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四史”研究

2022-02-18 03:29潘峰
科学咨询 2022年13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历史

潘峰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共同构成了“四史”,在思政课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显然,要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加强“四史”学习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当积极采取相关策略,让“四史”学习教育精准融入思政课程当中,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引领大学生更好发展。

一、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增进大学生群体的使命意识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为了让大学生群体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则是一个必要的途径,通过学习“四史”,学生能够更好了解历史,知道我党艰苦奋斗的心路历程,了解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由此,大学生群体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扬“四史”中体现的优秀精神,身体力行,以践行自己的光荣使命。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正确的历史观是大学生群体能够积极有为的关键基础条件,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学习“四史”内容则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四史”,学生能够对我国百年以来的发展有更为明确的认识,认识到中华民族如何在党的引导下,由羸弱逐渐走向富强,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认同感[1]。

(三)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当前,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国交流愈加频繁,越来越的外来文化涌入国门,大学生会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不利于三观的形成与发展。而通过学习“四史”,大学生群体能够深刻感受到我国当今各项成就的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避免受到一些外来意识形态的干扰影响[2]。

(四)推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立德树人”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在践行素质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而这就离不开“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当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的情况下,为避免一些信息给学生带来不利影响,加强“四史”学习教育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四史”的学习,学生能够感悟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认同和拥护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始终贯彻爱国精神。由此,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就得以真正实现。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四史”教学的困境

(一)学生思想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熟,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显著影响,尤其是新媒体行业的高速发展,无声无息地侵入人们的生活和娱乐,其中部分自媒体为了博人眼球,难免会拍摄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来引导人们辩驳、互动,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容易受到怂恿、鼓动,因此个别自媒体的影响不容忽视。从目前来看,高校内部已有少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受到了个别自媒体不良信息的影响,这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无疑是背道而驰,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四史”学习教育着手,引导学生的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帮助受影响的学生积极转变观念。

(二)思政工作者能力水平存在差异

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并非只是思政课程教师的任务,而是需要党政管理干部和学生辅导员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但从目前来看,仍有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的建设较为欠缺,一些辅导员缺乏思政专业的工作经验,成功的教育经验更是少之又少,甚至个别高校的辅导员岗位成为了解决家属就业的岗位,这必然会导致高校所开展的“四史”学习教育流于形式,而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大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素养也难以得到提升。

(三)思政教育模式尚不丰富

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如何将“四史”学习教育的内容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四史”教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但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采用照本宣科的讲解方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所学知识,虽然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也能够掌握基本的“四史”知识,但这种方式较为呆板,本质上仍属于应试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相悖,学生在思政课考试后,往往将这些知识束之高阁,最终逐渐遗忘。为此,在今后的“四史”学习教育中,应当寻求学生学习上的突破,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翻转课堂等形式,将学生的“四史”学习教育提高到理解和应用的层面,消除“识记”层面的不足。

(四)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当前大部分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四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相关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明显的“各自为政”问题,缺乏各部分的协调与配合,更多是将“四史”作为辅助资源引入到课堂中。但是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限制,各门科任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没有进行有效衔接,导致学生所接受的“四史”知识更多是零碎的,甚至部分课程中引入的“四史”内容还存在零散、重复等情况,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架构。

三、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四史”的有效策略

(一)“四史”学习教育要与重要历史事件相结合

由于“四史”中包含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人民解放和改革开放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应当重点突出这些历史事件,让教学更具针对性。为实现这一目的,首先,思政课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明确教学思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四史”中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充分发挥“四史”学习教育意义。面对“四史”中大量的历史资料,教师要抓住重点,选择一些重大历史性事件来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发展历程、结果和影响等内容进行较为详细地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才能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前进”,并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苦奋斗历程,感受当今建设成就的来之不易[3]。

其次,教师还要根据“四史”的发展线索来开展教学,在该环节中穿插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和传播等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入中国并在实践中得以中国化。通过这方面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四史”,并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让“四史”学习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二)积极整合“四史”方面的课程资源

