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红现象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

2022-02-18 03:29张甲田曹蕾
科学咨询 2022年13期
关键词:话语权网络空间话语

张甲田,曹蕾

(1.南京工业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2.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南京 211816)

一、背景

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渗透到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俨然已成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已达9.89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8.73亿人,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88.3%,青年学生占主导地位。网红正是借着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的兴起而不断发展壮大,其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对党、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青年是重任在肩的未来建设者,青年作为互联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识形态教育直接关乎国家政权的安全、稳定和发展。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切实认识到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紧跟党的步伐,以“四个自信”为理论指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1]。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界定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说法。郑元景指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现实社会的统治阶级或权势集团借助网络平台引导、调控意识形态话语的自由和能力,压制其他话语的表达,从而牢牢掌握国家意识形态领导权[2]。意识形态是思想观念的上层建筑,而网络意识形态则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因此,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从本质上说就是建立意识形态在整个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威,使得网民广泛地认同和自觉地支持他们所表达和反映的主流价值观,从而能够对网民的意识形态和言论行为都会产生长期、持久稳定的社会影响力、支配能力和社会凝聚能力[3]。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思维活跃、缺乏社会阅历和独立判断思考的能力,极易被经过学术化包装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所迷惑,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有蔓延之势。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清晰认识到加强和构筑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已成为高校牢牢把握办学方向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特征

1.虚拟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日趋社会化,互联网和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体也由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机构如国家、社会、学校等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话语主体也具备明显的匿名性、隐蔽性等特征。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内容是现实社会中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和社会需求的真实反映和有效延伸,因此并非虚假和虚无的,意识形态话语通过网络社会的不断传播、发酵和相互作用,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认知体系产生反作用,从而影响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构建。

2.多元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原本以报纸、期刊、广播等为主题的传统媒体生存空间遭到严重挤占甚至替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空间由现实社会逐步平移到虚拟网络社会,在网络环境下,以自由、开放、平等、共享为内核的网络文化让网络话语的主体实现了从“精英阶层”向“草根阶层”的下移,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打破地域、时间和空间限制,各种类型的意识形态不断地博弈斗争,话语呈现方式缠绕交织、错综复杂,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

3.自由交互

网络空间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实现了话语主体的自由交互和话语方式的自主化、个性化。传播的客体,即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受众也从传统的被动式灌输转向自由式获取,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内容、形式、方法。当今社会人们以碎片化阅读为主要信息获取方式的自主选择必然造成信息的不完整性和去系统化,主客体之间的自由交互由此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接纳和冲突对抗,形成自由交互、纷繁复杂的局面。

三、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存在问题和挑战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各级党委领导下虽整体向上向好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

(一)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减弱

新时代网络科技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众多的传播平台,网络新媒体正深深地改变着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认知途径。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匿名性、多元化等特点使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威性逐渐弱化。在人人都能发声的网络虚拟世界,多元的社会思潮、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娱乐至死的网络文化钝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网络领域中不同程度地出现地位边缘化、内容空泛化、形式标签化,进而导致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失语”“失踪”“失声”等现象[4]。一些网红博主为了博人眼球、增加流量从而获取经济利益,其传播的内容往往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蚀着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得部分学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疏于学业和自身精神世界的建设。

(二)高校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淡薄

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尚不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判断力不足。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中,各种错误的信息和社会思潮在网络上发酵、传播和导向,容易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造成负面影响。另外,虚拟的网络环境使得高校教育生态环境逐渐复杂化,QQ、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受大学生追捧和喜爱的社交软件和自媒体飞速发展并广泛普及,使高校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把控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导致高校师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不足,认同感进一步降低。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安全教育环境建设不足

新媒体传播平台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征,如抖音、微博等网络传播平台的兴起,使得部分大学生越来越偏爱“短平快”的信息,抵触传统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融入网络图片与文字,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官方语言多、学生话语体系少,上级文件多、生动内容少,单向阅读多、相互沟通少等问题,缺乏与大学生的双向交流沟通,导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互联网时代社会相脱节,教育陷入到无计可施的尴尬境地。

(四)网络技术监管力度不够

高校网络思想教育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需要网络监控技术的支持和帮助。由于信息壁垒的弱化以及国家和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力度不够,西方价值观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渗透到大多数年轻人中,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认识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需要不断更新和加强网络安全监控、信息过滤筛选等技术力量,防止错误的价值观和思潮对高校网络思想教育产生负面转移效应。

四、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探究

(一)强化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影响力

互联网是当今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必须抢先占领并掌控自媒体与网络空间阵地,才能拥有网络意识形态的发言权和舆论主导权。面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去中心化”和“泛中心化”,高校必须要根据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网络空间传播的范畴,用主流价值观来引导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学生所思所想和关切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敏感捕捉并深入地解读,通过各方载体引领青年思想,形成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

(二)加强话语主体的队伍培养与建设

高校宣传部门和思政队伍是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责任主体。辅导员作为在高校思政工作一线的重要力量,应主动贴近青年、深入青年,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探索适合青年学生的话语体系,采用深受青年喜爱的表达方式,重视思政队伍的专业理论培训和技能训练,从而加强教育的实效性和亲和力。高校宣传部门要巧用善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平台解答学生困惑,引导正确的网络舆势走向,增强网络思政的感召力,以达到润物无声行之有效的目的。发挥学生党员、青马学员、学生骨干的青年力量,培育领导青年的社会主义舆论领袖,消除网络意识形态的潜在隐患,培养一支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的青年学生干部队伍,通过网络正能量声音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凝聚和涵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宣传部门与辅导员可适当向学生分享推荐积极向上的网红,注重培养正面“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加强正面引导凝聚学生的思想共识。

(三)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安全教育的监管水平

由于网络信息的交互性、复杂性和匿名性,对信息的前期监管和审查工作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也加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的难度和网络舆情监管的难度。此外,一些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环境的建设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网络技术滞后等因素使网络工作队伍建设、网络安全预警机制未能全面落实,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缺乏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使高校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被弱化和消解。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高校必须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广度、维度和效度的治理,形成立体全面、多角度、深层次的综合治理体系,切实做到传播前期严审查、中期重监督、后期勤反馈,保障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四)构建网络新媒体矩阵,丰富青年网络实践内容和形式

高校网络传播能力决定了青年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覆盖面,高校应充分利用好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短视频、直播、微电影等网络方式,向青年展示和传达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改变传统意识形态内容的抽象性和单向性等特点,以更加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更加丰富的趣味性吸引广大青年的注意力,打造多元化网络文化产品和以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网红”,为青年提供双向互动式广阔教育平台[5]。高校要加强阵地建设,利用在社交平台上构建多元化新媒体岗位,抢先占领青年学生广泛聚集的网络社群作为思想教育阵地。高校应充分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努力从热点事件、重要纪念日中找准意识形态教育切入点,激发青年学生思想共振点,创新出更多接地气、有内涵、形式新颖的优秀网络作品。高校要丰富青年的网络实践形式,调动学生网络互动积极性,开展选拔、展示等多种网络文化建设,将网络文化引入校园,为青年表达价值主张提供平台和机会,有效地将青年的才华和期望结合起来。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能否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这一主战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随着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和传播格局的不断转型,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和表达思想的主要载体,也必将是今后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如何应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国内外双重挑战,是高校思政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创新管理为保障的高校新媒体传播体系,打造具有高效传播力、强大凝聚力和核心引领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阵地,对高校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网络空间话语权的现实需求。

猜你喜欢
话语权网络空间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