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对比研究

2022-03-01 01:31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占位性敏感性特异性

聂 中

(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 洛阳 471001)

脏器占位性病变性质的诊断效果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临床治疗干预方案的制定及预后的评估均密切相关[1]。CT和MRI作为高精度扫描成像技术,是目前临床上用于脏器占位性疾病诊断的常用方法,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60例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CT与MRI的诊断价值及应用优势,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诊断工具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病例纳入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样本量160例,病例入院时间段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其中,男90例,女70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8.46±5.13)岁。

1.2方法

本组160例患者均分别开展CT和MRI检查。(1)CT检查:检查仪器采用东软NeuViz128排螺旋CT,检查过程中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先对腹部予以平扫,完成后再开展增强扫描。在高压注射条件下,经患者轴静脉将碘帕醇对比剂(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3383)注入,应用剂量为100ml,注射速度为3ml/s。造影剂注射20s时,开展皮质期扫描,45s时开展肾实质期扫描,5min是开展肾盂期扫描,并准确记录扫描结果和各时期CT值[2]。(2)MRI检查:检查仪器采用西门子 Skyra 3.0T MRI,检查过程中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先对腹部予以常规平扫,设置扫描参数:层厚6mm,单次时长19s,每次扫描间隔时间11s,扫描次数共8次;然后开展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高压注射条件下,经患者轴静脉将钆双胺造影剂(通用电气药业(上海)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40164)注入,应用剂量为0.1~0.2mmol/kg,注射速度为3ml/s,分别于30s、65s、90s时获取动态、延迟增强图像[3]。

1.3观察指标

1.3.1CT与MRI的鉴别诊断价值

CT与MRI检查结果均由两名影像科专业医师进行双盲阅片,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质做出判断,并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MRI诊断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2]。其中敏感性=真阳性(TP)/真阳性(TP)+假阴性(FN)×100%;特异性=真阴性(TN)/真阴性(TN)+假阳性(FP)×100%[4]。

1.3.2CT与MRI对不同大小病灶的诊断效能

对比分析CT与MRI对直径≥3cm病灶和直径<3cm病灶的诊断效能,包括敏感性和特异性。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平台均于SPSS20.0软件中进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CT与MRI的鉴别诊断价值

经计算所得,CT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3.24%,特异性为95.35%;MRI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4.59%,特异性为97.67%。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CT与MRI对直径≥3cm病灶的诊断效能

本组160例患者中病灶直径≥3cm者110例。经计算所得,CT诊断的敏感性为98.33%,特异性为94%;MRI依次为96.67%、98%,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CT与MRI对直径<3cm病灶的诊断效能

本组160例患者中病灶直径<3cm者50例。经计算所得,CT诊断的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97.22%;MRI依次为85.71%、97.22%,MRI诊断的敏感性高于CT(P<0.05),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CT与MRI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

表2 CT与MRI对直径≥3cm病灶的诊断效能比较

表3 CT与MRI对直径<3cm病灶的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肾脏占位性病变疾病所包含的疾病类型较为多样,且大部分肾脏占位性病变疾病其临床症状无显著表现,为此临床诊断其是否为良性难度较高,为此一般情况下会借助影像学诊断检查方式来辅助鉴别。临床通常所使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主要包括B超检查、CT检查以及MRI检查等方式。随着当前临床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螺旋CT以及MRI动态增强等扫描技术使用率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患者疾病的个体差异不同,再加之各种诊断鉴别方式临床使用价值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就影像学检查方式而言,进一步选择诊断的首要检查方式以及检查方式之间性价比等方面,临床上还未有一致的认知。

临床诊断检查肾脏占位病变通常采取螺旋CT检查方式,且CT扫描速度相对较快,在对患者输注对比剂之后可以开展三期的扫描检查工作。同时三期扫描检查措施可以清晰观察到患者肾脏有关血管的具体解剖情况,并且还可以有效的把患者肾脏占位性病变中血流流动情况动态清楚表现出来。其次,肾癌在CT影像学检查特征中主要表现为肾脏显著的扩张,同时肿瘤朝外演变蔓延且患者软组织出现显著的增厚趋势。此外机体脂肪组织表现比较模糊。如果疾病进一步严重损伤至患者深静脉位置,则会进一步演变为静脉扩张症状,从而可以明显观察到>1.5cm的显著低圆形影像图片,主要是因为患者肿瘤的低密度出现一定的变化。除此之外,结合检查所得的CT值的不同可见低密度肿瘤疾病根据其性质分为液性肿瘤、脂肪性肿瘤与软组织性肿瘤疾病。同时面对检查直径<3cm的肾癌疾病以及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疾病,实施CT检查方式也可以较高的鉴别出。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MRI检查方式逐渐被使用,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图像主要表现特点是可以将人体肾脏部位整体清晰的表现出,其中包括肿瘤具体情况以及病变范围等以多面图像的方式显示出来,同时还可以对临床分析肾癌疾病的类型以及分期情况提高准确的参考依据。其次,当患者肾脏肿瘤疾病进一步损伤患者的深静脉组织或者下腔静脉组织,使用MRI检查方式其优势性显著,进一步可以有效对患者进行穿刺组织学活检查方式,或者实施增强扫描检查。此外,MRI检查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的优势。使用快速屏气序列的基础上实施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加临床对肾脏肿瘤疾病的诊断检查概率,同时定性更加精确化,并且还可以清楚的表现出患者肿瘤疾病具体的血供信息,尤其是对于直径<3cm的肾脏小肿瘤疾病以及实施B超和CT检查方式诊断存在差异的疑难杂症,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与意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方式作为磁共振成像检查方式之一,此种检查方式可以有效的实施对活体水分子扩散进行测量工作以及成像显示。与此同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方式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对患者病变组织的细胞外间隙以及细胞内部水分子的扩散情况,从而进一步对疾病实施诊断工作。随着医疗科技中快速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测方式的使用频率;且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测方式所得的图像与对应的检查指标在临床诊断治疗早期的肾脏占位病病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CT和MRI凭借其无创、高分辨率、可重复性好等优点成为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5]。本研究中,在整体诊断效益上,CT、MRI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P>0.05),即二者诊断效能相当。同时,对于病灶直径≥3cm者,CT诊断的敏感性为98.33%,特异性为94%,MRI依次为96.67%、98%(P>0.05)。但对于病灶直径<3cm者,MRI的敏感性为85.71%,高于CT的71.43%(P<0.05)。即CT与MRI在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整体效能相当,但MRI诊断直径<3cm病灶的敏感性高于CT,临床可根据患者病灶大小特征合理选择诊断工具,以提高疾病诊断率[6]。

总而言之,临床方式通常采取CT检测方式与MRI检查方式来诊断辨别肾脏占位性病变疾病,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CT检查方式与其他检查方式而言价格低廉,同时操作方便,所以临床使用范围比较宽阔。同时MRI检查方式所进行的平扫措施、增强措施与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措施可以进一步诊断分辨肾脏占位性病变疾病发展趋势。虽然两种检查方式各有临床优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为此,临床诊断鉴别过程中应该具体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其中涉及生理情况以及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为患者采取最佳的方式进行检查。在诊断鉴别难度相对比较高的病例过程中,应该联合实施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对患者病变位置的诊治的准确率,有效减低误诊与漏诊情况的发生概率。

猜你喜欢
占位性敏感性特异性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计及需求敏感性的电动私家车充电站规划
保靖苗族龙纹饰的艺术特异性与文化基因
老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血清铁蛋白、IL-6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痤疮患者皮肤敏感性的临床分析与治疗
Role of telomere shortening in anticipa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教育类期刊编辑职业敏感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