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学术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2-02-26 08:31闫建璋
高等理科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学教授生产力创造力

闫建璋 王 昕

(1. 山西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2. 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一、引言

大学本质上是一种由不同的学科及专业所组成的特殊的学术机构,从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可以看出,学科的生成及其发展的主宰者是教授,因此教授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学这一学术组织发展的决定力量,并且按照学术独立和自由的逻辑来实现大学组织的运转[1]29。 大学的成功系于学术的繁荣,而大学教授是学术的化身,他们不但掌握了学术,而且还担负着将学术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责任[2]91。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教授学术力”的研究较为缺乏,中国知网近四十年以“大学教授学术力”为主题或题名的文献仅有69篇,而对“大学教授学术力”的具体内容——学术生产力、学术创造力、学术影响力的研究较多。 目前关于大学教授学术生产力的研究基本聚焦于对论文等科研情况的分析,如:刘琳[3]对大学教师“近亲繁殖”对其学术生产力的影响研究中,对学术生产力的含义默认为SCI 论文发表的情况;缪亚军等[4]从学术生产力与影响力的二维视角对科学家的学术年龄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为高被引科学家的论文数、论文被引数及论文发表时间。 关于大学教授学术创造力的研究较少,对学术创新的研究较为普遍。 如:朱旭东[5]阐述了大学教师创新力的内涵和基础构成要素,提到了创造与创新的不同之处;康晓伟[6]提出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是指大学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推陈出新,做出与众不同且具有价值事情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术创新进行了概念解读,有助于与所研究的学术创造进行概念的区分。 目前关于大学教授学术影响力的内涵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研究也基本聚焦于论文等科研情况的分析。如,巫芯宇[7]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对学术影响力进行研究,认为学术影响力是特定学术研究领域内科研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阎光才[8]16认为,学术关联主体的成就与声誉往往需要通过具体的研究成果(如发表论文、专利、技术、产品、人才培养以及其他)来体现,在学术影响力评价的研究中把学术影响力理解为“research impact”,即研究影响力。 各学者对于学术生产力、学术创造力、学术影响力的概念界定都是沿着“科研成果”的方向进行探析,而真正的“学术”远不止科学研究,既包括发现和综合,又包括教学与应用,因此,对于大学教授学术力的研究,首先要搞清学术的真正含义,才能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 作为高校教师中思维最活跃、学术水平最高、最具有个性并最具影响力的群体,大学教授的学术力是衡量大学教授学术水平的主要指标,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在界定大学教授的学术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大学教授学术力的因素,进而试图探索提高大学教授学术力的有效路径,希望能够丰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

二、大学教授学术力的含义及表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已从最初研究高深知识和学问的象牙塔进入“世俗世界”,其功能的不断丰富必然要求大学教师承担更为繁重的教育重担,并要求教师有过硬的学术力。 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大学教授的学术力具体表现为学术生产力、学术创造力和学术影响力。 要搞清学术力的具体含义,首先应明确“学术”的内涵,大多数人对“学术”一词的理解仅囿于“搞研究”的层面,这是一种不可取的片面思想。 E.L.Boyer 认为,“我们相信的古老的对‘教学与研究关系’的讨论已经过时,给予我们所熟悉的和崇高的术语‘学术’一个更加广泛、更有内涵的解释的时候已经到来,它将能够给大学教师的全部工作以合理性。”[9]据此,他提出了四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学术形式: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 即“学术”不仅局限于“研究”,也包括教学、知识应用、学科综合等更多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他的学术观将研究、教学、应用、学科等概念统一起来,基本涵盖了现代大学日益丰富的使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大学功能。 因此,对于大学教授学术生产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理解可以围绕学术本身的丰富内涵和大学功能的3 个维度进行解读。

