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2-21 13:50唐武锋黎超伟曾洲平
智慧健康 2022年31期
关键词:枸地氯雷风团

唐武锋,黎超伟,曾洲平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广东 高州 525200

0 引言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暂时性、局限性的风团、红斑等,患者在发病时伴有难以耐受的瘙痒,当病程超过6周即发展为慢性荨麻疹[1]。荨麻疹受到过敏原、气候、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治疗后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慢性荨麻疹患者反复出现大片风团,急性期的治疗原则以抗过敏、祛除病因、对症治疗为基本措施。其治疗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可供选择的药物较多,在药物的选择上存在一定争议,不存在绝对最为有效的方案。本次研究对慢性荨麻疹用药方案进行探讨,尝试使用枸地氯雷他定、复方甘草酸苷的方案开展治疗。枸地氯雷他定属于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首选药物,是强大的、选择性的拮抗外周H受体的药物;同时该药物还具有一定抗感染效果,有助于荨麻疹患者炎症的消除。复方甘草酸苷是由甘草酸苷等符合的药物,具有抗过敏、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酶、免疫调节、抑制病毒等功效,在临床治疗慢性肝病、荨麻疹中有良好效果。本次药物方案是枸地氯雷他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选择本院收治的8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以随机对比研究的方法探究枸地氯雷他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本院伦理审批,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8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男14例,女30例;年龄18~58岁,平均(38.62±8.62)岁。观察组,男15例,女29例;年龄18~63岁,平均(38.95±8.8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关于荨麻疹的诊断标准[3],患者发病大于6周;②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研究前1个月内,有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抗组胺药物;②主要器官或组织系统性疾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治疗依从性极差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枸地氯雷他定(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138)治疗,8.8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723)治疗,25mg/次,3次/d。所有患者维持治疗4周,再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定

以荨麻疹的瘙痒、红斑面积、风团数量进行疗效判定:①瘙痒:0分为无瘙痒,1分为轻度可耐受的瘙痒,2分为中度瘙痒,对睡眠质量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3分为重度瘙痒,难以耐受,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②红斑面积:0分为无红斑,1分为最大直径小于1.5cm的红斑,2分为最大直径在1.5~2.5cm间的红斑,3分为最大直径大于2.5cm的红斑;③风团数量:0分为无风团,1分为风团数量1~5个,2分为风团数量6~12个,3分为风团数量在12个以上。

治疗疗效以治疗前、治疗4周的减分率进行判定。痊愈:减分率大于90%;显效:减分率60%~89%;有效:减分率20%~59%;无效:减分率未达到上述判定。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②对比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③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采用世卫组织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有28项问题,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④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以EIA法检测患者的血浆组胺水平。操作时抽取静脉血5mL,置入抗凝管中,分离血浆,对血浆中的组胺水平进行检测。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χ2),计量资料以()来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6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0.45%,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n(%)]

2.2 药物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9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64%,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对比[n(%)]

2.3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显著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2.4 血浆组胺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组胺水平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组胺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血浆组胺水平对比(,nmol/L)

表4 血浆组胺水平对比(,nmol/L)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常见的皮肤疾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患者在急性发病后多表现出瘙痒、风团、红斑的症状和体征,严重干扰到患者的正常生活。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同时大部分的患者发病原因存在巨大差异,许多患者找不出发病原因,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此外荨麻疹难以根治易复发,因此临床上一直在探索有效控制荨麻疹病情的治疗方法。

枸地氯雷他定是新一代H1受体拮抗剂,其主要成分是以地氯雷他与枸橼酸氢二钠结合构成的抗组胺药物,特点是起效快、达峰早、水溶性好、生物利用度高,同时作用时间长,通常患者仅需1片,可维持一整天的疗效。枸地氯雷他定对蛋白酶、组胺、前列腺素、血清白介素(3、4、6、8、13)、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因子有强力的抑制作用,还能够选择性拮抗外周H1受体。由于枸地氯雷他定不会影响到Kir通道电流,因而不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也不会导致心脏毒性。临床使用中枸地氯雷他定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口干这类较为轻微的不良反应,基本不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也不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在使用上枸地氯雷他定的安全性较高。在沈建国[4]等的研究中单纯使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荨麻疹的疗效显著高于加匹多莫德分散片治疗的患者。复方甘草酸苷是由甘草酸苷、甘氨酸、盐酸半胱氨酸通过工业生产合成的复方药剂,其作用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有抗感染、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尤其是抗变态反应作用强而持久,能抑制抗体的释放,抑制组胺、激肽等过敏介质的生成[5]。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单纯使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枸地氯雷他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导致观察组疗效好于对照组的原因,可能是抗组胺药与免疫调节药物在联合使用时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枸地氯雷他定主要通过有选择性地拮抗H1受体产生抗变态反应的作用,而复方甘草酸苷则通过组织组胺的释放产生作用,两种药物虽然其效果存在一定的相似,但药理机制不同[6]。另外本次研究还对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且较为轻微,基本不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也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本次研究还显示观察组在治疗后组胺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增强抗组胺效果,增强免疫抑制,使相关症状尽快消失[7-8]。此外,本次研究还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在该观察指标对比中观察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该治疗方案治疗,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于荨麻疹的治疗使用枸地氯雷他定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两种药物在使用上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但值得注意的是,枸地氯雷他定与复方甘草酸苷在使用中需要长期坚持用药,自行停药或降低药物剂量均会导致疗效受到影响[9-10]。因此在使用时要明确告知患者,让患者做好长期用药的心理准备,从能保证荨麻疹的治疗疗效。

猜你喜欢
枸地氯雷风团
氯雷他定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分析
氯雷他定联合孟鲁斯特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评价
孟鲁司特钠配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枸地氯雷他定与阿伐斯汀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枸地氯雷他定联合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枸地氯雷他定用于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