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

2022-02-18 03:29汪慧琴
科学咨询 2022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长教学模式

汪慧琴

(甘肃省和政县松鸣学区国英小学,甘肃和政 731200)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教育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具有心理状态波动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特点。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对他们开展个体化和分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帮助学生们能够在校园学习中与其他同学进行友好的互助协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相对比较单一,大多是以教师独自讲解理论知识的传输教学模式,要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地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还要不断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们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有效评估,保持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心态。

一、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影响了学生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实效性。

首先,目前专职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质人才还相对比较匮乏,许多学校也并没有开展定期成制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任务多是让班主任或者其他科任教师进行兼职负责。教师的教学负担本身就已经非常繁重,让这些未曾经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的教师额外地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起到帮助学生们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效果,反而可能进一步加重教师的工作压力,影响教学效果,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情绪。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具备专业性质的教学科目,对学生开展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要配备成套的教育体系,如学校需要设置长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可以通过积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人才,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职岗位,以专人专事的制度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其次,部分家长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没有予以相应的理解支持,许多家长都认为学生进入学校唯一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文化科目和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他们不能够正确理解每个学生都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向家长寻求帮助时,也得不到相应的关爱指导,自然也就容易诱发深层次的悲观消极情绪。目前学校班级中开展的心理教育课程并没有统一规范的体系,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评估和教育策略开展也没有进行有效的个体化区分,教师多是年复一年地重复纸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内容,而没有从学生的个体化情况去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泥淖之中。家长、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亲近的成年人,教师、家长要放下在教学过程中成年人、领导者的权威身份,而是要俯下身去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绪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调整习惯,让学生能够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1]。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行,教师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势必从传输学生课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学习负担、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核心素养。教育部明文规定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要对学生开展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并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帮助学生在青少年这一关键成长教育阶段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逐步成长为独立面对生活起伏的向上青年。在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一方面学校可以减轻班级内的功利化学习氛围,教师、学生都可以从沉重的文化课目课业压力中释放出来。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工作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化身心状态上,教师也可以更加大胆积极地应用各种创新策略,来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多样性,如有效引入信息技术、开展分层次教学和建立家校合一的沟通教学模式。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水平也可以在开展深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在接受了成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也可以及时地对自我和同学的身心状态进行评估,校园内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改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青春期的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在他们的心中播撒下一颗积极向上的阳光种子,将使他们受益终身。而学生也可以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地参与自主创新和团队实践,如教师可以在校园班级内组织心理健康状态评估调查和心理健康知识比赛,让学生们通过各司其职地完成活动策划、组织和有效评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核心素养。学生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习得的实践技能也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其他科目的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和独立创新的教学理念也就得到了有效贯彻[2]。

三、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以学生为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既是一个经典不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教学模式。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家长就要坚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的主体地位返还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提出意见反馈,充分感受到身为独立个体被尊重。

首先是学校要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模式的建立,如学校可以引进专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保证学生们能够接受到专业有效的课程教育。同时,学校要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进行评估调查,既要保证教师的工作负担不能太过繁重,又要确保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学校还要积极引进各种硬件设施设备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改革提供基础保障。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断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关的培训讲座来提升教学水平。

只有学生才是对教学模式有效性的第一评价人,教师要组织学生们对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进行民主讨论,让学生们都来说一说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看法意见。如如何评价一个人是否处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或是否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占比应该是多少;学生们在课后能否有相应的精力去参与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教师、家长是学生身边最亲近的成年人,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家长在生活工作中做好相应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地开展健康的心理教育,为学生在家庭、校园中塑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当进行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后,教师还要再次对班级内的学习情况进行摸排调查,学校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情况当作一项常务工作来抓,要在校园内树立起保持心理健康、快乐成长的教育旗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家长要更多地去充当一个倾听者、帮助者,而不是所谓的知识传输者或领导者。开展心理课程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评估自我心理情况并进行及时调整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论考试中取得好的考试分数。因此,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应试考试成绩的要求,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将课堂所学心理健康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来不断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让学生们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3]。

(二)开展分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如果只是一味地给所有学生都采用完全相同的心理健康教学策略或是布置类似的课后作业,不仅不能够起到保持学生身心健康状态的积极作用,反而可能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课业压力,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要有效地开展分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摸排调查和动态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谈话和与家长沟通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每个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重要的是教师、家长要让学生感受到身为独立个体的被尊重,才能让他们打开心扉进行倾诉。教师要让学生和学生家长理解,对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校园中茁壮成长。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时切不可简单粗暴地以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来进行划分,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意愿。

同时,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层次划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引导暂时处于低层次的学生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争取早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小组中,同时还要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自我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去帮助其他同学,在校园班级内营造出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例如有的同学平时就非常乐观开朗,教师可以让他在实践活动中更多地探索如何应用课堂所学进行推广实践。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基础组、普通组和拓展组进行分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们在符合自我实际情况定位的学习平台中不断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例如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状态评估问卷的教学时,可以让基础组的同学自己做一做这套问卷,探索思考问卷中问题与选项设置的合理性,如“你最近睡眠状态好吗”,选项可以设置为“很好”“还可以”“一般”“不好”,而相应的选项背后代表的意义又是什么;对于普通组的同学,教师可以让他们将国际通用的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进行比较,看一看有哪些经典问题都设置在问卷之中,让学生们说一说这些问题代表的具体意义,如睡眠状态、交友状态;而对于拓展组的同学,教师可以让他们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自主设计一套反映心理状态的问卷,让学生们到街头去让其他人进行心理状态评估,看一看自主设计的问卷能否准确反映人们不同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开展分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积累和实践技能训练[3]。

(三)建立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家庭都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来进一步促进学生们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取积累。首先是教师、家长要保持长期有效的家校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电话沟通和家长会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反馈,要让家长、教师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中的学习成长情况。教师可以定期地邀请家长到校参与相关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家长来完成学生自主设计的心理健康状态调查问卷,让家长感受到学生的成长进步,或是组织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寓教于乐地参与各种趣味小游戏或是知识问答。教师也可以通过向学生传输心理健康教育视频的方式来让学生以一种更加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家长在家庭中可以通过开展“分享交流会”的方式来促进亲子和谐关系的构建,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畅所欲言地说一说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快乐或烦恼,如父母可以向学生分享自我在工作中遇到的趣事和工作流程,学生也可以与家长分享在人际交往或是校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疑惑[4]。

要打开正处于青春期中小学生的心扉,首先是教师、家长要放下成年人的自尊骄傲,将学生视作独立的个体,用真心去关爱照顾他们。当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如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到校参与总结大会,让学生们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来总结学习情况和成绩表现,既可以让学生家长感受到学生的积极进取和不断进步,又可以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同读一本书”、“一起看电影”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电影,以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输[5]。

四、结束语

对中小学生的教学重点应当是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和促进全面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茁壮成长,又可以促进学生实践技能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和家长都要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建立家校合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家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