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元素融入中国工笔画教学实践

2022-03-01 03:01聂彦锋邵约瑟
山东陶瓷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笔画陶瓷课程

聂彦锋,邵约瑟

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脱胎于土与火的陶瓷,凝聚着中国匠人们的智慧和心血,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陶瓷作为文化使者,更是源源不断地向世界传递着东方古国的文明[1]。作为教育青年的重要阵地,大学承担着传道授业、立德树人的重任,应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本文以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工笔画课程教学为例,将陶瓷艺术元素引入中国工笔画课程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教学方法

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中国工笔画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工笔画勾线、造型、设色等方面的技法。课程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摩、练习的形式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临摹古代陶瓷图案纹饰,学会欣赏优秀作品,重点放在解决临摹作品中的构图、造型、色彩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工笔画艺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同时,让学生从临摹中掌握技巧,从而指导设计创作,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作品设计中去。课程面向的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这些学生美术功底较弱,审美能力不足,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与参与度为主要突破口,制定多元教学方法。

(一)线上教学引入课堂,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与教育教学融合,带给了学生更多接触知识的途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当前,学生习惯于使用手机、电脑等更为便利且可以及时反馈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方式要与时俱进,突破以往的教学方式局限。所以,很多授课教师使用了学习通辅助课堂教学。线上课堂重视个性化教学与学习者的差异性,便于“因材施教”。根据中国工笔画课程教学大纲,在学习通平台建设课程,可把教学内容分为四个章节,分别录入学习通系统,在每小节里上传教师自制的视频。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后平台系统会有成绩记录,这样既方便了学生的自学和复习,又完整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了信息化教学。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对重难点巩固复习。

在课堂中,学生使用学习通签到、答题、分组练习、提交作业等,实时与老师交流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氛围较之传统课堂有显著改善。

如在讲述“白描临摹的线条”这一节时,授课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学习。平台任务中提出:将所给陶器(如图1)中的纹样符号进行分类,并试着用白描线条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图片分类、描绘。如:第一小组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展现,第二小组用PPT进行表现,第三小组则用线描的形式来还原陶器中的刻画符号并将其进行分类。这样,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融入讨论中,体验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学习乐趣。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课堂实操任务,互动交流大大增加,能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课程效果。

图1 带有纹样符号的陶器

(二)实物展示与体验相结合,提升课堂活力

人类对实物的感知力要远远大于图片和文字。实物的直观演示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全方位感知事物,达到可观、可摸、可感的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文字理论转化为实物。让实物给予课堂温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将自身爱好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收藏的陶瓷器用于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在课堂上呈现的实物作品多是仿制品,但也基本能还原作品原貌,包括作品的材质、色彩、纹样等,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触摸,给予学生真切的学习感受,并拉近学生与陶瓷艺术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如在讲述“工笔重彩画临摹”时,授课教师通过PPT展示清代的景德镇窑粉彩西洋人物纹瓷盘和景德镇窑粉彩人物纹瓷盘(图2),并让学生结合实物仿制品和PPT图片来观察人物造型的特点、整体构图形式、环境风格以及着色手法等。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可总结两件作品中工笔重彩画的精美构图、丰富色彩、工细用笔等艺术特色。这样,通过对陶瓷实物的赏析,使学生沉浸于课堂之中,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促进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图2 景德镇窑粉彩西洋人物纹瓷盘和窑粉彩人物纹瓷盘

(三)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工笔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结束后,多数学生表示学会了,但当实际操作时,却发现并非如此,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眼高手低”的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多练、多临摹、多创作。根据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课前查找不同时期的陶瓷系列作品图片,通过比较分析,厘清每个时期陶瓷装饰的色彩、线条、纹样等元素的艺术特点。学生在掌握陶瓷装饰纹样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临摹,然后提交作业,再结合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可实现精准教学,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操作流程,提高学习效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物制作的课程内容,避免出现因一味地临摹前人作品给学生带来思维僵化等问题。可以通过改变课程教学形式,来增强课程趣味性,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授课教师在利用学习通进行分组时,每组均应设定不同的主题,且这些主题是根据前面的课程任务进行的安排。学生经过了前期的资料查找、作品分析、归类总结、临摹抄绘等训练,已经对这一时期的陶瓷装饰特点有了深刻的认知,教师再通过分组让学生利用免烧陶泥进行陶瓷造型制作,并指导学生将本小组任务中的陶瓷装饰纹样进行绘制、上色。同时,可引导学生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作。这样,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制作、绘制等一系列动手操作,不仅完成了小组任务,设计、创作出了作品,更锻炼了动手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创新能力[2]。

