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2022-03-03 13:08文芸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校英语问卷调查文化自信

文芸

摘要: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我国对文化输出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引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英语;问卷调查;归化和异化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在对本土文化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在和外国文化碰撞过程中吸收其健康成分以使本土文化更加丰富和国际化,同时将本土文化发扬光大。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每每提起长城,故宫,敦煌飞天,我们就倍感自豪。不仅如此,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如今的时代闪烁着别样的光芒。从一带一路到武汉抗疫,再到郑州救灾,都体现了扎根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传承,让新时代的我们倍受鼓舞。然而,在多年高校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大学生能用英文对工业革命,瓦伦丁节等西方文化进行说明,却没法用英文对儒学,中国京剧,孙子兵法等文化知识进行介绍或者讲解。这种现象表明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失文化自信。成因很多,其中之一和我国英语教学主流趋势不无关系。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主流趋势是将英语作为工具性语言,教材重视英语文化的输入,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内容涉及较少。国内大部分考试更多侧重考察学生的词汇语法,文字理解等方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将传统文化所忽略。其实,文化与语言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可用语言表述文化,也可以承载文化,传播文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训练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外,还承担着将外来优秀文化吸纳进来,同时把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出去使之为外国读者所了解、熟悉和喜爱的双重任务。

二、如何在大英教学中唤起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一)充实教师的文化知识结构

高校英语教师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传播者。这决定了高校英语教师的中西文化结构与学生的兴趣以及态度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只是单进行语言教学,容易使知识局限于教学的范围之内,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把自己也看成受教育者,多和中国文化专业教师交流,多参加相关专业讲座,主动积累中国文化知识,进而从单一学科型转变为复合型,自我完善。

(二)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去挖掘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大多出自西方原版文章,教材更多地关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学习能力和进行英语文化输入。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根据现有教材,在讲述西方文化的同时,挖掘背后的文化信息,通过举例,比较等方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发现中华文化的魅力,进而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例如,大学英语教材《西方文化英语》第四单元的课文是让学生了解古罗马文化的《古罗马留给人类的遗产》,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笔者运用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做代表中国古文化的presentation,如四大发明,茶文化,书法等。又如,在讲英国工业革命这篇文章时,笔者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光包括搜索英国工业革命涉及的历史背景,先进性和局限性等,也包括让学生查找同一个时代背景下中国所处的时期,搜索并分析中外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以及成因。这几个活动从查找资料准备展示到最后完成展示,学生大概需要花三天的时间。活动结束后,笔者设计了十个问题对非英语专业的1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0%的学生选择中华文化有必要或比较有必要出现在大英课堂教学上。87.5%的学生选择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对比有利于或者较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92%的学生选择英语教学融入中华文化帮助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以及应用英语传承母语文化的能力。

(三)翻译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

大英教学中的翻译训练在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时扮演着较为核心的角色。通过翻译,我们可以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让世界了解我们“一带一路”的初衷,可以说,翻译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处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而言,归化(foreignization)与异化(domestication)是两种重要翻譯策略。一般来说,翻译界基本遵循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认同通过异化的方式进行翻译,一方面体现不同文化的韵味,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把本土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正如鲁迅所说:“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但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其异化翻译能力存在一定欠缺,通过异化的方式翻译中国文化,容易译出产生误解的英文,导致英美读者出现阅读障碍,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涉及传授学生翻译理论时,我们应讲清楚异化与归化,以帮助学生对翻译问题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但在指导学生翻译实践时,不一定要拘泥是异化翻译还是归化翻译,可以将两者互为补充,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尤其是涉及中国味特别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新目标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孔子的思想。 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是“仁”,虽然孔子没有明确定义什么为“仁”,但在《论语》各章节的阐释下,“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可以是人与人之前的关系,可以是反省和自律,可以是外在循礼,内在爱人等等。“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志士仁人,务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可以说,“仁”构成一个儒学道德的完整意义体系,是孔子对完美的道德人格的追求。那么如何翻译“仁”?最常见的是把“仁”翻译成“benevolence”或者“goodness。”benevolence”虽有“仁慈”之意,但含有从上而下的救济施舍之意。而“goodness”侧重的则是“善良”。另外一种常见的翻译就是“virtue”,即“美德”“道德”之意,与孔子的“仁”类似,但依然体现不出“仁”的旨意和风格,毕竟在孔子看来,“仁”“德”有别,“仁”高于“德”。因此,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十足的把握将“仁”翻译准确,就可以将其音译为“Ren”,然后再对其进行某个章节下的解释,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为“now Ren,the mind of the perfect virtuous man,wishing to be established himself,seeks also to establish others”;而另外一句“观过,斯知仁矣”的”仁“强调的是道德品质,所以可以译成“by observing his faults,you can judge of his Ren,moral character.” 通过这种方式对“仁”进行解释,英美读者就不会对“仁”和儒家文化产生误解,有利于其理解孔子思想的独创性和深刻性

(四)把增强文化自信的活动延伸至课外

鉴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可以把增强文化自信的活动延伸至课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欣赏音视频内容等多种手段丰富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途径,增强家国情怀。比如笔者会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形式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如以“中华美食”“家乡文化”等方面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引导他们阅读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汉翻译作品,收看收听有关中国的中英文节目,报纸、电视电影等。学生在提升英语语言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自信对学生、社会甚至是整个国家而言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可应用恰当的方式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以此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能够在以后跨文化交际中自发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但是,在教学中自然而然融入文化自信对广大高校英语教师来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个工作的完成不仅依赖于教师自身不断地学习、探索和交流,也有赖于大学英语教师所处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所有人士的共同努力。笔者所在的大学英语部已在精读部分中增添中国文化,中国故事等资源,在阅读部分增加一带一路,茶文化等本土内容,在听说部分增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演讲和视频。这些举措一方面提高了本土文化在英语教学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推动大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帮助其成为文化自信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孙琼.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英語广场:学术研究,2020(5):2.

[2]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8.

[3]杨杉,王梦琪.从韩流入侵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问题[J].科学导报,2014(006):122.

[4]杜凌俊.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和学生文化自信生成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12):3.

[5]李莹.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科技资讯,2021,19(21):3.

[6]尹倩玲.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探析[J].时代教育:中旬,2021(8):0184-0185.

[7]张俊强,高迎春.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策略研究[J].英语广场,2019(11).

猜你喜欢
高校英语问卷调查文化自信
高校英语语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英语创新教学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