(一)学术生产力

大学教授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主要以知识为原材料,通过学者的脑力劳动创造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成果(专业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成果等)的生产过程,即所谓的“学术生产”的过程[1]30。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可以说是对当前生产力理论影响最为深远的科学论述,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而且还包括人口生产和精神生产,它们组成了一个具有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立足于E.I.Boyer 对于学术内涵的扩展,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相对应,把大学教授职责置于现代大学基本职能的要求下,可以将“大学教授学术生产力”解释为“具科研、教学、应用、综合等能力于一体的大学学者与学术资源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人类精神世界的能力。”这是一种精神生产力,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力,大学教授的学术生产力通过对高深前沿知识的研究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中。 因此,大学教授学术生产力可以表现在教学生产力、科研生产力以及社会服务生产力3 个方面。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素质,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据此,大学教授的教学生产力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传授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达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结果的能力。 大学教授的教学生产力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现代大学作为“知识的中心”,不只是各种知识的“仓库”和“集散地”,更是生产新知识的“工厂”,承担着为社会生产知识的重大压力[10]。 科学研究的成果就是生产出新的知识,其往往以学科为载体,以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为衡量科研水平的主要手段。 科研生产力就是指大学教授通过科学研究生产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其研究成果一般通过论文、项目、著作等形式来呈现。 这也是大多数人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学术”内涵产生的狭义认知。

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是对人才培养和科研职能的延伸,因此,大学教授的社会服务生产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大学教授进行的教学生产所培养出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满足于社会(市场)生产和发展的需要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大学教授进行的科研生产所产出的知识、技术、方法等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主要表现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人文社科的社会贡献(文化氛围、价值观、公共事务等方面)。

(二)学术创造力

大多数学者将“创造”(creation)和“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混淆,对于学术创新力的研究较多,对于学术创造力的研究较少。 实际上,创造不等同于创新,但二者含义有极大相似之处,都是指产生出一种“新”的东西,然而创新强调产生有经济效益的结果,强调市场化的应用,是相对程度的新,仅相对于自身或者他人是新的,是在过去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革新;而创造强调“原创性”(originality),无论在过程还是结果中都可以存在,无论产生正向还是负向的经济效益,都是创造,是绝对程度的新,不论是对于创造者自身还是他人,对于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种“新”。 创造力是智力活动的一种表现,它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重新组合和加工在头脑中形成新思想以及发现或创造新事物的能力[11]。 相对于“有中生新”的学术创新,显然“无中生有”的学术创造难度更大,更是一种需要极为丰厚的学术积淀和极大学术坚持的一种智力转化活动。

从E.I.Boyer 的学术观和大学职能的划分角度来看,大学教授的学术创造力同样表现在教学创造力、科研创造力和社会服务创造力等3 个方面。 教学创造力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观念进行重新构造和加工,更新教学理念、创造新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极大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力与质量,足以形成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范本力量;科研创造力主要是指大学教授对于知识和技术进行原创性的研究和产出,如创造专业学术理论,进行突破性的科技攻关或创造新产品,大学教授的科研创造往往对整个学科和领域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作用;社会服务创造力是指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成果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投身社会和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社会的能力。 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其实都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只不过它们的服务方式相对间接而已。

创造力(creativity)在人类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各领域均居于中心位置,它被认为是维持这些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甚至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源泉[12]。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高校教师是大学进行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要使大学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发挥好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学教授的学术创造力尤为重要。

(三)学术影响力

关于学术影响力的内涵,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 学者们对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多是基于量化的研究方法集中在对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发文量、专利、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方面。 换言之,这些研究都是以教授具体的科研成果来体现其学术影响力的大小,本质上是对学术的片面理解,仅是对科研影响力的研究。 对大学教授学术影响力的理解,不应仅限于其科研成果的量化指标,而应打破唯论文是举的不良倾向,均衡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的比重,重视除了科研影响力以外的教学影响力和社会服务影响力。

教学影响力可以用发表教学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进行评估,但同时更应该关注其对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贡献,以及对学生成长和社区、社会发展的贡献[13]。 大学教授的教学影响力主要指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其心理、思想、道德、行为、价值观等方面产生的综合性的影响,是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全人”的过程。 大学教授的社会服务影响力是指大学教授依托教学、科研和知识等方面的产出和创造,向社会提供直接或间接性服务的扩散与传播的速度、广度与深度,往往对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为社会输送人才、提供科研产品、提供决策咨询、开展校企合作等为地方或区域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从而使社会各方主体在认知、行为、倾向和发展中受到影响与辐射的能力。

