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探究

2022-03-04 08:29王义林张爱丽
当代体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学段课程内容

王义林 张爱丽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维度对我国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进程中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课程目标整合性不足、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纵向衔接缺乏、课程实施的多样性和联动性缺失、课程评价体系整体性缺失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建立整合课程目标、提高对体育运动功能重视,构建渐进性、逻辑性的课程内容体系,优化灵活多样、形式联合的课程实施途径,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四方面统筹兼顾破除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阻力与困境。

1 前言

发展学校体育课程是强化学生素质教育、完善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对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重大战略项目、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多年来我国在体育课程改革上付出诸多努力,但收效甚微。体育课程依然存在多年的体育教学无法让学生掌握一两项基本运动技能的情况,更面临着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年下降的现实困境。基于此,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课程衔接体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学校体育课程要注重各学段课程的衔接和一体化建设。

因此,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以学生需求与发展为中心,建立各学段紧密融合的一体化体育课程是新时代体育教育的应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有的学者通过以武术、篮球等某一个运动项目为切入点,构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与整合。也有学者针对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目标、不同学段课程衔接问题提进行了研究。然而针对我国中小学整体学段进行系统、具体的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较少,尤其是从课程的角度对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进行分析的研究基本是空白。而中小学学段的体育课程是衔接幼儿体育与大学体育的关键一环,既关系着幼儿身体素质的进一步发展、也对大学时期的体能高峰形成和专项化体育技能水平提升起着重要的筑基作用,时间跨度最大,影响深远。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通过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现实困境进行审视与分析,并提出优化路径。

2 研究目的

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四个维度出发,厘清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出造成一体化建设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以“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搜集、阅读、整理中小学体育一体化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研究的进展,确定研究的基本点: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3.2 观察法

深入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课程现场,通过直接、真实的观摩,了解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在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现状。

4 中小学体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4.1 课程目标整合性不足

我国当前现行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课标》)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统领目标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高中阶段统领目标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在总目标维度从义务教育阶段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强调学生运动促进健康进阶为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强调运动育人。并体现在分目标中由小学初中阶段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维目标体系发展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依次制定出各方面相应的水平标准。而美国体育中小学阶段的《K-12体育课程标准》规定把基于培养具有身体素养的人作为出发点,并表述为:掌握必要体育活动和技能、了解体育活动影响与价值、体育锻炼习惯、身体健康、个体心理重视体育程度5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五级层次的标准,有低级到高级分别是:具备多种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将运动概念、战术策略应用与实践、通过运动知识与技能保持增进健康水平、展现责任感的个人行为与社会行为、意识到体育活动的价值。将我国的目标体育与美国的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体在身心发展和道德培养的引领下将体育课程的目标进行了多元化,分为三到四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每个维度的相应标准,这种分散的目标体系与水平标准导致教师在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执行中难以把握住体育教育的重心。并且在学段目标体系的衔接中,仅仅是在基础教育原有目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加入了體育育人元素的相关目标,无法完全对应基础教育的目标体系,整合性不足。而反观美国课程标准,直接在小学初中高中设定5个评价标准,突出以体育的技能与运动能力为主线,有运动本身发展到使用、应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了各个学段的有机整合。

4.2 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纵向衔接缺乏

近年来我国逐渐推进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逐渐下放到地方和学校,课程标准不再对课程的内容作出硬性规定,各学校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但是在具有一定选择权的同时部分地方学校出现了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缺乏逐级渐进的现象。课程内容决定着教学教什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至关重要。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多地体现在体育的教材上。对部分地区的中小学体育教材进行查阅,可以发现许多项目教材更多的局限于关注本学段某一部分年级的具体情况,忽略了对相邻水平和年级的纵向衔接,以某一运动技能为例,在3年级有针对于技能的动作学习,初中依然存在相同内容,但是不对该技能的练习要求、熟练程度和应用方式进行规定。这种情况下,各学段之间课程内容逻辑性不足,缺乏逐级渐进的结构层次,出现了重复、单一的现象。并且在当前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方面,也体现出组织简单重复,缺乏渐进性。教材反应的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决定着教师教学实践的开展。但目前仍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技能、技术是否习得,追求单一技能的熟练程度,忽略了体育的健身、娱乐、兴趣等其他价值,难以在实际教学中从多角度深入推进不同学段中小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