二、教学实践

(一)注重实地调研,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实践出真知。学生可通过考察、实地调研等路径,与研究对象近距离接触,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究事物本身。授课教师可结合课程实习,积极联系产学研合作单位,与博物馆、遗址公园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实地调研扩大学生的眼界,同时结合场地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的变迁让各个地方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建有齐文化博物馆、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等。在齐文化博物馆中,学生可以在基本陈列展厅中多角度、多元化地了解齐国故都800年的兴衰,在陶瓷专题陈列展厅可以观摩多种多样的陶瓷造型和工笔装饰图案。通过调研和考察,可以增强学生对齐文化的认识,加深学生对陶瓷文化的理解,让学生更有效地将自身所学的工笔画技法知识与陶瓷彩绘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通过挖掘中国工笔画在陶瓷彩绘教学中的新形式,进而丰富教学内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以赛促学,检验学习成果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等现状,授课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路径,在教学中结合比赛,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例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陶瓷纹样与工笔画结合创意赛,让学生将自己理解的陶瓷纹样的文化内涵和自己在中国工笔画中的创新相结合来创作作品,并让每个小组都制作PPT,讲解小组的创意来源与创新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也能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意识得到提高。而且,通过相互聆听讲解,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陶瓷纹样与中国工笔画的结合,进一步开发创新思维,填补自身所忽略的知识点。通过课堂的知识点讲解,再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自行实践,最后以比赛形式将课程内容反映在展示当中,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也可在课下开展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教学,结合不同专业比赛的性质,制定相应的教学活动,力求做到精准对接。如针对山东省工业设计大赛、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赛、香港青年美术设计大赛、大学生农业创意设计大赛、大学生美术作品展征集赛等,授课教师可提前将每个比赛的具体通知、历届获奖作品等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注重引入陶瓷纹样与中国工笔画等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创作作品参加比赛。将作品放在大赛中去观察,既检验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是自我反思、不断改进的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也能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三)重视团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团队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通过设计、组织教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学生由最初的意见不一致,经过激烈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既能取长补短,发现彼此的优点,又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在陶瓷艺术与工笔画课程结合当中,许多任务都需要小组组员合作甚至多组合作共同完成。例如,对于陶瓷纹样的选择,需要小组协商后再运用于工笔画创作之中,而对于陶瓷彩绘则需要学生相互交流与碰撞才可以找到好的灵感。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陶瓷艺术和工笔画的理解,更能增强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课堂上的分组任务、实践课上的团队项目、比赛项目中的参赛团队,都是在为培养优秀的团队打基础。通过组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合适的同伴,进而形成固定团队。这样的团队组合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团队创作中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三、提升路径

(一)注重教师能力提升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实现陶瓷艺术元素融入中国工笔画课程教学,授课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还要时刻注重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要通过理论学习,将知识“学深学透,掌握全面、把握重点、理解难点”[3],再进行课堂上的输出。同时,既要通过项目实践等形式,钻研专业技能,扎实专业知识,也要结合学科前沿知识,不断开阔眼界,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课堂教学中,要能站稳讲台,讲好每一节课。要向各学科教学优秀的教师取经,不拘泥于自身学科,多听课,多参加教学讨论,积极参与课程团队建设,在创新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中不断学习[4]。要利用科研、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并做好教学反思。还要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通过比赛检验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设计是否合理。陶瓷艺术元素与中国工笔画课程相结合,不仅要求教师对陶瓷艺术要有深刻理解并与自身研究相结合,更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总之,教师要跟上现代美术课程教育发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坚持“以生为本”及“三创”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自身修养[5],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自身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魅力。

(二)加强教材建设

工笔画涉及内容较广,分类比较繁杂,在教学中选用的教材多注重基本技法的训练,但缺少系统的理论和优秀的范例,缺乏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一致的教材。因此,需要加强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中,要从学生的特点入手,结合社会需求,融入课堂思政,以中国陶瓷的发展为主线,将陶瓷工笔画作为研究重点,通过陶瓷发展史、艺术风格、装饰图案、线条变化、色彩渲染等方面来阐述工笔画与中国陶瓷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陶瓷艺术作品展现工笔画技法,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审美发展和艺术创新意识,巧妙地将工笔画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工笔画技能的同时,又能深入了解陶瓷的发展历程和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使命感。

(三)优化教学设计

高校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有较大的自主权,若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单调,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实现陶瓷艺术元素与中国工笔画课程的融合,课程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在优化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找准两者的契合点,在契合点进行切入;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学生为立足点,不断对教学进行优化。例如,跳出传统授课模式,鼓励学生开展“陶艺节”“陶瓷与工笔画结合展演”等相关活动。学生也可以自主创意设计一些活动,优化教学模式,在“学”与“做”之间实现美育目的。

(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所以,在陶瓷艺术元素融入中国工笔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开发学生的潜力,引领学生自己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树立起向美的意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寻美、学美的观念。最后,在实践动手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使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知识,并且能够通过课程拓宽眼界、提高审美。

四、结语

中国工笔画教学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要求教师另辟蹊径,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设计。笔者以陶瓷为载体,将中国工笔画与陶瓷艺术元素相结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线上教学、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课程思政,使中国工笔画教学有了新的切入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际教学有了更多途径。

猜你喜欢
工笔画陶瓷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中国工笔画概述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陶瓷艺术作品
粉红荷花工笔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