日“红大”,就要像黄埔军校一样培养一批人,最终完成革命的历史使命。后来,毛泽东同志又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黄埔军校广大师生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在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载入史册的不朽战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许多内容尚待深入挖掘,广泛宣传。

二是抗战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中,在国共两党军队中任职的黄埔师生有20多万人,包括战区的司令长官、集团军的总司令,以及军、师、旅、团长等各级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其中有200多名担任师长以上职务。他们指挥着全国2/3的精锐之师,驰骋疆场,浴血奋战,先后参与了东北抗联战斗、长城抗战、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南京保卫战、台儿庄大战、百团大战、长沙会战、滇缅之战等,抗击日本侵略者。英勇就义的赵尚志、赵一曼,血洒淞沪的黄梅兴,“八百壮士第一人”谢晋元,血溅昆仑关的郑作民,“民族英雄”刘志丹,长眠太行山的左权,取义常德的彭士量,魂断异乡的戴安澜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抗日英烈都出身于黄埔。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军队与侵华日军共展开22次大型的会战,1 117次中型的战役,还有28 931次小型的战斗,黄埔师生几乎无役不从,并且牺牲巨大。黄埔第三期毕业生宋瑞珂回忆说:在3个月的淞沪会战中伤亡的连排长共有数千人,其中大多数是黄埔生。可以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印度缅甸战场,无处不留下黄埔师生的英雄足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无处不洒下他们的报国鲜血。黄埔师生在抗日战争中的巨大贡献为世人所公认,抗战史与黄埔史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三是黄埔名人。黄埔军校是一所“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新型军事学校。曾经,“到黄埔去”的声音响彻大江南北,全国的青年才俊从四面八方涌来,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和艰苦的学习训练,淬炼出炉的许多黄埔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是东征、北伐、抗战的中坚力量。除此以外,黄埔军校还经常聘请当时的各界名流、社会贤达为学生演讲或授课,就连鲁迅先生都上过黄埔岛为黄埔学生做过演讲,他们都与黄埔军校发生密切的联系,其中蕴含着不少生动感人的历史故事。

三、拓展传播的广度,探索多渠道多形式放大“声量”

融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期刊既要追求内容的深度,又要拓宽渠道的广度,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媒介载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近些年,《黄埔》杂志社探索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搭建APP平台等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取得了一些进展。今后,还要坚持践行“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理念,进一步拓展传播的广度、放大杂志的声量。

一是资源通融。与研究黄埔历史、抗战历史的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打通资源共享的壁垒,梳理和整合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建立“中央厨房”式的采编架构为目标进行重新配置,实现资源共通共享利用最大化,为《黄埔》杂志加快融的步伐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是内容兼融。融媒体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内容表达方式之间的界限,实现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各种媒介元素相互交融的多元表达。但多元表达并不是复制内容,在表现形式上进行的简单转换,而是综合利用各种媒介元素的优势对内容进行创新加工,乃至重构。《黄埔》杂志采编工作要根据内容兼融的要求,利用传播分众化、精准化的特点对内容进行定制式创造,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三是宣传互融。按照宣传互融的要求扩大杂志的影响力,既需要借船出海,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各类短视频平台以及微信、微博等移动传播手段,同步推出杂志社的重磅文章和特别策划;也需要自建平台,着力打造好杂志社自己的微信公众号、APP平台,并与全国统战系统其他新媒体平台加强沟通协作,形成传播统战好声音的宣传矩阵,全方位拓宽传播渠道。

四是利益共融。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如何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媒体人不变的追求。一方面可以与部分自媒体特别是文史类大V的电商社群进行合作,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对《黄埔》杂志进行推介销售;另一方面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拓展和完善阅读杂志的知识付费体系。

四、保持故事的温度,做实联系黄埔亲友感情的纽带

1994年6月,在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江泽民同志亲自为纪念大会题词“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2014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坚持以黄埔精神为纽带,着力增进两岸民众在文化上的认同和对民族的认同。如何发扬黄埔精神,进一步发挥黄埔精神在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中的重要作用,讲好黄埔故事无疑是最佳途径。实际上,讲好故事是新闻传播最为有效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文史类期刊尤其如此,故事中有哲理、有文化、有味道,故事的温度往往决定着期刊能否直击读者的心灵,引起大家的共鸣。近年来,《黄埔》杂志先后开设了“人物春秋”“百岁黄埔老人”“我的黄埔前辈”“黄埔人生”“黄埔后代”“情系黄埔”等栏目,其中有浴血奋战的大故事,也有爱岗敬业的小故事;有英勇豪迈的报国故事,也有儿女情长的爱家故事;有远去的东征北伐故事,也有当下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故事,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2024年,即将迎来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和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围绕这些重大历史节点,《黄埔》杂志可以策划推出一系列具有历史深度的重磅文章,组织力量精心撰写一些有内容、有深度、有温情,让读者想看、爱看、引起共鸣的黄埔故事,面向海内外进一步做好黄埔精神的宣传工作。

进一步讲好黄埔故事,要立足核心定位,突出讲述黄埔人前赴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统一和富强而不懈奋斗的故事,同时讲好天下黄埔一家亲的故事,讲好黄埔精神代代传的故事。要注重以小见大,善于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捕捉有关黄埔的重要事件、重点人物,以小切口讲好有血有肉、引人入胜的故事,反映黄埔师生、黄埔亲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还要坚持情理并重,故事并非很大,但寓意应当深刻,讲述黄埔人黄埔事,要突出黄埔师生、黄埔亲友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持续奋斗,刻画出一个个爱国革命、可亲可爱的黄埔人物,书写出天下黄埔一家亲、黄埔精神代代传的生动画卷。

猜你喜欢
黄埔军校黄埔杂志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黄埔老兵陈生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杂志介绍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何顿《黄埔四期》夺冠
杂志收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