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源包的运用

2022-02-21 02:50何蔓娜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7期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真善美道德与法治

何蔓娜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妙用资源包;通过身边的好邻居,传递真善美,从而形成具有实效性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道德与法治》;资源包;身边好邻居;真善美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堂就是我们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每一个思政教师必须时时思考的问题。这里以小学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我家的好邻居》第一课时为例,谈谈如何使用学习资源包,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一、学会交往,妙用资源包

《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引领学生进行生活的建构,通过生活的提升来促进道德的发展。教师结合学习资源包的使用,给学生呈现丰富的生活事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关注个人生活、社区生活等。

(一)邻里交往,文明做客

当学生回忆着与邻居小伙伴快乐玩耍的片段时,教师问:去过邻居家做客的学生,到邻居家玩需要注意什么?在一问一答中,教师抛出研学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跟邻居交往呢?学生带着研学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里,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资源包的资料——做客情景图。

小组汇报交流,学生对多媒体呈现的五个场景进行是非判断。学生做出判断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1:一直摁着门铃不松手,会让主人很紧张,万一主人急着开门摔跤了怎么办?学生2:文文做得很好,她知道不能随意翻看别人的东西,还知道把玩完的娃娃放回原位。他人经验,激活了学生的经验,学生在表达经验中,提高了对文明做客的认识。

(二)故事分享,感受温情

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常常伸出援助之手。课前,让学生回忆或询问家人,了解自己家与邻居互帮互助的故事。因为有了课前的准备,课堂上,学生踊跃分享。有一个学生说:“有一次放学,下着大雨,我没带雨伞,回不了家。妈妈要到18:00才能下班,我想着想着就哭了。邻居李阿姨接完孩子看到我,问了我的情况,就给我妈妈打电话,然后把我一起带回了家,还切了苹果给我吃,让我做着作业等妈妈下班来接。”教师适时追问学生的想法、心情,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感受温暖的同时,感悟到“远亲不如近邻”,大家体会到有个好邻居的幸福感觉。

二、真实故事,身边好邻居

社区的邻里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生活领域。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学生身边的优秀事迹,搜集到学校附近社区的志愿服务队伍的事迹报道,还搜集到疫情期间我国对世界各国的抗“疫”支援新闻报道,彰显大国风范。

(一)志愿服务,传递爱心

课堂中,学生阅读学习资源包里的故事,看着一张张热心助人的照片,内心是有所触动的。学生在交流心得时,多人提到自己见过或亲身经历过的公益助人事情。学生1:妈妈带我去过公园参加“公益剪发”,是免费的,那里有很多老人、小孩在排队剪头发。学生2:我家隔壁的奶奶平时自己住的,很孤独,她的亲人要到春节才回来看望她。每逢过节,我就看到有几个阿姨给奶奶送礼物,妈妈说过,她们是志愿者,是给别人送去帮助与温暖的。通过阅读身边的爱心故事、分享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向先进模范学习,传递爱心。

(二)热心邻里,生活美好

学生在述说温情故事时,思想、情感都有了提升。教师提出问题:当我们有困难的时候,邻居伸出援手,让我们感受到邻里生活的美好。那你有没有帮助过邻居呢?部分学生举手说起自己的爱心行动,虽然微不足道,但这一次次的乐于助人,犹如一颗颗善良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扎根、发芽。当学生阅读《垃圾不见了》后,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有个学生说:“我下次如果见到邻居拿着很多菜,就会马上走过去帮他。”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走进大堂时,我会帮他开门,等他走进去后我再进去。”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互动中,意识到自己也能为与邻里的和谐相处贡献力量,对和谐的邻里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抗疫之路,祖国担当

思政课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讲好一个个充满正能量的中国故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邻里和睦是我们的中华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不但存在于家与家的邻里关系中,还存在于国与国这样的大邻居关系中。学生静心阅读学习资源包的资料——中国对世界各国的抗“疫”支援。学生被新闻报道里的文字材料及一个个数据震撼了,他们的眼睛闪着光,动情地说着对祖国大爱之举的感想。歌曲《大国情怀》,歌声流淌着,所有人被爱包围着,无国界之爱埋入心底。我们国家为全球多个国家、地区提供了援助,帮助他们抗击疫情,体现了中国的担当精神。师生情不自禁地喊出:“我为我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三、弘扬美德,传递真善美

课堂上,除了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获得提升外,还要落实到行动上。儿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儿歌里,既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又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儿歌里,进一步熟记邻里交往的好方法。

师生欢唱儿歌的声音刚落,趁热打铁,教师提出课后的延伸活动——温暖的邻里生活。学生在研学案“友善卡”上用文字记录自己和邻居友好相处或帮助邻居的温暖场面,在两周后的班会课上进行分享交流。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邻里交往礼仪与邻居和睦共处,互相帮助,并结合“友善卡”的填写,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传递真善美。

学习资源包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里面的资源都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适时重现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丰富阅读经验,开拓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獻:

[1]高峡.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曾志伟.学习资源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创新应用[J].中国教师,2020(6).

[3]颜肇鹏.社会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整合与应用[J].新教师,2019(7).

责任编辑  邵健丽

猜你喜欢
小学中年级真善美道德与法治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创新理念快乐教学
谈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