大学教授的学术影响力就是指因其知识因素对于学生、同行学者及学界、社会所产生的实质性的影响,包括影响学生学业和就业质量,影响同行学者的学术思想与观点,影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走向,影响社会人文与科技发展的进程。 大学教授以知识为载体对这些方面产生影响的能力,都可以称之为学术影响力。 当代,由于研究的价值被赋予社会效益尤其是经济贡献内涵,学术影响力其实已经外溢为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度[8]18。学术研究的价值更多地在于是否面对当下领域,是否切实解决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

大学教授学术生产力、学术创造力、学术影响力共同组成大学教授的学术力。 其中,学术生产力强调知识生产的数量规模,学术创造力强调知识生产的质量价值,而学术影响力则强调知识的扩散传播。 三者是逐步递进的关系。 大学教授学术生产力是基础,只有有了数量的积累,才有质量的提高。 学术创造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学术生产积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学术创造力是学术影响力的前提,只有学术创造力强的高质量学术成果才能得到更广泛、更深远的扩散与传播。 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促使大学教授进一步提高学术生产力和学术创造力,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大学教授学术力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教授学术生产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体现着整个大学的学术水平,卓越的学术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基本保障。 由于学术生产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不是相互割裂存在的,其影响因素大到国际关系和国家教育政策,小到学术个体,往往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联系,共同对学者的学术力产生影响、发挥作用。 笔者主要从影响大学教授学术力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探析,包括学术制度、学术资源和学术文化等方面。

(一)学术制度

“学术制度”是大学中围绕学术活动而建立起来的、规范和约束学术人员行为的一系列组织体系和相应的运行规则。 它涉及学术共同体的构成、学术资源和学术权力的分配、学术政策的制订、学术准则的确立等内容,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14]。 简言之,学术制度就是对学术人员及其学术活动构成激励或约束的要求与规范。

大学学术制度对大学教授学术生产力的影响体现在学术组织化和外部权力的运行逻辑中。 知识(学术)的生产和分化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具有某些共性特征的知识体系相融合成为制度化、建制化的科学研究领域,即学科,学科的建制促进学术活动的组织化,大学教授的学术活动则会相对固定在学术组织中,组织化后的学术生产和学术创造必须接受组织的规定和约束。 除此之外,学术有着“以文化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方向性影响,国家必须保障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大学教授的学术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列入外部权力的运行逻辑当中,从而对学术生产与创造的内容和方向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学术创造力是大学教授智力活动的一种表现,智力活动是思维层面的“运动状态”。 思维无边界,制度有边界,学术制度的“制度”性决定了它的规定性和强制性,囿于制度的条条框框,大学教授本该跳跃的思维在学术创造的智力活动中总会不可抗地受到制度的约束,创造性思维的“运动状态”受到限制,学术创造变相成为实现组织愿望的“工具”,大学教授的学术创造力的发展程度仅局限于“工具能力”的发展,而真正的学术自由、探究精神受到束缚,难以实现学术创造力的真正发展。 大学教授的学术生产力和创造力共同影响着其学术影响力,学术制度一方面可以成为重要的大学制度资源,为学术活动提供制度环境,保障教育工作者的个人权利和自主意识,另一方面又以其框架性约束着大学教授个人意识的充分扩展。

大学组织中的学术制度是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学科与学科以及不同背景的学术个体之间关系的协调剂,保障各利益主体和学术活动的有序交流和平稳运行。 除此之外,学术制度的核心要素是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是在进行学术规范的同时充分保证学术生产和创造的活力,鼓励学术主体进行无限自由的发挥和创造,实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之魂。

(二)学术资源

大学是一种资源消耗性组织,大学的学术活动及其职能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资源制约,资源的可获得性和资源的配置方式对大学各院系、各学科专业以及各种职能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2]93。 大学学术资源所包括的财物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大学进行学术生产和学术创造所必需的客体和主体,共同对大学教授学术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着基础保障作用。

