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参数与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2022-03-02 03:02王香云卢凯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硬化性活化缺血性

王香云 卢凯

国内外研究表明,血小板参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肺血管病变[2]、颈动脉狭窄[3]、慢性牙周炎活动期[4]等密切相关,是血栓形成的始动和关键因素[5]。但是否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探讨血小板参数与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本院急性脑梗死患者259例,经头颅MRA证实为颅内动脉狭窄168例(狭窄组),男92例,女76例;年龄29~92(65.37±11.99)岁。经头颅MRA证实无颅内动脉狭窄91例(对照组),男53例,女38例;年龄35~88(61.86±11.07)岁。两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首次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中的诊断标准;②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心、脑、肺、肝、肾等重大脏器损伤;有颅外血管狭窄及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完成各项检查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详细询问病史及给予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同时完善头颅CT或MRI及MRA、心超、颈部血管超声及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1.2 方法 (1)检测指标:所有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当日完成血脂(TG、TC、LDL-C、HDL)、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采用迈瑞BC 6800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血常规。采用美国GE公司3.0T SIGHA HDX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MRA检查,所有检查结果均由2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或介入科专科医师报告及神经内科介入医师阅片确认。(2)检测方法:依据相关研究[7],主要检查如下几条颅内动脉: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CS)、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狭窄率采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症状性颅内动脉病变(WASID)诊断标准[8]对颅内动脉狭窄进行评价:狭窄测量标准:[(Dn-Ds)/Dn]×100%,Dn为正常动脉直径,Ds为狭窄部位直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判断各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及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颅内动脉狭窄分布特征 共检查动脉2,849条,其中325条动脉狭窄,总动脉狭窄率11.41%,325条狭窄动脉中狭窄频率最高的是MCA,其次依次为CS、ACA、BA、VA和PCA,近80%的狭窄动脉属于ICA系统,见图1。用各自检查动脉总数标准化后比较其动脉狭窄率,结果显示ICA系统各动脉狭窄率较椎基底动脉系统高,其中MCA,CS相对易受累,见图2。

2.2 颅内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见表1。

表1 颅内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2.3 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血小板参数比较 见表2。

表2 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血小板参数比较

2.4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 MPV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成正相关(P<0.05),见表3。

表3 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血小板参数相关性分析

2.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4。

表4 颅内动脉狭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脑血管病已成为人类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80%是缺血性卒中。大量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且此类患者临床上更易复发[9]。据报道颅内动脉狭窄在亚洲人、黑人和西班牙人发生率更高[10]。在中国,33%~50%脑卒中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因此,更要重视对颅内动脉狭窄的预防和诊治。

目前相关研究已经明确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年龄、高血压、高尿酸、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11],本资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有研究显示,血小板参数与心血管病变及其疾病发生密切相关[12],但血小板参数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资料结果显示,MPV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P<0.05),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血小板主要参与凝血与血栓形成,当血液循环正常时不发挥其凝血等功能,但在血管内皮损伤或某些病理生理刺激因子作用下则发生黏附、变形、聚集、释放等活化过程。血小板的活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当管壁因各种因素刺激而受损时,内皮细胞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内皮下胶原成分被暴露出来,引起血管壁收缩,血小板活化,诱导 CD4+干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及泡沫细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13]。有研究表明血小板的活化情况主要有MPV体现[14]。血小板活化时体积增大,而体积增大的血小板具有以下特点[15]:(1)与正常体积血小板相比,聚集力更强;(2)血栓烷A2更易产生;(3)糖蛋白及促凝血的表面蛋白更易表达;(4)对腺苷二磷酸的反应性增强,使血小板聚集更快;(5)对前列环素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敏感性降低;(6)含有更多的致密颗粒,能更多释放5-羟色胺和P-血栓蛋白等凝血物质[15]。这一系列变化使血小板活性增强,最终致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综上所述,MPV与血小板活化密切相关,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且此类患者复发风险高。对于亚洲人,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外[9]。故在临床工作中对MPV进行检测和治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硬化性活化缺血性
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原位批量快速活化工艺研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脑脉泰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APOE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异位再发的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一例
“活化”课堂,让英语教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