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2-03-04 04:48王微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产教工匠院校

王微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2130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企业生产以及产业发展趋势对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偏好的变化,传统制造业已经无法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产教融合视角下,培育工匠精神可以有效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教学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身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感悟,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但在实际的职业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重视程度有限,实际课程建设与培养模式的运用存在较多问题,且教师数量与教师教学能力也存在一定不足,阻碍了工匠精神培养工作的开展。对此,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加强合作,优化课程建设,加强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实践,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社会风气。”[1]工匠精神在我国由来已久,产教融合视角下,开展工匠精神培养工作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企业人才需要,培养爱岗敬业、知行合一、精益求精的匠心品质,不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养工作的开展强调在原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职业态度,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从而不断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2]。第一,有助于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工匠精神不仅强调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产教融合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理实结合的环境条件,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与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理论知识结构方面的欠缺并不断优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第二,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水平。产教融合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合作企业在场地、设备以及资源上的优势,帮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了解工匠精神的实践方式,从而显著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第三,有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相较于传统职业精神培养教学工作,产教融合模式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场景与环境,通过教师指导以及亲身示范,明确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企业生产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树立榜样。

(二)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养工作的开展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优化职业育人思路的有效措施。第一,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地以及教育资源,有助于学生充分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核以及实践路径[3],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水平的提升。第二,产教融合视角下,对于工匠精神的强调有助于更新传统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理念与开展方式,提升工匠精神在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中出现的次数与频率,优化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以及课时安排,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第三,产教融合强调校方与企业之间的密切配合,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的优势与特点,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分工合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与实践环境,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三)有助于优化完善我国产业结构

产教融合模式为高职院校提供了近距离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途径与方式,有助于高职院校领导与师生明确工匠精神的意义与作用,对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第一,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可以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大量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养强调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钻研与精益求精,产教融合的形式为学生深入学习自身专业知识、实践职业道德提供了专业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迅速适应毕业后的职业环境,为产业结构优化完善提供专业人才。第二,有助于革新企业生产技术,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技术基础。工匠精神中强调的精益求精与刻苦钻研精神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之余,自主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专业技术,推动我国产业发展。

三、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育中的问题

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弥补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职业道德培养工作的缺失,促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以及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但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与重视程度不足,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模式的选定上忽略了工匠精神的培养,且教师队伍在数量与教学能力方面均有不足,导致实际工作质量并不理想。

(一)对工匠精神理解不足且重视程度有限

相较于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学习,工匠精神培养工作侧重于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与引导,因此需要各主体在不同教育环节渗透工匠精神的相关理念。但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高职院校主体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较为浅显,并未将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纳入系统教学流程,导致实际工作效果不理想。第一,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高职院校领导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有限,日常工作重心仍然集中于学生卷面考试成绩以及职业等级证书的考取,对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工匠精神的培养帮助有限。第二,从合作企业的角度而言,部分合作企业在具体实践教学与指导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学生专业实践水平的提升,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缺乏系统的规划与安排,对工匠精神培育质量提升有限。第三,从高职院校师生的角度来说,由于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特殊性,在考核与评价层面缺乏切实具体的实践标准,且部分高职院校师生在教学工作中更加关注笔试成绩与就业率,对工匠精神强调不够,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教师队伍人数不足且结构有待优化

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养工作的开展需要依托大量精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教师,通过教师的讲授与引导深化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领悟与践行。但实际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改进。第一,教师数量不足。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与传统理论、实践课程相结合,还需要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工匠劳模进校园等校园活动等形式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但由于高职院校自身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抽调专门教师负责相应课程与活动,实际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质量并不理想。第二,教师学历背景较为单一,缺乏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育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但高职院校现有教师队伍中的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难以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明确指导,使得学生无法将工匠精神与自身学习工作有效融合,影响了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第三,校企之间教师流动机制不健全。校企教师流动及时可以有效弥补高职院校教师在实践教学经验上的不足,沟通双方教学进度以及工匠精神培育方式,实际上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教师流动机制并未形成,在教师流动时间、纪律以及内容上均未形成定制[4],不仅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同样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课程开发思路与建设路径有待完善

