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结构的反思到自我的超越性
——基于萨特《自我的超越性》考察

2022-02-23 14:27
名家名作 2022年22期
关键词:意向性胡塞尔萨特

杨 鹏

从意识出发去探寻存在即人的实存,如何对意识问题进行理解是切入萨特哲学的重中之重。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从非反思意识出发,将自我从意识领域解放出来,对自我进行了超越性意义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萨特将这种超越性贯彻在介入的行动中,使得自我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地建构自身,并逐步形成后期自己创造自己的自由理论。而在《自我的超越性》一书中,萨特主要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意识结构的重新清算和反思来构建超越性的自我的存在,为其意识结构理论打下坚实的地基。作为一部早期著作,萨特后期思想中仍然以此书中的意识理论作为出发点展开,由此可见,《自我的超越性》一书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性反思

康德提出的“我思必然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论断造成了许多问题与争论。这一论断在萨特看来无疑会导致一种危险倾向——旨在实现用批判规定的可能性的条件,把确定经验可能行的条件当成一种实在,即必然会产生唯心论的倾向。①萨特:《自我的超越性》,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10,第4页。关于康德的哲学论断问题,萨特赞成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胡塞尔提出要通过现象学对意识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对康德“必然伴随”的问题做出了回答。他通过现象学还原找到康德的先验自我,并且在对意识的内部梳理过程中,胡塞尔指出:“纯粹自我在一特殊的意义上完完全全地生活于每一实显的我思中,但是任何历史背景感受也归属于它,它也归属于这个背景感受;它们全部都构成为自身全部的一种感受流,必然能转化为实显的我思过程或以自身方法被融入之中。”胡塞尔哲学中指出,纯粹自我是透过对经验主体的现象学还原后所得到的剩余。可以看到在胡塞尔哲学中,每一种实显的我思都产生着纯粹自我的存在,而这种单纯自身又从我思中表现了出来。由此,胡塞尔实际上是将先验自我(je)归入了意识的内部结构之中的。而萨特对胡塞尔这一做法表示反对,在萨特看来,康德没有承认有关于我思存在的任何东西,他只是说明我思实际上是作为纯粹统觉为所有可能的经验对象提供同一性,在这一意义上,康德所说甚至是一种意识的无我状态。

萨特肯定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特别是胡塞尔提出的关于意识的意向性观念,不过萨特却不接受胡塞尔思想中关于先验自我的观点。萨特对胡塞尔所提出的关于意识的意向性表示赞同,即一切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但是正是在对这一意识的意向性的具体阐述中,萨特和胡塞尔产生了分歧。在胡塞尔看来,由于意识的意向性主要是指意识的构造作用,即意识由自己所构造的实际存在的对象设定为超出于认识自身以外的,由此胡塞尔所指的超越性主要是指“内在性的超越性”①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6。,是借助意向作用将意识中的内在实在构造为一个对象,并且设定这个对象实际上超出意识之外,与意识相对立,故而说胡塞尔所说的实际上是一种内在意识的超越性;而在萨特看来,意识的意向性是指“意识作为对自我不同的东西的意识存在的必然性”②萨特、潘培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法国研究》1985年第2期,第44-45页。,即意向性是指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由此超越性在萨特这里表现为一种外在于意识的超越性,也就是说,意识总是将自身投向非意识的存在物,投向客体化对象的绝对的存在。萨特肯定胡塞尔有关意识的意向性概念的提出并极为重视,因为在萨特看来,正是意向性的提出将意识与事物之间的区别明显显示出来,这使得意识能够从世界解放出来获得自己的自由。但是,萨特同样对胡塞尔展开质疑,萨特认为胡塞尔止步于“我思”领域,对其来说,“我思”范围内的物体实际上只不过是被构造而成的先验客体而不是一种对非意识的外部世界的意向,由此胡塞尔必然陷入一种对对象世界的幻觉从而进入纯粹的内在论,而对于先验自我(je)作为纯粹意识内部结构的提出也必然导致一种唯我论倾向。

二、意识结构的反思:反思前的我思

萨特通过对胡塞尔先验自我的批判,将自我(je)从意识的内部结构中排除出去。意识并不需要主体的自发性,意识自身的意向性就已反映了意识自身一种无人称的自发性,并不需要依靠任何主体,而意识自身则表现出一种没有任何内容的虚无。由此萨特得到的是第一层级的意识即未被反思意识或前反思意识,在萨特看来,在胡塞尔的先验意识领域实际上只能够得到纯粹意识,也就是正在进行的意识活动本身的直接意识。而自我(je)并不在意识的内部结构中而是一种超越的对象的存在,因为意识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自发性,并不需要依靠其他主体的自发性。意识的实存是绝对的,意识的实存类型就是成为自我意识,当意识成为一个超越对象的意识时,它就意识到自我③萨特:《自我的超越性》,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10,第9页。。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意识作为自我意识,总是凭借一种非反思的自发性揭示自我。自我是与世界相同名义的存在者,意识揭示着自我与在场世界。也正是由于意识的意向性,意识本身实际上表现的是一种和具体经验世界的关系的经历体验,但是它并不被世界所设定,而是非设定的、自发地进行的、自我规定的。

