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2-02-28 01:43杨秀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9期
关键词:美育课程体系课程

杨秀丽

(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美育内涵:“没有美育的高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正视美育的高校教育是不科学的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高校美育是不正确的教育。”要想促使学生综合发展,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高校与美育专业教师就必须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了解掌握学生真实学习水平与学习需求,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趣味美育,激活学生学习动力,建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美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分析

(一)彰显育人理念,突出办学特色

近几年来,我国对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视,使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越来越完善,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国家源源不断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其中,关于美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亦成为高校完整课程体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1]。自然,美育工作开展的科学性、连贯性、全面性皆深受关注。要求高校美育工作推进稳步、有效,在美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彰显融合“大美育”思想的教学理念,将美育工作与“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有机结合,与“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人才培育计划科学匹配[2]。这样,从本质角度而言,一方面满足学生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需要,一方面为美育工作深化实践奠定基础。相应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合理构建,对于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高校管理体制有序优化也作用显著。可以实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突出高校办学特色,使每一所高校都拥有独特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方向,在接下来的高校教育发展中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手段丰富。

(二)培养审美意识,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行业、企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以往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引入,而现今,已然逐步转向对复合型全面人才的大力寻求[3]。简而言之,行业、企业所需人才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技术技能,还要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实操反思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皆与人的情商发展息息相关,美育作为提高人情商的主要途径,自然需要在教育阶段重视[4]。基于此,完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与道德观念,熏陶学生高尚情操,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情商,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打好基础。所以,为良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必须重视美育课程体系构建,对美育工作科学深化打好基础。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原则

(一)坚持政治站位,坚定正确方向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新时代、新环境背景下,促使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科学构建并完善,高校就需坚定科学的建设方向,正确认识美育教育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后,在开展美育工作过程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促使高校美育真正提高政治站位[5]。只有这样,高校在构建美育课程体系过程中,遵循最基本的理论原则,全过程深入贯彻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美育工作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才能真正继承并延续革命精神,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使高校学生形成体现自觉性、自主性、积极性的美育意识,塑造美育育人新风貌。

(二)坚持全面覆盖,因地制宜

严格来说,高校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知识教学,其实都可以说是美育教育。只要专业课教师可以合理挖掘所教课程的美育功能,从理论知识中提取美育内涵,学生对美育的认知就不会是将其单一的等同于美术教育,而是以“美”一字为关键,开阔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深化美的整体视野[6]。为此,将美育贯彻在高校教育全过程,科学推进多学科美育融合。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都可以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位教育身份,他们既是专业课程教师,又可以是美育教师。而这便是构建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关键,是新时代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与路径。高校必须以此为引导,不断健全完善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教育机制,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公平、平等的美育机会[7]。长此以往,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将水到渠成,美育工作开展因地制宜,因时而新。每一所高校都能在做好基本文化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美育教育,为特色美育发展指明方向。

(三)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归根结底,美育教育的核心是“育人”。高校在坚持美育教学实践创新的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重塑学生美育观,凸显美育育人根本价值[8]。换言之,通过高质量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与系统人才培养体系相互匹配,层递式提高并普及艺术教育,推进高校教育适切改革,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全过程、全方位深化美育教育。这样一来,不但美育教育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高校美育也形成了活跃、协调、合作、充满创意且高效的美育育人新机制。在此环境下,学生亦能潜移默化地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础

(一)发挥学科优势,完善美育课程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本就有一部分课程具有美育功能,体现美育思想。在构建美育课程体系过程中,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发挥这些学科教学优势,对课程合理设置,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过程中,初步了解美育知识,对美育文化形成自我认知[9]。这一部分课程通常指美术、音乐、体育、舞蹈等,它们的教学体系与知识结构个性化突出,十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为此,各所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了解并结合学生真实学习水平、学习心理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贴合学生学习兴趣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即,高校不必刻意强调学科的种类多少,重点以学生学习需求为要,将美育与学科教学灵活结合,不断完善美育体系,切实发挥美育功能。只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除了部分艺术类院校外,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主要学科都是文化知识课程,授课教师多习惯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对美育的渗透相对不重视。要想做到美育课程科学构建与完善,最主要一点就是要真正将美育教育放在高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多途径为学生呈现美育,深化美育,循序渐进激发学生了解美育的兴趣,确保学生尽可能主动参与美育实践[10]。与此同时,保证美育教育不“喧宾夺主”,美育服务于全面人才培育,但不影响正常文化课程教学,所有课程安排科学合理,符合美育课程体系构架需求。

(二)优化就业体制,提高教师素质

从一定角度而言,高校课程设置的偏差会直接掩盖美育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与质量问题[11]。毕竟,从客观角度来说,现阶段的高校美育教师培养其实仍不受重视,深耕美育教育研究的教师,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满足真正的高校美育需求,也无法及时跟上实际美育教育发展步调。尤其是艺术实践方向的教师,优质教师缺口十分之大,大部分教师都无法胜任更高级别的美育工作。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大部分艺术实践类教师,对所教学课程的实际就业前景不甚了解,学校对艺术实践类教师的职业发展也缺乏保障机制。这样,学校自然难以吸引优质人才,艺术实践类教师入职后的职业发展限制条件较多,时间一久,大部分艺术实践类教师对于美育都“心有余而力不足”[12]。鉴于此,高校需要转变理念,关注教师晋升体制,不断优化教师就业体制,采用科学的教师考评机制。同时,重视全体教师定期培训,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到校任职,以此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高专业、高技能美育教师队伍。

