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弘扬革命传统文化

2022-02-19 01:10张添秀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课文

张添秀

革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由与解放,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现象,它包括在革命历史上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经验和革命传统[1]。革命传统文化在任何时期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需要一代代传承弘扬下去。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弘扬革命传统文化,是将小学生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关于革命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体现了小学语文教育以人为本、文道统一、注重语言能力和思想品德同步发展的思想。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让学生通过了解课文背后的革命历史,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课文蕴含的革命精神,进而提高阅读能力,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语文教材品味革命传统文化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在普通中小学、中职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这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好革命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工作提供了政策导向,指明了教学原则。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者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革命历史故事等有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体系。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共有28 篇,占比10%,其中一年级有2 篇,二年级5 篇,三年级2 篇,四年级5 篇,五年级6 篇,六年级8篇。从内容上看,有描写革命先辈的高尚气节和伟大革命精神的文章,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为人民服务》等;有描写革命英烈坚定意志的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等。从时间上看,有描写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文章。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革命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学习革命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情感朗读、主题演讲、品词析句、课本剧表演、参观考察等不同学习形式提高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印象。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关于革命传统文化题材课文的编排按年级从低到高,内容由易到难,内容平实易懂,从文本内容上看阅读理解颇为容易。但由于革命人物和事件发生的年代颇为久远,在和平的年代里,年龄尚小、思想也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对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勇于献身的精神无法很快产生共鸣。在短小精悍的文章中挖掘出小学生能够理解吸收的切入点,需要语文教师找准相关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多下功夫。如《七律·长征》这首诗歌,每一句诗所表达的内涵,或是描写红军经历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或是描写红军遇到的一个刻骨铭心的困难,或是描写红军伟大的革命情怀。《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些课文和课后阅读材料篇幅较短,内容则是仅仅描写了毛泽东同志的普通生活场景。对于这样的独立小故事,学生如果没有联系革命历史背景,就不容易理解吃透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寻找有效方式拉近学生思想认识与文本内容的距离,一边联系史实资料,一边细读文本内容,方能品味革命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其中内涵并内化于心。

例如《七律·长征》这首诗歌的教学,预习时笔者便要求学生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红军是如何克服长征途中困难的?你看过哪些关于长征的书籍或影视作品?我们家乡龙岩有哪些老红军参加过长征?有了这些准备,在教学中理解品味诗的内涵便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在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的大意,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来的历史资料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特别是在理解“铁索寒”中的“寒”字时,学生大多只是理解为“寒冷”。这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飞夺泸定桥》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了解泸定桥的战略地位。这时学生就知道了夺下这座铁索桥是多么重要,但夺取这座桥又是多么困难: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桥上只有13 根铁链,下面水流湍急,红四团的战士们只有冒着生命危险才能夺下泸定桥。这时学生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才叫“寒”,一个个惊呼“真是胆战心惊”。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品味革命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可以通过课文了解相关历史知识和思想内涵。

二、开展实践活动感受革命传统文化

革命传统文化题材的课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除了课堂学习,教师还可以充分拓展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革命传统文化。例如《小英雄雨来》一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刚学完课文时无比崇拜革命先烈的心情,趁热打铁继续开展拓展学习。教师可以组织课本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英雄人物的情绪,体会到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可以让学生在慷慨激昂的朗读和演讲中感受革命英雄人物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可以让学生在分秒必争的革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中感受英雄人物为国献身的家国情怀。再比如,学完《七律·长征》后,笔者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更多关于长征的知识;凭借对诗歌的理解画出长征的路线图;观看《长征》电视剧,抓住印象深刻的人物或事件撰写观后感。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利用假期和父母参观长汀县红九军团司令部暨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重走一段红军长征路。

此外,还可以与其他学科共同开展实践活动,多领域协同开展传承弘扬革命传统文化的活动。如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开展“革命传统文化知多少”电子板报设计比赛,利用信息技术结合语文知识将革命传统文化表现出来;与美术教师合作开展以“革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绘画比赛,将革命时期的场景或把自己对英雄人物的敬仰用画笔表达出来。通过拓展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学习革命传统文化。