除此之外,萨特对于意向性的理解为意识到了某物自己的意识,即对于正在展开的意识活动的意识。在这个层面上,意识的意向性所包含的正是由笛卡尔开始引起人们广泛重视的作为反思意识的我思,而萨特则把这个作为反思意识的我思作为第二个层次的意识。在胡塞尔看来,我思其实是作为更为本原的东西,从自我意识中的经验自己体现出了一个构造世界的主体,在这一意义上,胡塞尔思想将先验自我作为对象和研究出发点;而在萨特看来,在这种反思性的我思中,反思意识将非反思意识当作前提以及对象,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在非反思意识中就已经指向着的意向对象。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出现了另外一种对象,这一对象“我”(je)既不属于反思前的我思,也不作为反思前的我思的对象而出现,但是却作为意识的对象和我思行为一同出现。那么也就是说自我(je)实际上是在反思行为的意识中设定的结果,这种自我(je)具有意向对象所具有的超越性。

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和内容的批判性理解和阐发,萨特对于胡塞尔提出的意识的内在结构进行进一步厘清,指出在未被反思的纯粹意识领域根本就没有我的存在。由此,萨特首先通过对意识结构的反思,将意识确立为一种无人称、自发性的绝对的虚无,并在对意识意向性的进一步梳理中提出超越性的自我的存在,并对自我的存在进行进一步说明。

三、自我的超越性:自我的构成及其超越性综合

通过上述对意识结构的厘清和对自我的存在的说明,萨特指出自我具有与意向对象相同的超越性。自我不是被非意识设定的存在,作为在反思过程中被意识设定的结果,意识本身也表现为一种非设定的性质,同时也是被创造的。在对自我的构成的说明中,萨特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自我的超越性,指出我的构成不仅是各种“超越的单位”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超越自身。

在萨特看来,无论是心理自我(je)还是心理—身体自我(moi)都只是自我的两个不同层面,自我作为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类似于一种在完全具体化中形成的单子自我,而无论是心理自我(je)还是心理—身体自我(moi),实际上都作为意识综合和超越的结果具有超越意义。其中,心理自我(je)是作为行为统一的自我,心理—身体自我(moi)是作为性质和状态统一的自我,总而言之,萨特的自我实际上是行动、性质与状态三者的统一。

其中,状态作为具体直观的意识的超越统一的对象,呈现在反思意识之中。萨特以恨为例对状态展开说明,当提及“我恨某人”时,恨实际上是“我”通过反思把握的一种状态,恨通过厌恶经验显现但是并不局限于这种经验。恨的状态作为超越的对象,在过去与未来通过对厌恶意识的确信实际上达到无限意识的超越统一。行动作为自我的构成,与对象结合时可能会变得模糊不清,故而行动的主动性必须在反思中呈现,当向着意识反思并在直观中领会行动时,行动实际上表现为主动意识的超越整体。而行动和状态超越的统一,可能还需要性质的中介,但性质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状态和行动可以从自我中直接获取统一性。

同时,在萨特看来,“自我”与性质状态之间是一种创造的关系。“自我”被规定为制造我的各种状态,每一新的状态与具体整体的我(moi)在反思的统一性中结合;而“自我”透过连续真实的创造,维持了自我的本性。“自我是诸多状态的创造者,并且通过一种保守的自发性支持其各种性质。”①萨特:《自我的超越性》,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10,第31页。那么,“自我”通过这种保守的自发性,以综合的方式与他物相关联但同时又避开自身,故而由其创造的东西总是能够超出自身。在这里,萨特提出“自我”的创造性表现为一种保守的自发性,这种保守的自发性不同于意识的自发性,因为“自我”作为对象是被动的,涉及的是现象。意识将自己的自发性投射到对象自我中,在对象中被表象、实体化的自发性变成减弱的自发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依旧保持了自己的创造力量,“自我”的创造性由此有了支撑。

四、结语

胡塞尔以意识作为重点的现象学研究指出意识的意向性将一切统摄入意识,但是他同时将先验自我归入意识的内部结构中,由此陷入了一种内在论、唯我论的困境。而萨特通过对我思展开深入分析,批判了胡塞尔有关先验自我的观念,将自我从纯粹意识结构内部刨除,指出意识的意向性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无人称的意识”为出发点的思想有效克服了胡塞尔唯我论的哲学倾向,并且保障了意识与世界的统一。

萨特在对意识结构的梳理过程中,将胡塞尔所提出的意向性作为纯粹意识的核心,并将其放在反思前的我思的层面进行思考,实际上为现象学本体论的提出划定了逻辑起点。通过对作为反思前的我思的纯粹意识进行意向性的规定,意识能够拥有一种自发的内在性和超越性,在自我逃避中实现自身的统一。在萨特看来,意向性其实也就是纯粹意识本身。在前文已经提到,胡塞尔实际上是将意向性作为意识的构造功能,但是在萨特看来,胡塞尔的这一观点将意识与存在进行了割裂。萨特从胡塞尔的意向性出发对意识和世界的关系进行解释说明,指出纯粹意识的绝对存在,并由此将意识与存在进行关联。“意识命定要每时每刻实存,人类不要在意识的实存前幻想着什么事情。于是,在人的意识中的每一刻都向人类展现了从虚无出发的创造。这不是一种重新整理,而是新的实存。”这其实就已经类似于萨特在其现象学中所主张的重要概念自由的存在了。总而言之,萨特基于《自我的超越性》的意识理论,将“我思”推向存在,实际上奠定了其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基础,以此出发来分析萨特思想的由来和发展对于抓住萨特哲学的核心内容是重要且必要的。

猜你喜欢
意向性胡塞尔萨特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胡塞尔晚年著作《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1929年)的形成始末与基本意涵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再版的解析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选择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读《井冈山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