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除需要一支完善的教师队伍外,还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思路与实践路径,从而切实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但实际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并不理想。第一,课程建设理念有待更新。部分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课程建设理念方面仍然坚持传统思路,将工匠精神相关课程视为传统思想引导类课程,未将工匠精神与具体职业岗位相结合[5],学生难以深刻体悟自身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对于工匠精神的践行方式与实践路径,工匠精神培育效果有限。第二,课程建设落后于企业行业发展,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育课程建设需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从而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在今后步入职场的心态与行为提供专业指导,但实际工匠精神培育课程在内容选定上脱离企业生产实际,且未能根据技术发展以及行业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影响了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实效性的提升。第三,课程建设校企配合不严密。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学生明确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准则,但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配合不完善,导致双方在工匠精神相关课程的推进与落实上教学进度不一致,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感悟有限,不利于学生走上职业岗位之后深刻践行工匠精神[6]。

(四)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有待丰富与完善

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养工作的开展需要根据环境、内容与培训主体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明确不同环境与情况下工匠精神的实践方式,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但实际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定不足。第一,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产教融合的语境在为工匠精神培养工作开展提供帮助的同时,也限制了双方创新培养模式的主体性,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囿于校企合作的框架,未能根据校企双方的优势以及现有条件制定较为合理的培养计划,仅在校园以及企业环境下传授学生工匠精神,对于学生实际成长发展帮助有限。第二,培养模式细节不完善。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但在具体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存在忽略培养细节的情况。如有的院校运用现代学徒制的形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但在工匠精神的考核方式、考核标准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疏漏[7],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第三,校企双方培养模式不统一。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在校园环境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讲授,还需要关注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的情况,通过校企双方教师的交流,明确具体实践指导过程中需要强调的部分,将工匠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优化校企合作形式的同时,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工作中需要贯彻的工匠精神内容,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养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因此需要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互相配合,不断提升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与重视程度,优化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建设与培养方式。同时不断提升教师队伍质量,通过教师的教学与引导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与理解,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提升对工匠精神理解与重视程度

工匠精神培养是与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今后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且需依托职业院校各项教学课程开展的教学活动,需要高职院校、合作企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等主体不断提升对工匠精神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一,从高职院校角度来讲,高职院校领导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工匠精神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组织教师研究与讨论工匠精神培养相关政策与文件,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实践操作方式,从而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不同专业课程的各项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专业水平。第二,从合作企业角度来说,合作企业教师需要不断优化其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专业实践内容制定系统完善的工匠精神培养方案,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三,从职业院校师生角度来说,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需要摒弃传统的以知识和职业等级证书为重的教学与学习观念[8],明确工匠精神对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以及职场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产教融合视角下,工匠精神培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所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开展积极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在相应生活环境以及工作场景下的行为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行业标杆以及职业理想。第一,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招聘门槛,优先考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应聘教师,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现有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从而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指明方向。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机制建设。高职院校需要对现有教师队伍开展专业培训,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以及专家讲座等形式,改善教师专业背景单一且实践经验缺乏的情况,提升教师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第三,完善校企教师流动机制。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从理论以及意识层面理解与重视工匠精神,还需要明确实践层面的落实方式,通过校企之间教师流动机制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教师对专业实践环境以及教学流程的认识,明确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在工匠精神方面的配合方式[9],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质量。

(三)完善课程开发思路与建设路径

课程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的有效方式。因此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通力合作,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提升对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在推动校企合作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一,更新课程建设理念。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摒弃轻视思想引导的传统理念,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课程建设目标,鼓励不同课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对应岗位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10],从而进一步提升实际课程建设质量,帮助学生明确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行为模式。第二,提升课程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匹配度。在具体课程建设过程中,企业与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人才需求,从而优化与完善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并将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通识教育等课程融合贯通,提升企业人才需求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匹配程度,为企业以及行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第三,提升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校企配合程度。在工匠精神培养课程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与合作企业就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双方课程开展进度等方面进行及时沟通与研讨,帮助学生明确在具体工作环境中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以及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四)丰富与完善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

丰富多样的培养模式可以提升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与注意力,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从而在提升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第一,丰富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根据双方现有教学资源、场地、教学设备以及生源质量等情况,以教学内容为核心,通过订单班以及学徒制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工匠精神的实际内涵以及在具体岗位工作中的落实方式[11]。第二,完善不同培养模式的细节。多元化教学模式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之间就教学流程、工匠精神内核以及教学节奏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同时制定明确可行的评价标准,规范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12]。第三,提升校企双方在工匠精神培养模式运用过程中的一致性。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借助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针对教学模式的运用方式、双方教学进度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沟通,从而根据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落实程度调整教学计划,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产教工匠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工匠风采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