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探究

2022-03-04 15:20杨亚庚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三全育人马克思主义

屈 扬,杨亚庚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青年群体中的先进力量,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任,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为新时代我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否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一批又一批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事关党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只有为党培养一批政治忠诚、信念坚定、勇于担当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才能保证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能够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党的事业是一项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前途、人民幸福、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事业,而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蓬勃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根据时代所需、人民所需,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使命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能否不断提升,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作为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主阵地的高校能否培育好、发展好、造就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党的事业成败兴衰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实现独立、富强的每一段奋斗历程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先锋作用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依然充满着困难与挑战。因此,要不断发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先进性,引导其带领青年学生不断探索与前进。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流砥柱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从历史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因为大批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宣传。当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全方位的培养下,逐渐形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在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中积极践行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念,间接促进了一个又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诞生,是保证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力量。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原则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强科学规划,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坚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主体的全面性原则

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要协调联动各方力量、各级各类育人主体,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自觉实现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直接或间接、显性与隐性的思想价值引领。各级党委应加强顶层设计,思政教师应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各类专业教师应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学校后勤人员应强化服务职能,积极参与协同育人,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自信,做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与实践者。

(二)坚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过程的贯穿性原则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涵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要坚持从青年发展规律出发,加强各培育环节的协同配合,建立一以贯之的培育理念,构建从期初至期末、从低年级至高年级、从入学至就业的全过程育人环节。要把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展的关键期,紧抓育人工作落实,防止育人链条中断,创设长时效、可持续、深层次的育人机制,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矢志不渝跟党走,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保证共产主义事业薪火相传。

(三)坚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体系的完备性原则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培养体系。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升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铸魂育人实效;发掘课程思政的思想性,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要在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以高校为主体,家庭、社会多点发力、协同合作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事关民族复兴大计的事业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知识学习中增长智慧,在实践中提高素养,在创新发展中锻造品格,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担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

高校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三全育人”理念的时代价值,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培养路径,开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新格局。

(一)加强全员育人,塑造责任意识

高校要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为抓手,加强统筹协调,履行育人职责,构建以党委领导为核心、以社会组织为辅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机制。

一是发挥高校党委在育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校党委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中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育人管理体系;要注重教材开发,加强“马工程”教材建设,确保育人教材成为符合时代特征与学生精神需求的精品与良品。从宏观角度来看,高校党委要以全局视角制定育人制度,统筹协调各类育人主体,保证育人理念的一致性;从微观角度来看,高校党委要深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学习、日常生活中,把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动态及学习需求,推行适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育人方法。

二是强化思政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理论指导作用。思政教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播种者,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灵魂的塑造者,在铸魂育人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思政课教师要成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思政课教师要抓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发展关键期,引导其根植真善美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得失观。同时,思政课教师应做到信仰坚定、立场鲜明,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是优化高校各职能部门在育人工作中的辅助作用。高校各职能部门虽不直接参与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却是高校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扮演着后备军角色,在育人工作中发挥重大隐性作用。因此,各职能部门要自觉提高育人意识,主动承担育人责任。高校各职能部门,尤其是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就业工作指导处的工作人员,应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掌握国家育人方针与政策,始终坚持以青年学生为中心,在工作中坚持公正、公开原则,将管理的规范化与人性化相统一,努力探索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完善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的体制机制。

(二)开展全过程育人,创设长效机制

开展全过程育人就要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各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育人工作,将立德树人贯穿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实现育人无时不在。

一要做好新生入学时期的教育。第一,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高校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新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宣传革命故事、举办专题讲座、参观学校博物馆等形式,打造又红又专的校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新生,引导其根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第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加强对新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生入学的必修课。其次要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通过举办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教育周等主题活动,促使新生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新发展阶段。第三,开展法纪安全教育。高校要通过新生军训、入学讲座、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手册等形式,引导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引领其在自身成长的同时带领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二要做好成长发展中间环节的教育。高校要注重育人链条衔接,既要注重入学教育,也要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展的关键期,抓好中间环节,将该阶段的培养重心放在价值塑造、专业能力提升上。第一要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升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价值判断力,强化责任感。第二要注重专业能力与学习能力提升。通过举办社团活动,开展专业知识竞赛,增强专业认同感,提升专业素养;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升学习技能,营造善学、勤学、乐学的学习风气。

三要做好毕业阶段的就业教育。高校要做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就业教育工作,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马克思青年择业观。首先要组织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清晰的就业认知与就业规划。通过校企合作、校园招聘等形式,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断积累就业经验,提升综合能力。其次要大力宣传政府的就业政策,鼓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积极投身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就业项目,引导其主动参与基层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项目,使其在奋斗中见证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切实提升政治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带动更多青年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三)完善全方位育人,加强协调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3]高校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要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导向,贯彻全方位育人理念,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全面发展。

一是立足课堂教学,推进课程育人。首先要发挥思政课堂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在思想育人方面的地位”[4]。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融汇各学科、各领域的优质教学资源,汇集线上线下教学素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观察,汲取其中的思想养分,挖掘、传递正能量,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其次要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高校做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工作,就要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现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课程目标体系、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促进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氛围。在课程评价体系中,要注重评价方式的人文性与多元化,将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相结合。

二是坚持学做合一,推动实践育人。首先要明确实践育人任务与分工。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学院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实践育人机制,推动实践育人与专业教育、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相结合。其次要贯彻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要增强思政课程的实践性,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到知行合一。最后要打造多元实践平台。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开展基层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科技研发等,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下沉至乡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增强其基层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鼓励青年学生成立实践创新类社团,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三是创新培育方式,推动网络育人。高校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既要充分利用传统教育手段的优势,又要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首先要打造网络育人平台。高校网络育人平台建设应以绿色、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为支撑,着力建设一个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各类育人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网络育人平台。其次要优化网络信息内容。一方面,积极弘扬主旋律,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要广泛传播各类英雄人物和典型事迹,加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信念,激发爱国热情与奉献意识,以延续红色血脉。另一方面,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监管,净化网络空间,严防各类错误思潮与亚文化的入侵。

四、结语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事关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高校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既符合党和人民对青年培养的殷切期望,也契合时代发展对青年培养工作的新要求。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将得到长效发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队伍必将发展壮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必将成为保证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三全育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自信思想研究——以李大钊为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观条件分析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