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愈哲学思想对宋明理学的贡献

2022-03-03 20:29王海川
文学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韩愈

摘 要:本文将会着眼于韩愈哲学的建构,主要依据的文本是《原道》、《原人》两篇。对韩愈思想的评价,历代研究者都采取了较为支离的方法,没有从整个宋明的思想脉络去把握。故本文中,笔者使用“从后思索法”,以宋明儒学来观照韩愈思想,目的是考察韩愈的思想推进到了何种程度,探索其思想究竟如何影响到了宋明理学的发展。

关键词: 韩愈;宋明理学;《原道》;《原人》

引言

现阶段,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依旧集中于朱子学、阳明学及其后学的研究上,但对于宋明理学整体的脉络而言,却存在简单化的倾向,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缺少对韩愈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宋明理学问题意识的起点可以追溯至韩愈,其思想指出儒家发展的根基问题,进而创立道统并且建立了人性论。但对韩愈的研究却并没有被重视,例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只简单论及韩愈宣扬道统;陈来《宋明理学》一书中也只是将韩愈的思想归结为宣扬道统、推尊孟子、排击佛教、阐扬《大学》和论性情,并且没有放置在宋明理学的脉络中加以阐释。其实,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宋明理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在韩愈所处的晚唐时期就已经基本确定了。因此,对韩愈思想的研究必须从其内部逻辑出发加以阐明,这样对于理解宋明理学的问题意识的开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体系化儒家思想的开展

对宋明理学思想脉络的把握,最初可以追溯到韩愈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而其中对后世宋儒影响最大的当属《原道》、《原人》两篇。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曾言:“治宋学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为之率。”韩愈思想的地位可见一斑,但如何评价韩愈的思想价值以及对宋明儒学的贡献却一直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在此,笔者认为不妨使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对社会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遵循着一条同实际运动完全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是从已经完全确定的材料、发展的结果开始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宋明时期成熟的思想去观照韩愈的思想,以此来对韩愈的思想加以定位。

北宋周敦颐绘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通书》,实开宋明理学先河。张载继承韩愈排佛的态度,提出“太虚即气”的思想,为儒学建立了一种宇宙论模型。邵雍的数学致力于研究宇宙演化的过程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较之张载的气学更近一步。二程兄弟确立了“天理”为最高的范畴,这便是将儒家思想建立在了最坚实的基础之上,进而主张先理后物,将天理和人伦相联系,并且提出格物致知的思想。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创立的理学思想包容前人所有的成果,将伦理原则上升到了宇宙本体的地位。但“程朱理学”将本体安置在人之外,忽视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实践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陆九渊和王阳明破旧立新,提出“心学”思想,将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指出人的本心所发便是道德法则,不用求之于外,极大突出了人的主体性。

从上述对宋明思想的简单勾勒,笔者将理学的特征归结于下:

(一)着重于体系的建构以及思想的论证,思想涵盖了宇宙论、本体论和人性论各个方面

(二)以儒家的圣人最理想人格,以实现最高的人生境界为终极目标。

(三)以儒家仁、义、礼、智、信为基本的道德原理,将天理视为道德原理的内在基础,并提出了不同的道德修养方法。

(四)以《四书》为核心,着眼于心性功夫。

以此为观照,可以从如下视角来探索韩愈的思想:

(一)是否尝试进行体系化的建构?是否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说?

(二)思想涵盖了儒学的哪些方面?所依据的经典是哪些?

(三)阐发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二、《原道》、《原人》中儒家思想体系化的初步探索

(一)《原道》中的儒道思想

韩愈主要的哲学思想见于《五原》,这五篇文章可谓韩愈的“继承和弘扬儒道的宣言书”。按照前文所提出的问题,需要考察韩愈对儒学的建构到底推进到了何种程度。

《原道》是韩愈儒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开篇韩愈就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1韩愈阐释了他对儒之道德理解。仁即是博爱,但博爱如何与墨翟的兼爱相区别便是一个难题,即如果不让爱落入无差别的对待之中。在此,有学者批评韩愈的博爱思想流于兼爱说“虽然韩愈也批评了墨家思想,但主张“博爱之谓仁”与儒家的爱有等差的“仁者爱人”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却带有墨家“兼爱”的色彩。”2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绝不能成立的,理由是下一句“行而宜之之谓义”,换而言之,前两句构成了韩愈对儒道理解的第一个层次,也就是将博爱限制于一定的情景之中,从而使得仁与义有了确定的内容。第二个层次,“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沿着仁义的道路走下去便是道,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这体现了儒家“无责于人,必求诸己”的精神。进而,韩愈论述了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各家各派都讲道,都讲德,那么不同思想体系间的边界究竟在哪?这个边界就在“仁”与“义”之上,“德”与“道”并不具有确定的伦理内容,因而可以成为不同学说都适用的概念,但仁与义却为儒家的传承确立了真正的思想内涵。