大学学术资源中的财物资源主要包括学校的资金、图书信息资源、实验设备等具有基础保障功能的物质条件。 大学教授从事的学术生产虽然是一种精神生产,但是仍离不开客观世界发展的物质统一性,换言之,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创造同样具有物质性,大学教授的学术生产和学术创造离不开教学和科研物资的基本保障,否则其学术活动只是纸上谈兵。 大学教授进行学术创造,一方面出自对于学术的追求,另一方面离不开学术资助和学术激励。 大学教授进行新的课题立项、文章发表、实验研究都需要科研成本,若教学和科研活动缺少相应财力物力的支持,则教学的学术和科研的学术便无从发展,大学教授的学术生产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大学学术资源中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从事教学和科研等大学学术活动的大学教师所具备的现实和潜在的知识、技能的总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大学所有资源中最核心的资源。 大学教授作为核心人力资源,在知识背景、学历、职称等方面有着较高水平,甚至是整个学界的领头人,在学科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有着高水平的学术生产力。 高水平的教授团体所形成的学术共同体会促进个体学术能力的发展,其中学术“近亲繁殖”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教授学术的生产,提高学术生产力,但这种同缘的学缘结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授的学术活力和创造力,影响大学学术的开放性和学术影响力。

学术生产和学术创造就是大学学者利用学术资源,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造科研成果,为社会提供知识产品和学术服务的过程,因此学术资源是大学教授学术力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

(三)学术文化

大学存在的本真意义在于它的学术文化的维系作用,这是探索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切入点[15]。 学术文化主要是指影响学者学术信念和学术价值观的组织氛围,是影响学者进行学术生产和创造的“软环境”,对激发学者的学术激情和坚定学术信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主要包括来自学术组织内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学科文化”和学术组织所生存的反映大学独特办学理念与办学风格的“校园文化”。

学术系统的核心成员单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16],大学的学术文化尤其是学科文化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科的开放性及其自由的学术氛围允许冲突的存在。 冲突既可以调动人们维护边界的努力,有利于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精致,也在无形中恢复了由于规训而弱化了的对其他学科的敏感性,增加了人们发现原有学科规范的破绽和突破各自边界的机会,因而有助于形成更多的新知识增长点[17]。 而大学教师在学科文化下形成的新知识的增长点就是学术创造的结果,在学术交流和冲突的过程中试图突破既定的学科边界,发现学科交叉所滋生出的新的学术增长点,从而滋生出新的学术生产,极大提高教师的学术生产力和创造力。 除此之外,院校文化作为学校在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各种优秀文化进行选择后的沉淀,通过学校理念的意识渗透和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使教师趋向于将个人价值和组织理想的实现相结合,从而充分激发大学教授学术生产和学术创造的积极性和学术潜能,提高学术生产力和创造力。 大学的学科文化和院校文化激发教授学术生产力和创造力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不同于学术制度对学术活动进行的外部规范的强制性,学术文化作为一种内部的精神力量,则会对社会各主体产生无形而深刻的影响,通过大学服务社会的使命,辐射到校园以外的社会和环境中去,对学术同行及社会各方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学术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引领对大学教授学术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良的学术生态需要大学学术文化为其提供自由、前沿和丰富的文化土壤,从而促进教师进行高深知识的生产与创造。

四、提升大学教授学术力的有效路径

大学教授学术力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其学术生产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受到学术制度、学术资源和学术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利因素会促进教授学术力的发展,而学术制度缺乏弹性、学术资源缺乏合理性、学术文化缺乏自由性则是阻碍大学教授学术力发展的不利因素。 面对当前现状,我们需要学术制度展现灵活性、学术资源投入多样性、学术文化体现宽容性,防止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利的冲突、管理文化和学术文化的冲突。

(一)完善学术制度,体现制度灵活性

一是国家和学校在关于学术制度的制定之初应有确保学术独立自主的意识,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弹性实施的权利,保障大学教师的自主权利和个人意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18]。 学术制度弹性实施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充分重视并落实“教授治学”的现代大学管理理念,建立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制度,将学术权力下放至学术委员会。 学术制度的制定应严格明确学术委员会享有充分的学术自治权力,建立权力禁止的负面清单,从法律上对教授治学予以保障。 如此一来,大学教授在进行学术生产和创造过程中享有相对自由的学术权利,摆脱局限于“工具能力”的发展,让学术权利为所从事的学术生产和创造活动保驾护航,提升自身学术生产力和创造力。