综上所述,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择上,既没有从中小学学段各年级连贯系统的层面考虑,也没有依据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征来衡量,进而出现了各自为营、课程内容连贯性逻辑性缺失,单一重复,结构松散,对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进程造成了阻碍。

4.3 课程实施的多样性和联动性缺失

首先在体育课程实施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在教学方法上,仍然存在片面的强调教学的内容与要求,以讲解示范、分组练习、纠错、再练习的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实际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单一、循环、强制的形式,忽略了中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并且教学的进度和难度完全统一,没有考虑个体差异,出现了学生学习“吃不了或者吃不饱”的现象。其次,教法和学法脱离较大,缺乏联系。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参与的一个互动过程,但当前体育课程的实施始终还是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缺乏相应的指导,即对学法研究不足,而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相比于成年人或者青少年有着很大的差距,对学法研究的忽略会直接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脱节,造成课程的实施规划和实际教学产生误差。

其次在课程实施的联动方面,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的一体化建设不能紧靠体育课堂的教学,需要学、练、赛三种形式的联动。因为在中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和了解的科目众多,体育课程数量尽管近年来略有提高,但不可能像专业体育学校一样每天提供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练习。除在课堂中进行练习之外,需要课外体育锻炼进行练习。而在比赛的方面,除了随堂进行的教学比赛之外,还包括学校组织开展的班级、年级联赛,区域学校等比赛。但是当前受到地方经济发展、地区政策条件、认识与方法调节、习惯渗透、外部干扰及应试教育下的学习压力因素影响,在课外体育锻炼和比赛方面的练习难以保证有效的开展。导致学生缺少课堂以外的体育锻炼,对习惯和意识的养成极为不利。并且比赛的缺少,直接导致学生缺乏激励动机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在课堂实施方式的单一与学、练、赛联动的缺乏,直接造成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受到影响,导致课程的实施质量得不到保障,进而对课程一体化建设造成了限制。

4.4 课程评价体系整体性缺失

体育課程评价对体育课程的一体化体系的建设与调整起着重要的修正和导向作用。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的评价体系暂时缺失,评价的方面较为单调,各个学段的课程标准更多的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方面提供了相对应维度的参考,却没有给出相应的评价体系与指标。首先在整体评价方面,相比于中学学段的体育中考评价和高中体育综合素质评价,小学学段课程目标相对应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体系没有建立本学段相对应的详细的评价指标,对于小学生在该学段的知、能、行、健等方面的判断较为主观,导致课程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对于小学学段整体了解与把控不足,难以发现缺口去完善课程实施方案,这种情况下导致小学学段的评价体系与中学学段发生了断裂。

其次在课堂评价更倾向于教师对本节课学生技能学习表现形成技能方面的终结性评价。也就是说当前主要注重的是对于学生运动技术的评价。其根本原因是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评价的混淆。运动技术是运动能力的基础,而众多运动技能的习得促进学生运动能力方面的提升。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对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教师围绕技术而只注重技术评价,缺少了中小学学生运动能力等级的评价标准,这就造成当前评价的现状难以提升到与课程目标体系相同的层面,造成了目标与评价的脱节。

5 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优化路径

5.1 整合课程目标,提高对体育运动功能重视

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方向。在和美国课程标准的对比中得到的启示,一体化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构建可以以体育对学生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提升主线,进行整体目标体系的聚合,避免各个功能评价的分散化。在目标设定的整体划分上,学生获得基本运动能力是掌握某项运动技能的基本前提,不同运动能力有着其独特发展规律,也有不同的发展黄金期。目标的设定在原有以两个年级为一个水平所构建的目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现有目标体系进行分解,细化成具体的可以执行、操作和评价的指标,对不同水平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和规定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构建出小学注重基本运动能力的提高目标,初中注重体能的发展目标,高中注重专项化水平的提升目标。在此基础上渗透体育的其他功能,中小学学段的体育课程目标应该体现出个体自我能力的提升到个体体育知识技能的运用,再进一步从个人价值实现到社会价值实现的目标结构。在此基础上同时加强临近两个阶段目标的衔接性,保证相邻阶段不同维度目标之间的有序衔接,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避免出现邻近阶段差距过于明显或出现重叠现象。

