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姊妹节及姊妹饭起源与变迁的情感审美解读

2022-02-23 14:27
名家名作 2022年22期
关键词:糯米饭糯米苗族

胡 月

一、苗族饮食文化之源

苗族作为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其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态度都刻印着属于苗族、属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的经验美学。据史料记载,苗族至少进行了五次大迁徙。[1]目前苗族族群分布广泛,主要聚居在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甚至日本、越南、老挝、泰国、美国等国家也生活着部分苗族同胞。在众多的苗族区域中,贵州黔东南苗族最具代表性,当地苗族人将苗族原本的饮食习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气候条件相结合,形成了如今独特的贵州苗族饮食文化习俗,这种文化习俗是苗族人民对物质美与精神美追求的现实凝结。

早期的苗族常年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山区,交通闭塞,对食物材料的获取与交换较为困难,生活所需基本靠自给自足,食物品类较为单一,以常见的蔬菜、瓜果、豆类为主,对食材的保存创造了以腌、熏为主的贮藏方法。清代田雯《黔书》载,苗人“凡渔猎所获,咸糜于一器,名曰‘菜’ ,珍为异味,愈久愈贵,问其富,则曰藏几世矣”,经此贮藏工艺加工储存,实现了食品的长久保存。肉类会在年前进行腌制、熏制的加工,并辅以家畜家禽养殖,备好可供一年食用的肉质食物。

苗族人民讲究酸、熏、辣三味,苗族三味中又以酸而著称。酸,主要来源于对蔬菜腌制形成的酸。当地苗语有言:“三天不吃酸,走路打串串。”酸味食品不仅可以提高人的食欲,还可以帮助消化以及止泻。酸汤鱼是苗族传统的名菜,如今已经成了苗族人民款待亲朋好友、接待旅客游人的必备主菜。同样,熏制的腊肉也已经从传统果腹食物变成了招待客人的佳肴,体现了苗族人民广迎天下客之热情,借以“熏”味,表达苗族人民对远道而来尊贵客人的喜爱。对辣味的喜爱同样与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贵州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湿度较大,年降雨量较多,苗族人民想到用吃辣来抵御湿寒入侵,应对风湿疼痛等病症。饮食文化一定是人们对物产资料、生活经验、地理环境、生理需求、心理需要等综合因素进行了考量后,智慧凝结的产物。所谓“民以食为天”,能够助食、调味、防病、宴请的酸、辣、熏三味才能备受苗族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姊妹饭农耕起源之变

《说文解字》谓“苗,草生于田者,从草从田”,与其他民族的食用作物相同,苗族的主食也包括大米、玉米、麦子和薯类等,在所有的食物种类里,糯米是被苗族人民偏爱的一类,苗族人民嗜食糯米。[2]清代《黔南识略》卷十二载 :“镇远府, 黑苗, 族大寨广, 勤耕作, 种糯谷。”贵州黔东南、黔东北地区因年降雨量充盈,海拔低,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良好的稻米种植区域,甚至在《黔南识略》卷十三中有记载:“台拱厅,苗人惟食糯米。”由此可见,当时贵州黔东南的台江县糯谷种植占粮食种植的绝大比例,才会有当地苗族人嗜食糯米一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作物得到很好的品种改良,不再受制于地形环境以及气候条件,其他农产品也频繁地登上了苗族人民的餐桌。糯米黏腻,性温滞气,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因而苗族人民也渐渐地用粳米代替糯米作为日常的主食食用。但是糯米饭并没有被苗族人民所摒弃,而是逐渐演变成为苗族人民勇敢追求爱情的具有象征性的食物。