二是建立灵活多元的学术评价制度,重视评价对于学术生产和学术创造的反向促进作用,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防止评价制度趋向功利主义或流于形式。 目前的教师评价和教师晋升制度重科研、轻教学,且在科研评价的过程中重量轻质,以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为标准对大学教授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进行评价,限制了学术生产力和学术创造力的发展。 对此,应打破“五唯”学术评价内容,改革以往的刚性评价制度,不局限于仅注重提高科研学术的生产力,应均衡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的评价比重;构建基于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同行评价制度,在共同主体、共同规范、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开展学术评价,监督评价行为,同行评价会对教授学术生产和创造的结果进行实质性的专业分析,从而可以弥补过去聚焦产出数量和被引情况的量化评价机制的不足,客观上保障大学教授所进行的学术生产和创造产品的质量,从而促进其学术生产力和学术创造力的发展。

(二)充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合理性

一是进一步提高政府财政对高等教育合理的经费投入,发挥学术资源的财力物力支撑作用。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国家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难以跟上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无法保障大学科研成本。 教育经费投入是通过合理的支出方式来作用于科研创新,国家大力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要合理管控教育经费的支出渠道,以便可持续性地促进区域人力资本积累[19]。 生产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学术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充足的学术生产资料。对此,应扩大教育经费投入,在大学教授进行学术生产和学术创造之前保障信息资源、设备资源等科研经费的充分投入,使学术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而无后顾之忧;在学术成果取得之后,对大学教授在物质或职称方面给予奖励,从而激发教授学术创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术生产力,激发学术创造力。

二是打破单一封闭的学缘结构,充分保证高校人力资源的素质与活力。 高校人力资源的结构和水平尤其是教师的结构和水平是影响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因素,甚至决定着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在全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目前,大学教师的学术生产力和学术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术高比例“近亲繁殖”的抑制,高校学术“近亲繁殖”是指高校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的现象。 为此应充分保障教师的权利,减少因教师权利无法保障而造成的学术上“拉帮结派”的现象。 根据学缘结构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扩大“异缘”人才相对于留校人才的比例,在学科背景、工作经历、教研能力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进多样化学科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留校任教毕业生的质量,从而降低学术“近亲繁殖”的比例,开阔大学教师(授)的学术眼界,提升大学的学术开放性和教授的学术创造力和影响力,促进多元学术文化建设。

(三)建设学术文化,塑造文化宽容性

一是营造自由的院校文化环境和学科文化环境,促成管理文化和学术文化、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利的平衡。 教化、文化继承和知识传授、新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三者都离不开学术自由,也都可能受到外部力量的干预或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公共当局”和“校行政当局”[20]。 所以,首先应正确认识处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利的关系。 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内部可以尝试建立起一种学术行政融合制度,学术人员可以兼任行政机构的部分职位,以期实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利的内部制约和融合,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降低学术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受到行政权力制约的程度,甚至行政权力可以为学术活动创造条件,不过这样的制度对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其次,学校应秉承探索创新的办学理念,营造学术自由、宽容失败的校园环境,鼓励师生敢于质疑、敢于冒险和创新,给予学术探索一切未知的可能;在学术内部的学科文化建设上,鼓励学术争鸣和学科交叉,激发学术创造的生机与活力,形成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学术氛围。 大学学术文化需要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优质和丰富的文化土壤,促进教授学术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从而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二是坚持学术求真的本质,捍卫学术尊严。作为一名研究者,对于研究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研究者的研究心态。 大学教授作为学术创造的主体,应秉持“为学术而学术”的立身之本,其学术创造力的培植首先要求具备学术创造独特的主体精神,其学术创造的目的应体现为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而不是追求名利等除了知识以外败坏学术价值的旁的东西。 保持求知的纯粹性,研究“真问题”,才能充分迸发出学术创造之活力。 因此,身处大学“象牙塔”顶端的大学教授更应在去功利化的基础上坚持学术创造的合法性,坚守学术“求真”的本质,开辟出一股求真求实的学术清流,展现学者真正的气度和情怀,创造并维护天朗气清的学术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大学教授生产力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深情躬耕海洋 促进人类健康——记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徐仰仓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