三、进行读写训练内化革命传统文化

阅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将红色火种播撒在学生心灵之中。推荐阅读与革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目可以让学生了解英雄的先进事迹,从而感受革命先辈的理念信念和革命精神。如《红船,红船》《井冈山上炮声隆》《闽西红色故事100 篇》《大家·一起读〈红星照耀中国〉》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红色书籍,通过一个个革命故事激发学生的革命情怀,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加强红色阅读的氛围,倡导红色文化的文明风尚,笔者开展了“课前5 分钟讲红色故事”活动。讲故事前学生要充分准备,做好PPT 并配上自己的动作,以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讲述红色故事,台下的学生则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打动。不仅如此,笔者还引导学生利用“假日小队”活动去广场、公园、商场等地方给大众宣讲红色故事,发放红色文化宣传册子等,让他们知道不仅学生需要传承革命传统文化,大众也要传承革命传统文化,整个社会都需要革命传统文化的滋养。除此之外,笔者还举行了以“革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红色经典阅读知识竞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阅读,学生对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的领悟也会更加深刻。但是,如果单纯阅读而不将体会到的情感形成文字,那么在阅读中感知到的情感也会逐渐被淡忘。因此语文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学生将所想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语言表达和写作练习将所思所想终身铭记。例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毛泽东同志的博大胸襟与对儿子深沉的爱。在平常的习作教学中,也可以将革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写作素材,在写作训练中不断提升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样的读写练习中,学生既能深刻地感知革命英雄人物及事件,又可以深化自己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将革命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格,教师阅读教学的目的自然也可以达成。

四、挖掘本土革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龙岩市,通称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苏区革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闽西红色文化资源,将现有的、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带进课堂。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本土革命传统文化的了解,又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闽西苏区的自豪感、认同感和亲切感,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比如,在一次五年级的“红色主题班会”上,笔者组织学生讲述闽西红色故事。课前,笔者建议学生先利用多种途径收集闽西本土的红色故事,如参观革命旧址、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古田会议纪念馆,拜访身边的老红军、党史专家等。课上,笔者让学生上台分享,交流心得。课后,笔者还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本次“红色主题班会”的感想。通过这样一整套的体验过程,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文化自信和思想情操。

当下,除了利用将本土革命传统文化带进课堂的形式提高认知,走出校门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途径。为了让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体会,笔者充分利用研学、课后服务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拓展课程。例如,组织五年级学生到长汀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抵达目的地后,首先拜访一位老红军,听他讲述参加革命的动人故事,聆听并感受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其次,参观长汀革命旧址,接受讲解员现场讲解以及教学,让学生在现场感受当年毛泽东同志带领劳苦大众搞革命的情景。最后,开展红色体验活动,通过学习救治伤员、编制红军草鞋、寻找野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艰苦的革命岁月,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珍惜当下,凝聚向前的力量。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拓展活动,充分发挥本土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功能,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将自己的成长与爱国、爱党结合起来。

五、家校合力深化革命传统文化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请家长讲述身边的革命故事。越是身边事,越让人觉得亲切。家长们讲述“我们家乡的开国将军”“毛泽东为我们村改名”“我们村的水井是红军挖的”等身边的革命故事,使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学生,融入学生生活,最大限度发挥家校合力,必能使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深入人心。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时,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同志和百姓的军民鱼水情、老百姓对毛泽东同志的感恩之情后,借此机会开展了一次家长进课堂活动,主题定为“毛泽东在闽西”,请家长讲述毛泽东同志与闽西老百姓的故事。当学生听到龙岩长汀城里和连城新泉都有一口井是毛泽东同志当年参与挖掘的时候,学生普遍兴趣盎然,对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思想和精神自然而然就走进学生心中。不仅如此,笔者还结合课文的不同题材、不同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家长课堂。在家长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家长或师生的交流分享也会挖掘出革命传统文化走进课堂的新思路。在家校合作中,不仅学生能够得到革命传统文化的洗礼,很大一部分家长也能够接受更多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让革命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发挥其更大的育人功能。

新形势下,革命传统文化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弘扬革命传统文化,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真正实现文道统一。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力传承弘扬革命传统文化,让小学语文教学成为革命传统教育最直接、最经常、最有效的载体,促进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培养语言能力,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课文
红色是什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背课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