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通识音乐教育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研究

2022-02-23 13:31张莹
河北画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通识互联网+传统

张莹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信息化技术的变革使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信息化社会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胜任教学任务,互联网技术将彻底改变高等教育领域。例如mooc(慕课)的出现使传统课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它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得高校通识教育有了更大的覆盖面和更丰富灵活的学习方式。

通识音乐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拓展文化视野。2019 年教育部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既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同时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更有极大助益。

一、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是我们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具有特有形态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世代相传,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的象征,也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中国音乐学院杜亚雄教授将中国传统音乐分为:文人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其中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等。

中国传统音乐从哲学思想、文化传统以及思维方式上都有着独特魅力,加强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通识课程中的教学,使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价值、文化观念和文化情感等方面形成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他们成为具有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以及文化归属感的社会栋梁。

目前针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专业音乐学院以及高校的音乐专业范围内,对于通识教育层面的研究还较少。在高校的通识音乐教育中深挖中国传统音乐内涵,培养大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正确态度和情感;培养大学生思考音乐与历史、音乐与文学、音乐与哲学、音乐与美学、音乐与宗教、音乐与人生之间的共鸣与关联,提升通识音乐教育在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我国重振文化自信的文化政策导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中国传统音乐重视程度不足

回首以往,我国的音乐教育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较大,西方的音乐体系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占比很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各级学校的音乐教师大多学习的西方音乐体系,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知识缺少系统的研究;其次缺少相应侧重传统音乐文化的教材,就导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出现“轻中重外”的现象。

目前许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校本课程多以音乐欣赏为主,并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侧重点。少数院校也结合地方文化开设了特色课程,但相对规模较小,内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高校的通识音乐教育总体上还是以西方教育体系为主体,传统音乐所占比例的较少。

(二)落后的通识音乐课程教学模式

尽管目前互联网课程在高校的教学中运用的越来越普遍,但仍有多数高校采用传统的线下通识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虽然基本上都采用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但无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中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较大,标准化的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价等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顾及学生个体性的需要。

(三)大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音乐教育越来越为重视,几乎都开设了旨在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通识音乐课程。在互联网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线课程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国内著名的高校在线教育平台“大学生MOOC”中就开设了不少在线音乐课程,其中也包括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公选课。

截至到2021 年10 月,笔者在该平台“音乐与舞蹈”的类别中查询到122 门在线课程,其中涉及中国传统音乐的有26 门,这说明对于面向大学生的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越来越受到了业界的重视。从选修上述课程的人数来看,最受欢迎的北京大学制作的“中国民族器乐经典”课程有16942人参加学习,有几门课程有四五千人的规模,大多数课程只有几百人的参与,这与钢琴、吉他和流行音乐相关课程参与人数的差距一目了然。当然,这与课程开设的时间,制作的质量,内容的受欢迎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趋向。

另外,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非常陌生。热爱流行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人数大大高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人数。最受欢迎的乐器中名列前茅的是吉他、钢琴和小提琴,二胡、笛子等中国传统乐器的受欢迎程度较低。甚至许多大学生对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都不太清楚,大多数学生从小就没有接触过传统音乐。

三、思考与建议

(一)在通识音乐教育中深挖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其一,探寻优质有代表性、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拓宽学习的广度。

高校通识音乐教育中可以在传统分类上突出地域特色,探寻地方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寻找传承人走入云课堂。如重庆的川江号子、四川的川剧、清音,苏州评弹、贵州的侗族大歌、安徽的凤阳花鼓、浙江的昆曲、越剧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区域都有重点打造的课程,再借用“互联网+”平台优势,资源共享,让通识课开得更有特色,更有温度。

其二,拓展中国传统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加强学习的深度。

傅利民教授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关联性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音乐本体的关联,主要是不同地域音乐发展中所具有的共同性;第二个方面是文化方面,主要是传统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网络型特质。引导学生在对中国传统音乐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梳理出传统音乐文化与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的关联,形成对传统文化宏观上的认知。充分发挥通识课程的优势,搭建音乐与学生本专业之间的桥梁。

其三,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提炼中国传统音乐在通识音乐教育中的高度。

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思政育人方面应起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作用。音乐本身就教化育人的特征,自古就是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之一。每个历史时期中的音乐艺术都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和时代特征。传统音乐中积淀下来的优秀的作品中都蕴含符合大众标准的道德审美。如《离骚》、《满江红》等作品都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的讲解和鉴赏以及艺术实践活动,挖掘有价值的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二)转变教学思路,构建“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混合式学习”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学习模式。此模式可以将传统课堂与在线教学的优势结合。“混合式学习”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将课程的资源优化配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深化重组,教育主题的角色转换等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改革。

首先,搭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设计与制作以微课为中心的学习资源。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重点、难点、疑点、考点,以及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教学环节设计开发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自主学习每节课的基本知识点,然后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线下的实体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对线上内容进行梳理,带领学生深入地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评论甚至创编音乐。课后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发布相关的扩展内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宽度和深度,并且展示学生相关的实践成果,并开拓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资源交互式学习平台。

其次,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包含了像情感的体验,音响的感知,想象与联想等主观因素,这种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是有别于其他学科门类的。传统的通识音乐课程的考察方式大多是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这种形式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无法真实准确的体现出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不高。

形成性的评价是多维度、全方位贯穿教学过程的评价体系。这种体系主要评测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及价值观,非常契合音乐类课程的教学特点。一方面,在线平台的智能化教学管理和数据分析可以清晰高效地对全局和个体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通过线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可以更直接的互动,在互动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直观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课堂表现等角度客观全面的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

(三)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社会环境也十分的复杂,各种文化的融合变得愈发频繁。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体化意识强,对个性化的学习的需求非常的高。针对这些特点,就要有与之契合的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构建基于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现如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环境。除了可以充分利用像QQ、微信、微博、各种视频APP 以外,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设计出适合本课程的APP,将交互的内容、方式、界面、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摸索出新型灵活的学习模式。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的音乐审美体验。个性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要理念,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能够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传统音乐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文学、绘画、舞蹈、建筑、历史、哲学等学科。通识音乐课程恰好具有不同学科学生共同学习的特点。充分挖掘传统音乐与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展开跨学科之间的思考和研究。例如,可以探索传统音乐和中国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北方的京韵大鼓,江南的苏州评弹,川渝地区的四川清音等传统的曲艺中有蕴藏着大量的曲牌和文学典故,这些作品都与唐宋的古诗词,元明清的传奇和小说紧密相连。再如,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历史是紧密相连的,不同时期的音乐形态有着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又如,传统的乐律学与中国的哲学数学等学科也有着很紧密的关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去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在熟悉各种传统音乐类型的同时,对传统音乐和其他的学科的关联展开思考和研究。

除此之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射到更高远的层面来观察传统音乐。譬如,在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的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和融合。通过鉴赏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寻找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从而对传统音乐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些着眼于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学习与研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利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的了解和探索,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对传统音乐与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开设讲座和论坛,从更加专业和广阔的视角来帮助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学习。

通识音乐课程的教学还可以联合学校的各种相关社团,开展传统音乐文化的实践活动。例如参与戏曲、曲艺、民族乐器社团的排练和演出;将课程的实践与学校民族民间艺术节的展演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可以多方位的亲身参与到音乐中来。

四、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瑰宝,其中丰富绚丽的音乐文化资源影响并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当今整个社会对传统音乐的复兴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中的音乐通识教育是完善大学生知识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增强,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深挖通识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的元素,依托互联网技术革新课程教育模式,使传统音乐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出具有民族自信心,文化认同感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通识互联网+传统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