(三)重视场地建设,落实美育保障

在优化美育课程设置、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之后,高校要想进一步做好美育课程体系建构,还需要重视美育教育的场地建设,尽可能为美育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保障,确保美育工作合理开展[13]。因为,从美育层面而言,美育几乎都是实践教育,在大学时期的美育教育除了戏剧、文学等强调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美育课程外,还包含音乐、美术、舞蹈等实践性强的美育学科,各个学科皆要求具有固定教学场所。所以,高校需要对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以不影响主干学科教学为前提,尽可能开发利用美育资源,确保学生有固定、合理的场所接受美育。例如,将一些闲置教室进行改造,巧妙使用一些剩余器材为其装饰;在不影响消防安全的情况下,对一部分楼道与边角进行再造。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高校注重美育场地建设,对美育教育进行多途径完善,美育的教学制度与教学模式也能相应优化、进步,对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也能发挥良好的补充、辅助作用。

(四)引领艺术风潮,打造美育环境

高校美育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不同的是,美育教学效果不但需要依托优异和谐的教学环境,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硬件设施等也需要同等保障。同时,学校对美育教育重点宣传,在校园内积极建设美育文化,引领校园内艺术风潮。唯有如此,为学生塑造自由、和谐、多元的学习环境,高校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才能落在实处,发挥实效[14]。具体而言,首先,高校明确肯定美育学科地位,将美育正式纳入学生考核体系,用以引起学生对美育重视。其次,高校多认可并鼓励美育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环境,参与美育主题各项实践活动与比赛活动等,将实践成果与比赛结果一定程度纳入学生考核体系,促使师生同步成长。久而久之,美育教师实践教学热情激增,师生形成和谐互动关系,科学反哺课堂教学,为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添砖加瓦。最后,待高校的美育课程体系构建取得一定成果后,高校可以对此进行经验总结与评价反思,进一步探索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美育活动,不断组织主题性艺术活动,如艺术展、手工技艺赛、文创活动等,为后续的美育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助力美育课程体系积极构建。

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策略

大学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在高校教育中重视美育工作开展,逐层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启智,以美怡情”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在美育陶冶中健全人格,是构建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本质要求。基于此,高校作为落实美育教育的主体,应勇敢承担起美育责任,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标准变化,遵从新时代新课程改革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打造良性美育环境。在“三全育人”理念引领下,凸显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时代性、现实性与必要性。

(一)制定美育发展战略,着眼美育质量实效提升

《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背景下的美育教育需坚持“大美育”观。在高校的美育课程体系建构中,自然便要美育教育的思想性、规律性与实践性相互结合。简而言之,在接下来的高校美育工作开展与改革中,不仅高校要对美育教育投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为美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保障,还要站在全局高度,正确解读“大美育”内涵,以此为高校美育工作开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确保美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应用。为此,高校应深化美育工作,制定美育发展战略,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视学校美育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学校美育工作开展效果不佳的具体原因,针对问题制订解决方案,实事求是,符合实际。如此一来,大部分高校都能改变认知,重视美育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完善,避免美育工作浮于表面,打破以往的不良教学循环模式。具体而言:学校领导层与管理层以身作则,全面参与到美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以此将原本相对分散的教学力量与教学资源有效整合,拧成一股绳,打开美育教育新局面。同时,校方想方设法将美育课程渗入完整教学体系,将美育目标与文育目标融合在一起,确保学生多渠道走近美育,接受美育,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基础,深化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二)构建美育科学框架,突出美育专业方向

高校在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明确发展目标下,还需要为美育工作开展构建科学的教学框架,以此为构建完整的美育课程体系做好充足准备工作。换言之,即高校打造出以“基础能力、及时升级、专业应用”三个阶段为核心的带有实验性质的美育模式,重点突出美育专业方向,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互结合,为美育工作深化打好基础。其中,基础能力培养与技术升级工作,在高校内部有序完成,专业应用则是与学生美育实践紧密相关,需要与大量主题不同、内容不同的实践活动科学对接。例如,当代大学生极为感兴趣的信息技术,在“互联网+”概念下实现了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的提效集中,可以大大缩短高校美育讲解时间,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实践研究思路,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作用不言而喻。所以,高校在深化美育工作时,不妨借助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化手段,搭建美育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课领域外的实践阵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确保线上线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合理完善美育课程体系。

(三)坚持美育教育与管理相互结合,创新评价美育体系

随着美育工作开展不断深入,高校必然也面临着巨大的管理压力,这要求高校完善对美育管理方式。鉴于此,高校首先要在校园内合理加强院系管理,找出适合各个院校的美育管理方法。以此为基础,对整体性的美育管理体系进行优化,针对美育学科与普通学科,进行二者间育人目标差异的适度调整,做好二者教育资源平衡,弥补美育学科教学不足,为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对于本就是以艺术专业为主攻对象的高校而言,则是针对美育工作开展,专门加大管理力度,形成科学的学科共育矩阵,突出学科美育优势,推动美育从浅层向深层发展。此外,高校还需对美育评价体系合理创新,以检验美育成效为导向,增多美育评价内容与考核方式,助力学生形成高尚情操与开放性审美观。最终,高校形成科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企业培育具有高尚情操与过硬专业能力的全面人才。

五、结语

总而言之,以新时代新形势为背景,我们必须要抓住“新文科”建设的每一次机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美育课程体系,助力人才高效培育。即结合高校美育教学规律,正确认识现阶段高校美育育人优势与育人不足的问题,而后契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学习心理与真实学习水平,多层次、多角度建构多学科协同且特色鲜明的美育课程体系,促使高校美育工作规范、生动开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一流人才服务。

猜你喜欢
美育课程体系课程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