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后股骨颈短缩的因素分析

2022-03-01 01:32杜云峰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股骨颈骨密度髋关节

张 番 杜云峰

(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医院 焦作 454150)

近年来,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节奏加快等随之升高,相当高比例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老年人[1]。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目的在于促进患者骨折自然愈合,目前空心钉内固定术仍是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在临床应用中该方式具有退钉率低、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等优势,但其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之余仍引发了部分患者发生并发症,这是由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创伤较大,骨折部位骨组织在压缩、冲击和再吸收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会股骨颈短缩,此种并发症严重时可造成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障碍,进而导致下肢不等长,因此关于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后股骨颈短缩的相关因素分析引发了临床高度关注[2~3]。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后股骨颈短缩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采用空心螺钉闭合内固定治疗的11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术前结合患者影像学及诊断结果确诊为单侧股骨颈骨折者;骨折至手术时间<2周;术前麻醉评估合格者;具有复位内固定手术指征,身体可耐受手术且顺利接受手术治疗者;年龄≥18周岁,可接受术后长期随访者。排除标准:病理性或陈旧性骨折;存在其他部位骨折;同侧或对侧下肢具有手术史;合并血液疾病、恶性肿瘤或免疫系统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未能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者;未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2方法

(1)患者入院后及时完善术前检查,术前检测患者骨密度,常规行对症牵引,控制术前血压、血糖;在牵引床上复位,透视下用3枚克氏针行内固定治疗,术后24 h判断骨折复位质量。

(2)分别在手术当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对患者行X射线片检查,拍摄部位为骨盆正位、髋关节正侧位,以股骨头顶点和股骨大转子顶点做两条平行线,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的差值即为股骨颈短缩量。

(3)术前详细查阅患者病历,术后坚持随访,搜集患者详细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原因、骨折至手术时间、随访时间等;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骨密度、骨折类型(Garden分型)、术前Singh指数(分为Ⅰ~Ⅵ度,Ⅰ~Ⅲ度为骨质疏松、Ⅳ~Ⅵ度为骨质正常)、骨折复位质量(按照Garden对线指数分为Ⅰ~Ⅳ级)、不同时间点上股骨颈短缩值(分组依据:<5mm、5~9mm、10~19mm、≥20mm);临床资料包括合并基础疾病情况(高血压、糖尿病)、术后是否感染、术后功能Harris评分(包括疼痛、功能、畸形、活动度4个评价维度,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髋关节越好)。

1.3观察指标

(1)按照患者股骨颈短缩值是否≥5mm进行分组,<5mm为无股骨颈短缩组,≥5mm为股骨颈短缩组,统计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2)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发生股骨颈短缩的危险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危险因素的分析工具为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股骨颈短缩发生情况分析

术后24个月时114例患者中共计有46例患者发生股骨颈短缩,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为40.35%;46例患者中股骨颈缩短5~9mm者12例(26.09%)、10~19mm者29例(63.04%)、≥20mm者5例(10.87%);术后发生股骨颈缩短时间:<3个月者17例,3~6个月10例,7~12个月12例,13~24个月7例。

2.2股骨颈短缩发生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颈缩短组体质量指数显著高于无股骨颈缩短组,骨折至手术时间显著长于无股骨颈缩短组,两组在术前骨密度、Garden分型、Singh指数、Garden对线指数、术后Harris评分、负重时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见表1。

2.3影响股骨颈短缩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较大、骨折至手术时间较长、术前骨密度下降、Garden分型为Ⅲ~Ⅳ、Garden对线指数Ⅲ~Ⅳ、负重时间>2个月、术后Harris评分较低是导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股骨颈缩短的危险因素(β>1,OR>1,P<0.05或P<0.01),见表2。

表2 影响股骨颈短缩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主要是由传导暴力与扭曲暴力作用于股骨颈部诱发的下肢骨折,股骨颈短缩是内固定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发病后主要临床表现为髋关节活动受限、下地负重疼痛及跛行等,这主要是由于内固定术后部分患者臀中肌和臀小肌工作力臂缩短,患者外展肌力水平下降,因此难以维持正常步态,最终导致髋关节活动功能受到限制。本研究结果中,术后24个月时114例患者中共计有46例患者发生股骨颈短缩,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为40.35%。

经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质量指数较大、骨折至手术时间较长、术前骨密度下降、Garden分型为Ⅲ~Ⅳ、Garden对线指数Ⅲ~Ⅳ、负重时间>2个月、术后Harris评分较低是导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股骨颈缩短的危险因素。内固定术后股骨颈短缩的发生与患者术前骨状况密切相关,其中骨密度可反映机体的骨矿含量,其在诊断、预测骨折发生风险方面具有价值,相关研究[4]表明,术前骨密度较差者骨折部位的骨量明显减少,存在骨质疏松的概率相对较高,内固定后对骨折的把持力随之减弱,内固定材料对骨折轴向的压缩强度也随之下降,骨折后骨折端的骨质更加容易被吸收,受压后使得股骨颈短缩的风险增加;体质量指数较大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下肢负荷相对更重,内固定的难度较高,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高于普通患者;骨折至手术时间较长时则会导致患者内固定的效果受到限制,同样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Garden分型为Ⅲ~Ⅳ表示股骨颈骨折患者伴有部分粉碎性骨折和后皮质破坏,内固定治疗后的骨质吸收更严重,复位后则可能再发移位;负重时间>2个月则明显提示股骨颈患者内固定术后的髋关节一旦负重将会导致股骨颈断端不断被压缩而发生短缩;Garden 对线指数常用来评估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在评估患者骨愈合和股骨头存活中也有应用价值,指数水平的升高预示着患者发生股骨颈短缩的风险也随之升高。

随着内固定治疗后时间的延长,股骨颈短缩患者的短缩程度可能会加剧,但股骨颈短缩短后年轻患者的下肢及盆骨功能受到的影响不大,因此空心钉内固定仍然适用于非高龄段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在实施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过程中应正确复位并及时评估复位效果,合理的植钉固定材料,术后嘱咐患者不负重,针对危险因素覆盖中的患者针对性实施治疗及干预,最大程度的减少股骨短缩风险。

猜你喜欢
股骨颈骨密度髋关节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治疗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系统(FNS)比Hansson钉稳定性更好、固定更可靠
骨密度水平分三级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