韩愈进而需要论证的,是这种对仁义道德规定的依据究竟在何处。韩愈指出:“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3与宋明时期思想家相比,韩愈并没有从哲学理论的层面加以论述,而是以更为宽泛的历史角度来加以思考,这对韩愈思想的理解至关重要。

至此,韩愈基本完成了对儒家仁义道德的重建,他总结道“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4韩愈的儒道思想在此实现了一个闭环。韩愈指出了儒家本身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体系,更重要的,这是浸润于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韩愈在此所提出的“儒家生活方式”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

根据韩愈的思想脉络,接下来需要论证的便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韩愈在此引用了《礼记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5以《大学》的文本为支点,韩愈贯通了人与社会,使得抽象的心性与具体的政治融汇无碍,也为宋明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韩愈在此并没有将“格物致知”的条目纳入进来。宋明理学的思想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一完整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修养的步骤,韩愈在此却只论到诚意正心,其目的还是在于与佛教的心性学说相对抗,也就是寄希望于《大学》来对佛教的宗教迷狂加以遏制,这种做法从韩愈所处的时代角度来看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也成为了韩愈没能完成体系化建构的重要原因。

(二)《原道》中的道统思想

除了上述的儒道思想之外,韩愈在《原道》一文中还明确了“道统”的思想:“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6韩愈建立道统的目的,在于恢复儒家仁义道德的正统来排斥佛老,因此“是一个基于固有的传统而自觉进行儒家伦理重建”。7道统的建立起码有三个层次的意义。认同意识:当一个思想家谈及道统的时候,表明了儒者本人对儒家思想的认同;正统意识:正统意识是指在不同学说并立的情况之下,具有道统意识的儒家学者将自己视为儒家正派,以此来排斥异己的思想;弘道意识:以继承道统而自命的儒学家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认为自己是道统的继承者,传承和弘扬道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学术使命。

韩愈道统的思想中有明确的认同意识和弘道意识:认同意识是通过“仁义道德”的建立所体现出来,弘道意识则可从“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8的话语中感受到韩愈的决心。可问题在于,韩愈是否有儒学的正统意识。换而言之,道统的存在一方面基于的是儒学的卫道意识,可更重要的,是这种道统所承接的思想根基在哪。事实上,韩愈的道统只是基于一种“文化”的视角所提出的,并没有赋予道统以哲学的内涵。韩愈的弟子李翱敏锐地察觉到了韩愈“道统”理论的巨大缺陷,因此,李翱在《复性书》中指出“昔者圣人以之传于颜子,颜子得之,拳拳不失,不远而复,其心三月不违仁;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其所以未到于圣人者,一息耳,非力不能也,短命而死故也。其余升堂者,盖皆传也,一气之所养,一雨之所膏,而得之者各有浅深,不必均也。子路之死也,石乞、孟赝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由非好勇而无惧也,其心寂然不动故也。曾子之死也曰:「吾何求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此正性命之言也。”李翱对道统最大的贡献在于确立了道统的哲学内涵,即以性命之说为道统的思想根基,以此来确立道统内部的排序。这样一来,道统不再是文化、社会认同等浮于表面的思想,而是能被论证、能划分出儒学派别的思想体系。因而,李翱的道统分法一直被沿用到了宋明理学时期。

(三)《原人》中的“万物一体”思想

韩愈的《原人》接续《原道》的思想脉络,致力于論证“仁者爱人”的思想。纵观全文,韩愈在《原人》中着眼于现实世界,试图论证“仁”的普遍性。在宋明理学时期,宋明思想家明确区分出了形上界与形下界,以“理”为最高本体。需要提出的问题是,韩愈是否已经意识到要区分形上形下,以此来建立哲学体系?首句韩愈给出了答案“形于上者谓之天,形于下者谓之地,命于其两间者谓之人。形于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于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于其两间,夷狄禽兽皆人也。”9韩愈改造传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②的思想,而是以“形于上者”和“形于下者”代之,“于”是具有空间感的词汇,换而言之,韩愈在此并没有使用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思路,而以具体的对象世界为目标,来考察人事、人伦,其着眼点依旧在于世俗的层面。这种思考的路数和韩愈的儒道体系是相匹配的,正如前文所言,韩愈对儒学振新还是从广义的文化和思想传承上考虑的,面对佛老也主张政治手段,因而对具体事物的考察也不会超出物质世界。

