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美育渗透

2022-02-19 02:14郭福元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小学7364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道德法治

郭福元(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小学 736400)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

所谓教书育人,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先生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是教人,即教学生如何学习,从学生学习的方法出发确定教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教学合一,而学生的责任是对人生之道进行学习,不能局限于读书,不能止步于学校,而是要适当走进真实的生活和社会,将其作为另一种学校。小学是学生能否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启蒙时期,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是学生正确认识道德思想理念必不可少的渠道之一。要想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相关教育工作者就要多给予其引导和帮助,并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纠正学生的不足。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德育观念也未能得到有效渗透,而且许多教师总是在课堂内开展德育法治教学,学生很少从实践生活中认知和理解该学科,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也造成极大的影响。

1.忽视对美育理念的渗透

传统小学教学仍然存在偏向于“主科”的教育思维,其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只是一门公共课程,所以在教学中大多都是用传统的教学思维。许多教师都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开展教学活动,无论是课程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评价机制,都只针对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定义,并未注重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品质,更不会在教学中渗透美育理念。实际上,小学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立,主要是借助系统化的知识教育活动形式指导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其人格品质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从而树立正确的核心素养观。小学德育与法治教学工作者要对美育观念渗透的重要性有深入的认知,才能将学科的价值发挥至实处。

2.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性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以课堂为主要教学阵地,所教授的知识大多来源于课本的理论,且仅局限于此,并未从课本走进实际生活。小学生无法从生活本身的角度认知道德与法治知识,而且如果道德理念和思想知识太过抽象,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不利于其成长和发展。其一,若小学教师只将校内课堂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主要阵地,不积极投身于实践,则无法让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理解课堂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其所灌输的思想观念也就流于形式,无法有深入的体会和感悟。其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并未制定比较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也就无法科学考核和评价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个人成长的实际情况。

3.教学活动创新度不够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包含的知识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要从社会热点出发,对教学素材加以更新,并选取适合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并未着重更新教学内容,也未能跟随时代的发展环境完善教学方法。首先,道德与法治学科并未紧密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太过循规蹈矩,不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未能将智力的发展与道德法治学科更好地融合。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资源也日渐丰富,但教师并未合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技术手段等,导致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枯燥,无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有效新颖的课堂环境。因此,小学相关教师在教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及时更新,还要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二、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美育渗透方法

1.利用小组合作教学,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为顺应实际需求,提出各种教育教学方式,其中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能够一改以往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观念,充分坚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学会自主思考的同时,可从更深的角度认知事物,进而有利于创建高效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六年级《执法守法,依法维权》内容时,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渗透美育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深一步认知执法方法与依法维权的知识。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认知能力、个性兴趣等学习特点出发,科学分类学生,并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其次,当前章节的重难点内容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正确认识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同时能将法律灵活有效地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师可以从重难点内容出发开展探究活动,活动主题可定为“法治观念有哪些?法律责任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如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呢?”以此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思考教材内容,并在小组中与其他同学合作探讨相关的主题内容,同时教师也要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相融合,扮演好从旁指导的角色,纠正学生错误的认知。最后,待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组长陈述所得出的讨论结果,并适当用奖励的方式鼓励表现优异的小组,同时积极引导和纠正表现不太优异的小组成员。通过小组合作教学,学生能够充当课堂的主导者,同时又能主动查询相关资料文献,自主思考所学内容,并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相互学习,如此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总结能力,且其团结合作的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除此之外还能充分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

2.利用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找到教育的意义,若只停留于书面,则无法体现教育的意义所在。不论哪一学科,其所涵盖的知识都来自生活,又须在生活中践行实践。当前,实践课对小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而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又离不开实践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小学教师要着重认识到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规范其行为习惯,让其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其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六年级《文明古国探访》内容时,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给学生详细讲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等东方文明古国以及西方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让学生先从课本和课堂上对文明古国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实地探访文明古国,如古代中国的探访,教师可先指导学生充当“考古学家”,从网上收集相关的资料,从衣食住行四方面选择其中一个加以分析,然后根据所查到的资料,为学生组织一场探访古国文明的实践活动,探访教材和资料上所指出的有关古文明轨迹的区域,让学生从实地上感悟书本中的古文明知识,逐渐从初步的理解跨越到深入的认知。另外,在实地探访中,学生能够体验不同的早期区域文明,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不仅能够激发其敬仰爱戴古代文明的情感,还能增强其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3.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素养

每个阶段的学生成长过程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思想发育还不是十分成熟,对外界的事物都感到十分好奇,且颇具新鲜感。然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包含许多的理论文字知识,如果仅仅采用单一的方式教育可能会消磨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因而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和新颖性,使其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符合,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要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又能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让其思想道德观念得到更好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六年级《学会尊重》内容时,该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知道怎样尊重他人,培养其尊重他人的品德,让学生能自觉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运用情境教学法,先上网收集一些与尊重他人有关的内容资料,并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情境图。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给学生展示情境图,随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图中的小女孩在做什么吗?”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接着,教师先就一张情境图的内容进行讲解,然后根据内容问学生:“小女孩爸爸妈妈的工作是在菜市场卖菜,每日起早贪黑,是不是非常辛苦呢?如果你们是这个小女孩,会怎么将自己的爸爸妈妈介绍给朋友同学呢?”以此情境传递一个哲理,即让学生懂得尊重父母,并尊重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职业,明白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能因此而嫌弃父母,所以小女孩应该为父母用劳动赚钱的方式感到骄傲和自豪。再者,教师可再讲解另一张情境图,其内容主要是小女孩在表达自己看法时,另一男孩子打断她的话,导致小女孩非常不开心。教师可针对情境内容提问学生:“如果你们是这个小女孩,会怎么想这个男孩和自己呢?”由此告知,学生在平常的生活沟通中,要耐心做一个倾听者,如果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就要在别人话语结束时再述说,要给予别人充分的尊重。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在更为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不仅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激发,而且还能自主思考和分析生活事物,可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观。

三、结语

当前国家教育高度重视核心素养观对人类及社会发展的影响,由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成为教学工作者格外关注的重要工作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美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如此才能更好地顺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创设高效生动的课堂形式,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且理解德育法治知识,形成良好的品质修养,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核心素养观,给学生一个健康的成长过程。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