每年的农历三月中旬,贵州黔东南苗族人民都会欢渡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日——姊妹节。“姊妹节”苗语称为 “Nongx Gad Liangl” ( 弄嘎良, 意译为 “吃了却心愿的饭”)。[3]姊妹节古时候被称为“跳月”[4],但不论是“跳月”还是“姊妹节”,吃糯米饭都是节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节日中所需的糯米饭,又特指将糯米经过细花及各种可食用天然植物浸泡染色,将米蒸熟后呈现为红色、黑色、绿色、紫色、黄色的五彩糯米饭,即姊妹饭。姊妹饭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未婚青年男女内心情感的物质外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内敛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交流方式,苗族也不例外,吃姊妹饭就是苗族文化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苗族民族叙事诗《娥娇与金丹》中,娥娇与金丹在“游方 ”活动中互生情愫,却因两人之间久远的血缘关系,遭到旧势力的反对, 后来娥娇被迫嫁到远地的舅家, 但她并不屈服, 不懈地与舅家展开斗争,最终舅家无奈让她回家。娥娇回家后与金丹再续恋情, 再次遭到旧势力的反对, 但是他们的爱情受到青年男女群起支持, 旧势力被迫让步, 提出买白牛祭祖,娥娇和金丹突破万难找到了白牛, 如愿结为夫妻。因为每次偷偷约会,娥娇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 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5]

苗族人民认同《娥娇与金丹 》爱情故事中主人公不顾一切争取爱情精神的可贵,同时鼓励未婚的青年男女大胆地将爱意向心爱之人表露,将赠予姊妹饭视为表露爱意最好且最直观的方式,所以姊妹饭成了苗族文化中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并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三、姊妹饭倾慕传情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姊妹节主要是苗族青年女子的节日,以邀约情人一起游方对歌、跳芦笙木鼓舞、互赠信物、订立婚约为主要内容,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而那份心中跳动着的爱意则藏在了姊妹饭里。

姊妹饭由三层物品组成,底层是盛于竹篮里五颜六色的糯米饭,中层是摆放在饭上的有意义的物品,最上层是盖布,姊妹饭上摆放物品的不同所表达出的姊妹饭的意义也不同。姊妹饭上摆放绿叶,表示后生要回赠布匹来回应心意;摆放松针枝,表示后生要回赠用来绣花的针线;摆放一双筷子和两根树枝,表达成双成对的意思;竹篮边挂竹钩,示意应当用伞来回赠对方,篮边挂几个钩,就应当回赠相应数量的伞,若是篮旁的两个竹钩互相勾连在一起,则希望后生多与姑娘频繁地来往;摆放棉花,则意为姑娘思念后生,在苗语中棉花与思念具有类似的意义,故而借用棉花来表达思念;摆放香椿芽或芫荽,则表示愿意与后生成双成对,希望后生前来迎娶姑娘,香椿芽苗语为“vob yangl”,音译“娥扬”,芫荽为“vobyanglxib”,音译“娥扬稀”,这两种植物都有“yangl”。“yangl”原义为“娶”“引”,姑娘取“扬”音作暗语,希望后生早日迎娶她去成双;[4]若是姊妹饭竹篮边挂有鸭,则意为希望后生回赠猪用于姑娘饲养,备用于第二年吃姊妹饭时将其宰杀再度联欢。当然姑娘对后生不满意时也可以摆放物品来拒绝好意,摆放一只筷子和一枝树枝来表达委婉拒绝之意;摆放辣椒或是大蒜则是严词拒绝并明确不要再有往来。

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对“美是什么”的探讨中,认为美有三种。第一种,它是表示感官愉快的强形式,饿得要命,吃点东西,觉得很“美”。[6]糯米饭作为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作为碳水化合物存在时,它是机械的、单一的、普遍的,是人对生存物质的低级需要,然而这种低级需要却又是感官愉悦的强形式,姊妹饭的起源就是一种美。第二种,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7]被赋予了爱情内涵的姊妹饭,作为人们在特定节日里的食品,作为爱情的现实化象征,它是鲜活的、丰富的、特殊的,是人对情感的精神需求,姊妹饭的寓意也是一种美。第三种,专指审美对象。[7]姊妹饭有多样的色彩,竹编的饭篮,具有各种含义的附加物,姊妹饭本身就是苗族审美的产物,一种古老民族美的存在。

