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元素在音乐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2-02-23 13:31余冬燕
河北画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音乐作品民族音乐

余冬燕

(作者单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中引入民族元素,可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充分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旋律和节奏、人声处理等知识,音乐实践中结合乐器内容,融入民族元素,培养与提升学生音乐学习主观能动性。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引入民族元素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德育情感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德育情感。从情感层面着手开展德育教育,奠定德育教育工作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构造德育情感的关键期,教师利用音乐素材激发学生道德情感,通过利用音乐欣赏元素开展道德情感层面教育。

另外,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德育感情元素,如,民族歌曲中含有浓厚民族风情,学生欣赏音乐过程中可以得到道德情感层面的熏陶。

(二)培养学生德育思维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德育思维的功能。音乐教师要意识到德育思维对德育培养的效果,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德育思维,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时,感知音乐作品中传递出的真善美元素,引导学生明辨对错。

另外,学生德育思维是形成良好德育观的基础,音乐教学中教师利用道德思维培养学生道德价值观。

(三)规范学生德育行为

学生道德认知的外显形式就是德育行为,直接体现出教师德育效果。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在规范学生德育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行为。另外,音乐教师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内容与社会现实联合起来,发挥音乐课程的桥梁作用,联系个人道德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提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不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他们过多的干涉了学生的学习,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这样就无法发挥出师生互动的作用,无法让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地将师生关系进行转变,使学生可以来表现自己。

(二)课堂互动时缺少目的性

有许多的音乐教师认为,师生互动就只是片面的进行互动,只强调了在课堂中互动的次数,而忽略了和学生互动的质量。

虽然师生互动是值得提倡和认可的教学方式,但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如果不能够利用好这一方式,那么师生互动——这种普遍流行的教学方式也不能体现出它的优势。

(三)教学方式的呆板与僵化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音乐教师不懂得如何进行更好的互动,也不知道互动学习的目的性何在。而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课堂教学方式应该适度调整。

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也是他们工作的一种表现。虽然互动教学法逐渐普遍推广,可是仍然有不少音乐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处在一种僵化的状态中。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融入民族元素的措施

(一)选择合适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心理素养

不同音乐作品的最大差别就是调式,这也是区别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音乐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如傣族音乐婉转空、维吾尔族音乐活泼律动等。此外,我国还存在诸多的戏曲调式,在钢琴作品创作中融入戏曲元素,也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思路。

如,戏曲语言中最常见的就是曲牌体、板腔体,钢琴作品中广泛运用这种语言。《春江舟影》这一钢琴作品中,作者为整个作品基调选择板腔体,两者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作曲旋律。同时,《降G 大调序曲》作品中,创作者丁善德先生直接融入昆曲调式,明确作品中委婉生动的情感基调,在钢琴作品中融入昆曲腔调与韵律,将江南音乐的秀丽精致感觉通过钢琴表达出来。京剧作为国粹,最常见的类型就是西皮与二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利用这两种调式表达出高亢与低沉的情感,展现出鲜明的音乐作品特色;再如,谭盾创作的钢琴曲《看戏》,就是利用钢琴和传统乐器锣鼓之间的融合,在整个音乐的演奏的间隙利用锣鼓密集的敲击点,为听众营造出一种看戏的氛围,再利用钢琴独特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在整个演奏过程中实现不同乐器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进而提升作品为广大听众所营造出的音乐氛围,提升意境和情感共鸣。

(二)通过音乐鉴赏,培养良好思想品德

音乐鉴赏通过聆听或思考具体音乐作品,感悟音乐真谛,了解作者蕴藏其中的思想情感。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鉴赏教学受到传统理念与方法的影响,部分学生音乐欣赏停留在表层,忽视其中深层次内涵。因此,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问题启发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通过层层提问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对音乐作品的深度鉴赏,与音乐文本有效对话。

如,《怀念战友》作品鉴赏时,通过聆听与歌唱作品,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形成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这首歌曲鉴赏后,音乐教师可以继续播放《友谊地久天长》、《朋友》等歌曲,选择合适的关于疫情抗疫的视频内容,让学生观看与聆听,明白什么是友情、亲情、战友情等,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通过交流互动引出本堂课内容,教师可以对比不同版本的《怀念战友》(刘欢、腾格尔、戴玉强),提出相应的问题:

聆听对比不同版本,思考不同人演绎不同作品时音乐情绪的差异;(2)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3)结合自身感受谈一下运用何种情绪演绎这首歌曲?为什么?

