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与低剂量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对比

2022-03-01 01:32汤峰文韩腾姣王会宾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格瑞洛稳定型氯吡

汤峰文 韩腾姣 王会宾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许昌 46120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研究资料,将采用常规治疗+氯吡格雷治疗的40例患者研究资料纳入A组,将采用常规治疗+常规剂量替格瑞洛治疗的40例患者研究资料纳入B组,将采用常规治疗+低剂量替格瑞洛治疗的45例患者研究资料纳入C组。A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7.81±4.58)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病程(2.71±1.16)年;收缩压91~168mmHg,平均收缩压(127.78±12.52)mmHg;舒张压62~115mmHg,平均舒张压(82.63±10.54)mmHg;体重指数19~27kg/m2,平均体重指数(22.59±1.10)kg/m2。B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57~79岁,平均年龄(67.78±4.62)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病程(2.73±1.19)年;收缩压90~168mmHg,平均收缩压(127.81±12.50)mmHg;舒张压60~116mmHg,平均舒张压(82.67±10.59)mmHg;体重指数20~27kg/m2,平均体重指数(22.61±1.12)kg/m2。C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59~78岁,平均年龄(67.85±4.53)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病程(2.68±1.13)年;收缩压92~169mmHg,平均收缩压(127.83±12.49)mmHg;舒张压61~113mmHg,平均舒张压(82.56±10.47)mmHg;体重指数19~26kg/m2,平均体重指数(22.54±1.08)kg/m2。3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对比性。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不稳定心绞痛相关诊断标准[5];(2)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在Ⅱ~Ⅲ级;(3)意识正常,可进行正常交流者;(4)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均完整者。排除标准:(1)对试验药物过敏者;(2)合并急性脑血管意外病史者;(3)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其他心血管疾病者;(4)近期接受抗炎药物治疗者。

1.3方法

3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口服硝酸异山梨酯(山东博山制药,生产批号20181206、20190618,规格:5mg)10mg/次,3次/d;口服辛伐他汀(山东罗欣药业,生产批号20181213、20190526,规格:10mg)10mg/次,1次/d;口服阿司匹林(湖南新汇制药,生产批号20181125、20190604,规格50mg)100mg/次,1次/d;口服美托洛尔(烟台巨先药业,生产批号20181209、20190528,规格:25mg)12.5mg/次,2次/d。

1.3.1A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生产批号20181129、20190612,规格25mg)75mg/次,1次/d,连续治疗2个月。

航段内交通流量是根据交通流量分布编辑器进行设置的。交通流量分布编辑器主要设置航段内每年船舶航行的数量、船舶的类型和船舶航行速度等相关设置。

1.3.2B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替格瑞洛(南京正大天晴制药,生产批号20181203、20190705,规格:90mg)初始剂量180mg/次,维持剂量90mg/次,2次/d,连续治疗2个月。

1.3.3C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替格瑞洛治疗,初始剂量180mg/次,维持剂量45mg/次,2次/d,连续治疗2个月。

1.4评价指标

(1)治疗2个月后,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中相关疗效标准[6]对3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经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正常为显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经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ST段改善50%以上且T波变浅为有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2)采集3组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1个月时空腹静脉血4~5ml,通过TEG凝血分析仪(Haemoscope,5000型)检测血小板水平,并计算治疗1周及治疗1个月时血小板抑制率。(3)记录3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血管性死亡)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3组临床疗效比较

B组、C组临床总有效率(95.00%)、(93.33%)高于A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3组治疗1周及治疗1个月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比较

治疗1周及治疗1个月时,B组、C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3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C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44%)低于A组(25.00%)、B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3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3组治疗1周及治疗1个月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比较

表3 3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诸多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突然破裂是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因素,而血小板聚集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机制[7~8]。因此,提高斑块稳定性并抑制血小板聚集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的基础。

氯吡格雷是一种临床传统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该药属前体型药物,通过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转化可发挥抗血小板活性,对血栓形成产生抑制作用[9~10]。但采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起效缓慢等缺陷,且该药与P2Y12受体、二磷酸腺苷受体为不可逆结合,易增加心肌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11~12]。替格瑞洛为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其结构与核苷酸较为相似,该药可对P2Y12受体产生作用,阻碍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活化[13~14]。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结果显示,B组、C组临床总有效率(95.00%)、(93.33%)高于A组(75.00%),且治疗1周及治疗1个月时,B组、C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A组,提示采用替格瑞洛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快速产生血小板抑制作用。究其原因在于,替格瑞洛属非前体药物,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均具有活性,且无需经肝脏激活可直接发挥作用,因此能够快速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相关研究指出,常规剂量替格瑞洛可对血小板产生过度抑制作用,易引发出血等不良事件,且存在一定呼吸困难、肝肾损伤等发生风险[15]。另有研究指出,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血小板反应性过高可增加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风险[16]。本研究结果显示,C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44%)低于A组(25.00%)、B组(22.50%),提示低剂量替格瑞洛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低剂量替格瑞洛可能处于血小板反应性阈值范围内,进而有效平衡缺血、出血发生风险,从而预防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综合征等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低剂量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可快速起到抑制血小板作用,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

猜你喜欢
格瑞洛稳定型氯吡
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替格瑞洛治疗STEMI行PCI术患者的临床效果
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参松养心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慢性失眠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