四、生存到生活的享乐之美

进食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生存技能,在追逐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进食这一人类本能行为演变出多重含义,如宴食请宾、酒桌文化、祭祀功能等,与进食密切相关的物品——饭,意义开始得到升华,我们从姊妹饭中便可窥探到苗族人民享乐之美的存在。前文提及苗族人民在地域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资源种类限制的共同作用下选择糯米饭作为日常的主食。为了族群的生存,这一阶段苗族人民对吃的关注中心点是生存视野下的“吃饱”,糯米比其他种类的稻谷更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也解决了特定条件下充饥的问题,所以糯米成了苗族人民适应此阶段生存的优质选择。随着人的生存问题的解决,享乐主义开始影响人对生存的认知,伴随而来的是对物品品质的讲究。在饮食中,体现在对米饭营养的要求,这一阶段苗族人民对吃的关注中心点是生存视野下的“吃好”,粳米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成了苗族人民的主食,而糯米因其易引起消化不良,在“吃好”这一阶段并没有表现出其优势。

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了可食用的天然植物色素,将糯米用色素浸泡煮熟后便得到了五颜六色的米饭,使得之前单一的白色糯米饭具备了充饥之外的趣味,而这便体现了享乐主义思想下的生存转向生活的实质化。多彩的颜色融入了饮食,而饮食上的趣味也开始与精神结合,这一阶段苗族人民对吃的关注中心点是生活视野下的“吃意”,五颜六色的糯米饭开始被赋予精神层面的意义,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糯米饭成了《娥娇与金丹》传说中的“月老饭”,将两个相爱的年轻人联系起来,象征着娥娇与金丹至死不渝的爱情,同时也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五彩的糯米饭也开始有了更浪漫的名字——姊妹饭,并成了姊妹节中不可或缺的庆祝习俗,吃姊妹饭的“吃意”是人们将生存通向生活的事实例证,赋予物质精神含义是人享乐主义之美的体现,更是一种生活浪漫。

五、物质到精神的浪漫之美

糯米饭经过“吃饱—吃好—吃趣—吃意”的发展阶段最终演变成了今天的姊妹饭,佐证了物质向精神层面的转化。姊妹饭构建了苗族青年男女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让食物不再简单地作为生存的必需品,而是成了精神交流的实质物化,直观地将感情用姊妹饭进行表达呈现。

一般形式美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8]姊妹饭自诞生之初便获得了生命,鲜活地存在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具备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之美。“有意味的形式”是对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的美的剖析,物质向精神层面的递升是由人意识主导的生活浪漫,万物存在于世界,只有在人意识到、观测到、触摸到、使用到时,浪漫之美才会被孕育。

美的种类很多,有野性之美、造物之美、劳动之美……唯浪漫之美是建构在实践经验与人的享乐主义思想之上,也唯有浪漫之美是将物质转化为精神信仰,也唯有这种具有浪漫之美的精神信仰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并且在客观的精神层面得到普遍认同。美的对象和审美的感受是离不开感性的。[9]姊妹饭之所以能成为苗族审美艺术的代表之一,是因为姊妹饭被赋予了感性的情感属性,在众多的属性中,唯有情感属性的加持,才能让这门艺术世代相传,并被广泛接受。原始积淀是审美,艺术积淀是形式,生活积淀是艺术。[10]姊妹饭作为苗族人民所培育的精神生命体,根植于苗族的实践经验与信仰体系之中,彰显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浪漫。

猜你喜欢
糯米饭糯米苗族
艾草与糯米的相遇——青团
冬食糯米滋养温补
小年夜里赤豆糯米饭在飘香
缤纷糯米蛋
糯米饭
跟踪导练(一)2
胃热失眠,喝点百合糯米茶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