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围绕核心情感鉴赏歌曲,虽然邀请学生谈一下自己对友谊的看法,总结这首歌曲传递的情感。最后,教师结合歌曲内容开展情感点评分析,实现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格,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上引入流行音乐内容。在引入流行音乐的同时,教师可以将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联系在一起,对学生开展对比式教学,在对比中体悟每种音乐类型的不同和关联。同时,对于那些内容消极、思想颓废的音乐要加以摒弃和唾弃,使学生在对比学习中如何正确鉴别音乐的低俗与高雅,进而全面提升自身音乐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在对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根据流行趋势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受欢迎的流行音乐供学生欣赏、参考和学习,比如中国风的流行音乐中就渗透着我国很多古典乐曲的知识,长时间学习聆听此类音乐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入一些流行音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的价值,以正确、理智的态度对待流行音乐。为了提高和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其对于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加入一些更富有变化和创意的设计环节。

通过声势律动教学,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节奏本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通过声势律动,结合肢体动作节奏与音乐作品节奏,实现肢体协调,感知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感受声势动作,拓宽学生音乐思维。音乐作品不同节奏之间会产生相应律动效果,使人产生一种“手舞足蹈”的冲动,节奏训练时合理运用声势律动,提升学生音乐技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上,教师依据新课改要求,直接到音乐技能训练的局面,通过综合说唱听方式提升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

(四)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创造展示民族元素的机会

学前教育是学生完整学业生涯的启蒙阶段,我们要有意识地在学前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元素。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教师尽可能抓住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示民族元素的机会,展示过程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另外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为进一步学习民族文化打下基础。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审美观和世界观已有萌芽待发的趋势,虽然对世界的了解不够成熟,但在家长和教师的潜移默化中,他们对事情已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因此,教师必须在音乐教学中把握、利用这个特点,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领悟民族音乐的魅力,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为日后音乐德育情感的教育工作夯实基础。具体来说,教师在学前音乐教学时,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民族元素结合到音乐中。另外,学前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敏感时期,都比较活泼好动,经常在公众场合扭动肢体,吸引大家关注。教师教学时要抓住这些特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例如,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可以设置一个环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喜好展示喜欢的音乐,但是展示过程要融入民族元素。这个要求看似有些高,但有深层含义,学前学生完成展示前需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家长对民族元素的理解会影响学生,让学生对民族音乐形成初始印象;接着在互相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其他学生如何理解民族音乐的,通过彼此交流和对比,学生会对民族音乐产生二次好奇;最后,教师出场进行系统讲解,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故事可以围绕民族文化进行,如“高山流水”、祝英台和梁山伯等。总之,教师要竭尽全力为学生打造学习音乐和展现民族元素的机会。

(五)在学前音乐教学中重视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创新

音乐离不开乐器的辅助,为了将民族元素更好地融入音乐教学活动,学前音乐教学需要充分利用民族乐器进行辅助。民族乐器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了解、真正走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渠道。但是现阶段,社会对传统民族乐器的重视不够。一方面,互联网时代,西方文化入侵,学生接触到的乐器以西方乐器为主;另一方面,音乐学校和知名人士也在鼓励学习西方乐器,电视节目中的歌曲表演也多选取吉他、钢琴等。这些间接的宣传导致民族乐器在社会上的关注度不高,呈现式微的趋势。但越是这样,越应该从学前教育开始重视民族乐器的学习,有意识地进行民族文化学习的渗透,让它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发挥独特的创作功能。让学生在初识音乐起,就能全面地了解民族乐器。因此,教师可以用传统民族乐器来演绎知名的音乐作品,从而让学生重新建立其民族乐器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小毛驴》时,教师将这个现代歌曲跟民族乐器进行巧妙地结合,运用琵琶、古筝等乐器进行演绎。但要注意的是,演奏风格要和原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因为学前阶段的学生很难辨别音乐的细微差别,对音乐的音色、音质、拍子等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乐器,在歌曲改编时要注意强化情感方面的对比;改编完成后,教师先播放一遍原版音乐,再播放改编后的歌曲,对二者进行对比,同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在听到原版音乐时学生会站起来随之舞动身体,而在听改编版的音乐时学生会停下来,静静地聆听,甚至思考问题,这些不同的反应说明大家已经感受到了音乐中的情感变化,对音乐产生不同的感受;在学生认识到两者的不同后,教师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型,这样学生在音乐学习萌芽阶段,就会有自主意识,不仅可以传承民族音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民族音乐进行创新。

总之,民族乐器是我们文化资源中的宝藏,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利用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创新来开展学前音乐教学。

(六)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强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音乐带给孩子的不仅是黑白符号,还有多彩的世界。尤其是对于学前阶段的学生,音乐背后承载的民族文化更具有启蒙作用。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民族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教学素材中的音乐作品都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背后的文化知识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但也有一定的时代限制,在分析时,教师应该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更加专业化。

例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先对这个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原来这首歌曲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主题曲,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百业待兴,孩子们满怀对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期望,来到北海公园,在泛舟过程中,充满趣味、幸福和欢乐的神情深深感染了作曲家刘炽先生,由此完成了歌曲的创作。这首歌描绘了新中国少年儿童们幸福的生活状态,抒发了儿童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教师在介绍完背景知识后,也可以播放电影片段,让大家感受一下新时代新气象的氛围;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最喜欢做的事,同时阐述最想做的事,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中,感受生活,喜欢生活;最后,教师结合时代特点,向学生讲解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艰难,对比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珍惜现有的生活,为了喜欢的事情坚持下去。

总之,学前音乐教学需要融入民族文化,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用音乐治愈世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中融入民族元素,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创新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做好筛选工作,实现民族元素与音乐教学的融合,大幅度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强化音乐课程教学质量的方式,显著提升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音乐作品民族音乐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初探中国民族乐器发展之路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二胡为例简析中国民族器乐的创新与发展
音乐作品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