5.2 构建渐进性、逻辑性的课程内容体系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保证各个学段与年级之间的内容紧密相连和逐级递进,实现在纵向上课程内容的逻辑完整性。这种纵向上的逻辑衔接不是简单地进行内容的分解,而是一种螺旋式的发展。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兼顾青少年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同个体间差异,实现课程学习像链条一样节节贯通。而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不同年级的内容组织方式除考虑到学生发展规律外,也要兼顾到体育学科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学科结构体系。在实际操作中,要在各学年中制定精确的规定,要让学生在学习到基本动作和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联系和应用,转变组织方式,逐渐把动作转换为技术、技能,把知识转换为概念并完善学生认知。以此来加强各年级之间的衔接和逻辑。从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双管齐下,把握纵向衔接的基本规律,体现出各个学段之间体育课程的结构性和系统性,避免重复单一,适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实时需求,确保在内容方面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

5.3 优化灵活多样、形式联合的课程实施途径

提高中小学体育课程在课程实践中的质量,首先要加强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注重理论培训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具备课程实施一体化观念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法的探究上进行重点提升。通过加强教师对青少年认知的发展规律、身心发展阶段的敏感期、动作技能学习的窗口期等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确立以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法的实践讲解、模拟与实操,切实加强教师对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理解与运用,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有效考虑到各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其次,强化课外体育锻炼,仅仅靠体育课堂的练习,很难达到课程标准中四维目标中让学生学会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等要求。目前,上海等部分城市已将体育课外锻炼纳入学生课下必修作业的范畴,通过强制性的实施来让中小学生课外运动锻炼得到基本保障,加强课外与课堂之间的一体化联动。

最后,拓宽与完善体育赛事的举办渠道,学校方面要多举办一些年级、班级之间的联赛,加强青少年体育学习的知识技能在实际中的运用,激发他们的参与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同时,比赛的规则和竞争也能让学生养成向好的体育品德、精神和品质。通过提高教师体育课程实施质量,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和比赛的举办,保证課程实施的多样性和联动性,为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

5.4 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

首先在一体化体育课程学段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与课程目标的四个维度相对应。即从知、能、行、健4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客观、详尽的评价。各个指标的系统评价呈现可以采用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建构雷达图的样式呈现,不仅要在各个学段进的整体性评价,还要制定更加精确和详尽的客观标准与评价目标,在每一个学段和年级、学期都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形成的体育与健康行为品德、健康状况、知识技能掌握方面进行数据雷达图的统计与对比。这样既强调了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掌握,也评价了学生行为品德的养成情况,并纳入学生个人档案,进行6年的纵向对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评价分析。

其次在学生运动能力评价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基本运动能力与专项运动能力两个部分进行。对于专项运动能力评价反面,应该在各个学段建立不同项目的详尽等级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对自身某专项运动能力达到某一个等级后,能够紧接着进行下一个专项运动能力等级的学习,避免学习过程中出现重复单一,枯燥单调的现象出现。对于基本运动能力的评价方面,应对运动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详细的扩充,在此基础上建立纵向不同等级运动能力评价标准。让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哪怕在一个班级,老师也能评价出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等级,将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进行分组教学,实施不同难度内容的教学,从而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6 结语

少年强则中国强。为让一体化中小学体育课程扎根于校园,成为培养优秀青少年的国之利器,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四个维度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中的困境进行审视,剖析出相应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化解路径。让一体化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更加顺畅,保证各个学段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让学生真正受益。

(作者单位:1.上海浦东新区民办福山正达外国语学校;2.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学段课程内容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