目前,尽管在高校思政课程方面对于“四史”学习教育课程并未单独设定,但实际上高校的思政课本中已经包含了“四史”的相关内容,特别是马原和毛概两门课程中的很多章节都充分体现着“四史”学习教育的要素,无形渗透在教学的多个方面。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政课本上的“四史”内容,通常只是从各自课程的教学目的出发,不仅较为浅显,而且内容分布上也较为分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不足,如不进行整合,那么学生对于“四史”也就无法做到系统全面地掌握,自然也就无法对“四史”形成完整的认识。为此,高校应当发挥协同平台的作用,将这些“四史”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打造专门的“四史”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些内容做进一步深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四史”教学的效果[4-5]。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除了课上的教学之外,高校还应当发挥课下“第二课堂”的优势,来对课上教学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由于课上的教育主要为理论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因此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则要注重实践教育的作用,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具体来看,首先,高校可开展与“四史”有关的主题讲座和培训活动,邀请党史学习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或是社会上的先进模范人物来参与到讲座和培训中,让学生提高对“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了解更多与“四史”相关的知识点,以实现知识的积累及学习视野的拓展。其次,高校可开展以“四史”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红色纪念场馆、烈士陵园等场所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历史的发展,并真正将理论知识外化到具体实际行动当中。最后,有条件的高校要发挥互联网在信息上的优势,构建“四史”教育咨询平台,将该平台为师生之间构建交流的“桥梁”,从而为师生之间提供更多的沟通机会,及时解决部分学生在思想和学习等方面的困惑,帮助更多的学生学习“四史”,并使“四史”学习教育能够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四)对授课形式积极创新

在以往的思政课程中,很多学生对于思政课程兴趣索然,多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并未进行深入学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政课程的授课形式较为落后。如果在“四史”教学中仍然沿用以往的授课形式,则同样不会起到较好的效果。为此,在思政课上的“四史”学习教育中,必须突破以往传统授课模式的局限,对授课模式进行积极创新。具体来看,首先,要在知识层面予以创新,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重大历史事件,还要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细化,发掘出其中的重要文件和典型人物事例等内容,避免课本上单纯的抽象理论可能带来的乏味情况,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通过介绍先进模范的事迹,让学生深度思考,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先进模范的优良品格,学会面对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知识层面的选择中,也可不局限于历史案例,还可融入学校发展史一类的内容,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知新中国发展给高校的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其次,要进一步扩充教学形式,不应拘泥于课堂上的90分钟,而是要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以“青年大学习”等平台来开展线上学习,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四史”知识来自行制作宣传视频,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思政课程教育融入“四史”学习教育之后真正发挥实效。

(五)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因此,要确保“四史”学习教育能够有效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关键。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四史”学习教育绝不只是单纯的历史学科,其往往还与教育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然,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四史”学习教育的职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充电”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和实践,将所学到的“四史”知识积极转化为教学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自身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积极运用“榜样”效应,为学生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清楚“四史”知识,并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六)坚持唯物史观,消除历史虚无主义

现代社会是思想文化潮流多元化的社会,这固然有利于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其已经渗透到了高校校园内,且往往较为隐蔽不易察觉,这对于正处于塑造价值观、历史观和国家观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高校和教师的注意。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帮助学生以科学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历史,促进唯物史观的形成。具体来看,首先,教师在“四史”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要引导学生以辩证法进行看待,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以及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多方面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多面的历史。其次,教师在使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之前必须进行仔细地甄别,原因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参差不齐,对于某些历史事件和信息资料缺乏辨别能力,对此,在教学中最好选择正规出版的文献和档案资料,并与统编教材进行结合,在确保客观准确的情况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四史”的学习当中。最后,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唯物史观的知识点,正确处理“史”“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必然选择。

四、结束语

总的来看,“四史”学习教育是当前思政教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大学生群体所必须学习的知识。为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四史”知识的融入,并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四史”,让学生在学习“四史”后,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为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历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