进而,韩愈对人在世间的特殊地位进行了论证“‘然则吾谓禽兽人,可乎?’曰:‘非也。指山而问焉,曰山乎?曰山,可也。山有草木禽兽,皆举之矣。指山之一草而问焉,曰山乎?曰山,则不可。’”10在韩愈的思想中,天地人各有其道,各自按照一定的法则去运行。顺道即可昌盛,逆道则会衰败。故韩愈指出“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11韩愈紧接着将天地人视为最高的主宰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12韩愈在这里以自然哲学观的立场,认为天与地并没有意识,但人却不一样。韩愈认为“主而暴之,不得其为主之道矣,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13只有人才能有意识地去选择自己的作为,而圣人能做到一视同仁,对天地万物都施以仁爱,并且这仁爱不会落入无差别的“兼爱”之中,而是以“笃近而举远”为其准则,韩愈此处的思想展现出一种儒者对天地万物最广大的仁爱之情。

三、韩愈对宋明理学的贡献

基于前文对韩愈《原道》、《原人》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哲学建构的角度上对韩愈加以评价。

韩愈受制于时代的影响,其理论的着眼点依旧是反对佛教,其理论的建构亦是针对佛教思想而提出的。韩愈思想中包含儒道、道统、天人关系等学说,论及的问题也涉及心性、修养、家国天下等等,其中已经暗含了宋儒所讨论的部分问题的核心。不仅如此,韩愈表彰《大学》,将人的责任提升到社会的层面,因此极大地突出了人的主动性。但正如朱熹所言“盖韩公之学,见于《原道》者,虽有以识夫大用之流行,而于本然之全体,则疑其有所未睹。且于日用之间,亦未见其有以存养省察而体之于身也。是以虽其所以自任者不为不重,而其平生用力深处,终不离乎文字言语之工。”14朱子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即对抗佛教仅仅只是目的,而首要问题在于见“本然之全体”、“存养省察而体之于身”。因此,应当指出,韩愈没有完成体系化儒学的建构,也正是如此,韩愈在进行理论论说的时候,只能借用先王的事迹和中华的传统文化,而不能指出这种儒家生活方式的根据究竟在何处。

但也正是如此,韩愈所未发之意、未尽之言被后代思想家所接续。整体上看,宋明思想家所做的是阐发经典文本,构建儒学本体,着重修身养性,并以理想人格为目标。李翱承接韩愈的性三品人性论并加以改造,表彰《中庸》,成为了宋明心性论的先驱;张载以“民胞物与”弘扬儒者之大爱;程朱接续“道统”思想,以此来成为凝聚儒学内部的力量。这种种的发展,不得不说韩愈是宋明思想开展的先驱者。

参考文献

[1]何俊:论韩愈的道统观及宋儒对他的超越[J],孔子研究,2000。

[2]蔡方鹿:论宋明理学的经学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

[3]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二程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陈来:宋明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6]韩愈:《论佛骨表》[M]//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6]韩强:韩愈、李翱对宋明理学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7][宋]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M]//曾抗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8]杨世文:论韩愈的儒家文化观及其历史意义[J].孔子研究,2002。

作者简介:王海川(1998——),男,漢,江苏省盐城市,上海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注释:

[唐]韩愈,《原道》[M]//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1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韩强:韩愈、李翱对宋明理学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3[唐]韩愈,《原道》[M]//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1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4同上

5同上

6[唐]韩愈,《原道》[M]//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1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7何俊:论韩愈的道统观及宋儒对他的超越[J],孔子研究,2000,(2)。

8[唐]韩愈,《与孟尚书书》[M]//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23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9[唐]韩愈,《原人》[M]//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2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0同上

11同上

12同上

13同上

14[宋]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M]//曾抗美校点,12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韩愈
论韩愈奇文《毛颖传》
两个韩愈
“两个”韩愈
“两个”韩愈
“两个”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